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鹹魚也致癌? 分享「漢堡香腸列致癌物」的新聞前 你需要知道的事

其實鹹魚也致癌? 分享「漢堡香腸列致癌物」的新聞前 你需要知道的事
Photo Credit: The Photographer, CC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昨日《明報》一篇題為〈世衛列漢堡扒香腸致癌 與香煙酒精齊名〉的報導,獲不少人分享。報導引述英國《每日郵報》指,「世衛(世界衛生組織,WHO)周一決定將醃製肉類列入致癌名單,與石棉、香煙及酒精相差不遠」。台灣的《蘋果日報》也以〈世衛警告:香腸、培根致癌機率等同抽菸〉為題,報導同一則新聞。

可是,這種寫法非常誤導。

不要相信《每日郵報》

首先,只要見到新聞的消息來源是《每日郵報》/Daily Mail,請立即善用Google大神,搜尋其他來源,因為《每日郵報》不是可靠的新聞來源。(不幸的是,香港媒體好像頗喜歡引用。)

有個叫做「《每日郵報》致癌物分類計劃」(The Daily Mail Oncological Ontology Porject,英文名字改得好)的網站,就是嘲笑《每日郵報》的新聞胡亂詮釋科學研究,把所有東西分類成「致癌」及「防癌」兩類的「哲學計劃」。

而這宗新聞的來源,應該只有《每日郵報》一個。該報宣稱有可靠消息來源,而其他報章皆引述其報導。

未經確認的消息

所謂的「世衛周一決定」是甚麼意思呢?其實這是指隸屬世衛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在最新一本探討紅肉及加工肉品的專刊(第114本),會把加工肉品列入第1類別、紅肉列入第2A類別(下文將會解釋這些類別的意思)。

但必須注意,IARC在10月9日網站上表示,這本專刊的評估結果,將於10月26日(下周一,不是這個星期一)公佈,當日結果會刊在《柳葉刀腫瘤醫學期刊》(The Lancet Oncology)。而關於紅肉及加工肉品的專家會議,已在10月6至13日舉行。

而且在《每日郵報》的報導傳出後,IARC在網站上強調「沒有消息外洩」,重申將於下周一巴黎時間正午發放新聞稿,並附上評估細節。換言之,消息未經確認。

IARC網頁截圖。

IARC網頁截圖。

鹹魚也會致癌? 如何理解IARC分類

姑且假設《每日郵報》的消息來源準確,把加工肉品列入第1類別、紅肉列入第2A類別,是否就代表加工肉品「與石棉、香煙及酒精相差不遠」呢?解答之前,我們必須先理解那些類別是甚麼意思。

IARC主要的任務是研究癌症,也推動相關研究。此外還會負責編纂專刊,探討各種增加患癌風險的因素,並分成以下5類︰

  • 第1類—確認對人類致癌(carcinogenic to humans)
  • 第2A類—很可能對人類致癌(proba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
  • 第2B類—可能對人類致癌(possi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
  • 第3類—未能確定是否對人類致癌(not classifiable as to carcinogenicity in humans)
  • 第4類—很可能不會對人類致癌(probably not carcinogenic to humans)

的確,石棉、香煙及酒精都列入第1類,然而酒精、檳榔果、太陽輻射、鹹魚、X光和γ射線等,都屬於第1類。以為同樣列入第1類就是「相差不遠」,是完全誤解了分類的意義。

這個分類只能夠告訴我們,根據目前的科學證據,專家能夠多確定那些東西增加患癌風險。至於各種因素本身有多大風險,單看分類是看不出的。比方說,沒有人會認為在核爆中出現碘的放射性同位素,跟鹹魚「相差不遠」吧?所以台灣《蘋果》把分類說到跟「致癌機率」有關,要麼是記者不明白,要麼是標題黨誤導讀者。

再者,跟「劑量決定毒性」的原則一樣,致癌風險也受攝取量影響。吸煙會增加患癌風險,但你一生人只吸1支香煙,跟每天吸3包是完全兩回事。同樣地,吃太多醃製肉類不健康,不等如因為被列入「致癌物」就應該停吃。

結論

既然IARC早就說會在下周一公佈,未能確認消息之前,多等兩三天也沒甚麼損失。況且《每日郵報》的消息只提到分類,而關於紅肉、加工肉品的風險早就有其他研究。要關心健康的話,就應該找那些研究來看,不是分享一則消息未能確認,內容又誤導讀者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