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百日告別》導演林書宇:當我無法不去想一個「故事」時,我就知道下部片要拍什麼了

專訪《百日告別》導演林書宇:當我無法不去想一個「故事」時,我就知道下部片要拍什麼了
Photo Credit: Leo Chang/編劇人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次很榮幸能有機會訪問林書宇導演,就讓他來和我們談談拍《百日告別》的工作點滴吧。

文:Leo Chang

人生是一條很長的旅途,我們會因為種種獲得與學習,在過程中經歷不順。但是我們必先度過悲傷,才能感受歡樂,而它們的關係便如同光與影。本次很榮幸能有機會訪問林書宇導演,就讓他來和我們談談拍《百日告別》的工作點滴吧。

生命會帶來「故事」,能否與我們談談自己與劇本故事的聯繫?

下筆前我腦袋裡會有很多靈感,其實這點許多說故事的人都會有。靈感可能來自任何地方,而你能決定花多少時間來完成他。在台灣的環境可能需要好幾年,但你會很清楚故事在心中有相當重要的位子,更會發現使用數年的時間來完成故事相當值得。當它能帶給你最深刻的感觸、讓你最想要看見,那「故事」就會化成一個目標,我便能從中感受它的不同。

導演希望我們以什麼角度觀賞《百日告別》?

這其實是一個很妙的問題,我沒有仔細想過。當自己身為觀眾時,我會希望對電影知道越少越好,因為知道越多就會有更多的預設立場。我盡量不去閱讀相關的報導或資訊,因為很有可能失去了當觀眾的那份純粹。

聊聊《百日告別》帶給你的影響?

心中一直有說不上來的沉重,現在我可以放下、可以不想它了。它占據我的心思,從宣傳、出發點、自己被搬出來,皆帶來一定的壓力。不過故事很特別,我在拍完後就感到如釋重負了,這對我而言相當正面。《百日告別》是我最成熟的電影,說出的故事、使用的技術及方法都最讓我滿意,在執行上也很有成就感。

能否敘述《百日告別》影像創作的過程?

還沒開拍前就大概有電影的雛形了,我可以找到相關的來源與工作夥伴形容電影的模樣。由於《百日告別》的畫面就像一幅親密又冷感的畫作,我們試著抓取回憶的連結。我跟美術人員聊了許多種陽光,尤其是白天的陽光,然後利用室外的自然光與室內的單人剪影創造出溫暖與孤冷。當時我決定將室內所有燈關上,完全利用照入室內的暖陽,進而傳達出孤單感,讓畫面建構出兩極的感受。

Photo Credit: 威視電影

導演在工作現場。Photo Credit: 威視電影

在《星空》、《九降風》、《百日告別》後,是否已開始尋找新題材?

故事靈感其實一直都有,然而我希望故事能醞釀個幾年。如果發覺可能的故事,我會先嘗試寫一點劇本,當我無法不想它時,我就會知道下一部要拍的題材。

雖然目前沒有新的題材,或者可能只有五分鐘的篇幅,但有些故事還是很有趣。

有一篇報導敘述了日本的一位老爺爺守護著懸崖,那是個自殺熱點,所以老爺爺想幫助要自殺的人解決問題─不論是求職不順還是無家可歸,並且擔心自己過世後就沒有人能幫助他們;老爺爺甚至為此在懸崖申請蓋一座電話亭。而如此的動機似乎來自他年輕時一位於該懸崖自殺的好友,因此才決定做這些事。這則故事相當動人,我會想讓它延伸。

能否與我們聊聊林嘉欣?

她很漂亮啊!也很優秀,是一位好演員。觀眾觀影時相對容易能夠投射自己。她很努力地當演員,之前去英國找了一位相當知名的老師進修表演。她有好演員才有的特別的魅力,因此合作起來很容易,我僅需要簡單地指示。由於《百日告別》不是線性拍攝,但她能清楚地完成每個階段角色的收放,這是一位好演員才有的能力。

是否會和林嘉欣持續合作?

我很少會如此思考,因為這會偏向為演員量身訂做一部故事。倘若未來的故事有角色符合她,那就邀請她回來。與我合作的演員大都是如此地方式,以故事優先,如果有合作的可能那就來試試看。

如何看待石錦航(石頭)這位本是音樂工作者的新演員?

新演員的工作方式不太一樣,新演員相對容易不安,並易有不確定性,我需要給他更多自信。跟新演員合作會比較像我們一同做出一位角色,也需要比較多時間。然而這也是新演員有趣的特點,而且新演員有很多可能,如果能一同完成工作會很有成就感。

而且他確實演得很好。他的好在於沒有修飾,因為尚未學到太多技巧,所以他的節奏相對沒有戲劇性。演員戲演久了會有自己的節奏,就像金士傑老師,在私底下就是我們在舞台上看到的他;不過石頭還沒有這項特質,但卻更加符合《百日告別》的角色特質。

Photo Credit: 威視電影

Photo Credit: 威視電影

一位好演員、一位新演員在團隊裡,執導時會特別注意什麼嗎?

由於兩者資歷不同,若要同時指導林嘉欣與石錦航,必須做一定的平衡。在《星空》時,因為庾澄慶、徐嬌相對劉若英而言還算新演員,我當時會給予新演員較多的指示;而劉若英希望我也能如此指導她,不過她有相當的經驗,所以我就放心地讓她發揮。

演員會因導演給予指示的多寡而受到影響,因此我會留意演員的資歷,並適當地給予指導。

後紀:在專訪的當下,由於我忙著紀錄,沒有將茶倒進茶杯,此時導演非常熱心地為我倒茶,還提醒我:別浪費,趁熱喝!於是他提起自己的客家淵源。在種種敘述下,皆能感受到客家教育及生長環境帶給他的影響。在感受到書宇導演的熱心後,我笑說:這篇專訪也是我最滿意的一篇了。

本文獲編劇人生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闕士淵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