專訪《百日告別》導演林書宇:當我無法不去想一個「故事」時,我就知道下部片要拍什麼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次很榮幸能有機會訪問林書宇導演,就讓他來和我們談談拍《百日告別》的工作點滴吧。
文:Leo Chang
人生是一條很長的旅途,我們會因為種種獲得與學習,在過程中經歷不順。但是我們必先度過悲傷,才能感受歡樂,而它們的關係便如同光與影。本次很榮幸能有機會訪問林書宇導演,就讓他來和我們談談拍《百日告別》的工作點滴吧。
生命會帶來「故事」,能否與我們談談自己與劇本故事的聯繫?
下筆前我腦袋裡會有很多靈感,其實這點許多說故事的人都會有。靈感可能來自任何地方,而你能決定花多少時間來完成他。在台灣的環境可能需要好幾年,但你會很清楚故事在心中有相當重要的位子,更會發現使用數年的時間來完成故事相當值得。當它能帶給你最深刻的感觸、讓你最想要看見,那「故事」就會化成一個目標,我便能從中感受它的不同。
導演希望我們以什麼角度觀賞《百日告別》?
這其實是一個很妙的問題,我沒有仔細想過。當自己身為觀眾時,我會希望對電影知道越少越好,因為知道越多就會有更多的預設立場。我盡量不去閱讀相關的報導或資訊,因為很有可能失去了當觀眾的那份純粹。
聊聊《百日告別》帶給你的影響?
心中一直有說不上來的沉重,現在我可以放下、可以不想它了。它占據我的心思,從宣傳、出發點、自己被搬出來,皆帶來一定的壓力。不過故事很特別,我在拍完後就感到如釋重負了,這對我而言相當正面。《百日告別》是我最成熟的電影,說出的故事、使用的技術及方法都最讓我滿意,在執行上也很有成就感。
能否敘述《百日告別》影像創作的過程?
還沒開拍前就大概有電影的雛形了,我可以找到相關的來源與工作夥伴形容電影的模樣。由於《百日告別》的畫面就像一幅親密又冷感的畫作,我們試著抓取回憶的連結。我跟美術人員聊了許多種陽光,尤其是白天的陽光,然後利用室外的自然光與室內的單人剪影創造出溫暖與孤冷。當時我決定將室內所有燈關上,完全利用照入室內的暖陽,進而傳達出孤單感,讓畫面建構出兩極的感受。

導演在工作現場。Photo Credit: 威視電影
在《星空》、《九降風》、《百日告別》後,是否已開始尋找新題材?
故事靈感其實一直都有,然而我希望故事能醞釀個幾年。如果發覺可能的故事,我會先嘗試寫一點劇本,當我無法不想它時,我就會知道下一部要拍的題材。
雖然目前沒有新的題材,或者可能只有五分鐘的篇幅,但有些故事還是很有趣。
有一篇報導敘述了日本的一位老爺爺守護著懸崖,那是個自殺熱點,所以老爺爺想幫助要自殺的人解決問題─不論是求職不順還是無家可歸,並且擔心自己過世後就沒有人能幫助他們;老爺爺甚至為此在懸崖申請蓋一座電話亭。而如此的動機似乎來自他年輕時一位於該懸崖自殺的好友,因此才決定做這些事。這則故事相當動人,我會想讓它延伸。
能否與我們聊聊林嘉欣?
她很漂亮啊!也很優秀,是一位好演員。觀眾觀影時相對容易能夠投射自己。她很努力地當演員,之前去英國找了一位相當知名的老師進修表演。她有好演員才有的特別的魅力,因此合作起來很容易,我僅需要簡單地指示。由於《百日告別》不是線性拍攝,但她能清楚地完成每個階段角色的收放,這是一位好演員才有的能力。
是否會和林嘉欣持續合作?
我很少會如此思考,因為這會偏向為演員量身訂做一部故事。倘若未來的故事有角色符合她,那就邀請她回來。與我合作的演員大都是如此地方式,以故事優先,如果有合作的可能那就來試試看。
如何看待石錦航(石頭)這位本是音樂工作者的新演員?
新演員的工作方式不太一樣,新演員相對容易不安,並易有不確定性,我需要給他更多自信。跟新演員合作會比較像我們一同做出一位角色,也需要比較多時間。然而這也是新演員有趣的特點,而且新演員有很多可能,如果能一同完成工作會很有成就感。
而且他確實演得很好。他的好在於沒有修飾,因為尚未學到太多技巧,所以他的節奏相對沒有戲劇性。演員戲演久了會有自己的節奏,就像金士傑老師,在私底下就是我們在舞台上看到的他;不過石頭還沒有這項特質,但卻更加符合《百日告別》的角色特質。

Photo Credit: 威視電影
一位好演員、一位新演員在團隊裡,執導時會特別注意什麼嗎?
由於兩者資歷不同,若要同時指導林嘉欣與石錦航,必須做一定的平衡。在《星空》時,因為庾澄慶、徐嬌相對劉若英而言還算新演員,我當時會給予新演員較多的指示;而劉若英希望我也能如此指導她,不過她有相當的經驗,所以我就放心地讓她發揮。
演員會因導演給予指示的多寡而受到影響,因此我會留意演員的資歷,並適當地給予指導。
後紀:在專訪的當下,由於我忙著紀錄,沒有將茶倒進茶杯,此時導演非常熱心地為我倒茶,還提醒我:別浪費,趁熱喝!於是他提起自己的客家淵源。在種種敘述下,皆能感受到客家教育及生長環境帶給他的影響。在感受到書宇導演的熱心後,我笑說:這篇專訪也是我最滿意的一篇了。
責任編輯:闕士淵
核稿編輯:楊士範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