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排名背後的意義:如果納入社會流動貢獻,台大還會是第一名嗎?

大學排名背後的意義:如果納入社會流動貢獻,台大還會是第一名嗎?
Photo Credit: neverbutterfly @ Flickr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的大學排名,其背後所代表的是什麼樣的社會意義?我們的高等教育體系,是否稱職地扮演了大眾所期待的社會角色?

有些主流媒體,已經開始嘗試根據白宮所提倡的理念,建立新的大學排名。例如,Time(時代雜誌)曾依據「畢業率」、「易親近程度」(Accessibility)、「可負擔程度」(Affordability)等三項指標建立新的大學排名 [7]。

其中,「易親近程度」是指大學生之中領取Pell Grants的比例(按:Pell Grants是聯邦政府資助低所得家庭學生的獎學金),「可負擔程度」則是指低所得家庭所需負擔的學費成本。The New York Times(紐約時報)近年來也開始按照類似指標建立大學排名 [8]。以上這些新排名的核心關懷,不外乎希望喚醒高等教育體系對社會流動理想的重視。

綜合來說,重視「聲望」、「滿意度」等傳統指標的大學排名,似乎對私立名校較為有利。以US News最新調查結果為例,排在前19名的清一色都是私立學校,直到第20名才出現一間公立學校(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身影。再細看排在前10名的學校,長春藤聯盟(Ivy League)就囊括了一半名額,包括普林斯頓、哈佛、耶魯、哥倫比亞、賓州等大學 [9]。

至於納入「社會流動」指標的大學排名,似乎對公立大學較為有利。以同時考慮「社會流動」、「研究」、「公共服務」的Washington Monthly為例,其排名前10名之中,公立學校就占去8名。這8名之中,加州大學系統就囊括了一半席次,包括聖地牙哥、河濱、柏克萊、洛杉磯等分校。至於私立名校,則只有史丹佛、哈佛兩校擠進前10名。其餘長春藤盟校,則在25名之後才陸續出現。

儘管如此,傳統上所看重的「聲望」、「滿意度」等指標,並非不能跟「社會流動」的教育理念兼顧。例如,史丹佛和哈佛,不論在US News或Washington Monthly的排名當中,都可以取得前10名的佳績;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也都可以在兩大排行榜排進20名以內。

可見,在美國高等教育體系裡,社會流動的理想,仍有機會跟市場化、商品化的現實,取得一定程度的平衡點。社會流動不只是一個可欲(desirable)的價值,同時也是一個可以兼顧而且可行(feasible)的目標。

美國越來越多大學開始重視社會流動、公共服務、與教學研究的均衡發展。圖為本文作者就讀的加州大學河濱分校|Photo Credit: Xsolidsnail @ Flickr CC By SA 3.0

結語:台大還會是第一名嗎?

本文雖然討論大學排名,但筆者其實認為,沒有任何一個排名絕對優於另一個排名,因為沒有任何一套指標足以描繪每個大學的真實面貌以及獨特之處。然而,如果排名不可避免地需要存在的話,我們應該盡可能讓評比的指標更加多元化,這樣才能充分反映高等教育體系所應體現的多元社會價值。在各種價值之中,本文認為社會流動是高等教育體系格外值得追求的一個價值目標。

回到台灣的脈絡來看,社會流動同樣也是亟需更多關注的高等教育理念。研究顯示,子女考上大學(尤其是經常排名第一的台大)在很大程度上是拜父母在教育程度、職業、族群、城鄉等各種社會階層上的優勢所賜 [10]。

或許我們應該想想:我們的大學排名,其背後所代表的是什麼樣的社會意義?我們的高等教育體系,是否稱職地扮演了大眾所期待的社會角色?如果我們的政府,也像白宮一樣,設計一套納入社會流動貢獻的全新大學排名的話,台大還會是第一名嗎?

附註

  1.  蘇國賢,2009,〈階級與階層〉,瞿海源、王振寰(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101-102。
  2. Ibid., 111.
  3. Ibid., 110-112.
  4.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How U.S. News Calculated the 2016 Best Colleges Rankings,” September 8, 2015.
  5. Washington Monthly. “Washington Monthly’s National Universities Rankings.” The Washington Monthly, 2015.
  6. The White House. “FACT SHEET on the President’s Plan to Make College More Affordable: A Better Bargain for the Middle Class.” Whitehouse.gov, August 22, 2013.
  7. Wilson, Chris. “Obama Thinks He Can Rate Colleges. Can You Do Better?” Time, April 23, 2014.
  8. The New York Times. “Top Colleges Doing the Most for Low-Income Students.” The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16, 2015.
  9.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National Universities Rankings,” 2015.
  10.  相關研究舉隅:駱明慶,2002,〈誰是台大學生?性別、省籍與城鄉差異〉,《經濟論文叢刊》,30(1):113-147。
    吳乃德,2013,〈高等教育成就的族群差異:學費補貼、職業情境、與世代差異〉,《台灣社會學刊》,52:1-30。
    張宜君、林宗弘,2013,〈高等教育擴張與階級不平等:以台灣高等教育改革為例〉,「2013台灣社會學會年會」論文(2013年11月30日至2013年12月1日),台北:台灣社會學會。

本文經菜市場政治學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