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媒體是「慢性自殺」還是「被慢性自殺」?

台灣新聞媒體是「慢性自殺」還是「被慢性自殺」?
Photo Credit: keriluamox CC BY-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新聞媒體走鐘、失控、失血,甚至走向可能的生命盡頭,跟商業結構有絕大關係。恐怕不是個別記者腦殘、個別媒體腦殘,或者新聞業集體腦殘所導致。與其說是新聞業的慢性自殺,不如說是放任市場的手所導致。

文:張春炎(卓越新聞獎基金會主編,又是媒改社執行秘書兼研究員,又兼任世新公廣系和台大生傳系教師。學過現代文學、廣告公關和新聞傳播,大學到博士,每次都念很長名字的學校科系。目前同時有的工作身分和要做的事情好像也不少,但最具挑戰的事….是當爸爸,無誤!)

對六年級甚至更早出生的世代而言,或許很難想像,新聞會被經常以「腦殘」這樣嚴厲的詞彙來形容。作為六年級生,我的經驗是,昔日的新聞是新知和學習的重要來源。當我還是學子的時候,常被師長訓誡要多讀報、看新聞才能增加作文能力、吸收新知。那個時候,大家絕不會說新聞腦殘、記者腦殘、媒體腦殘;相反的,沒看新聞,對時事、國事、天下事一問三不知的人,才會被視為腦殘。

然而時間過得很快、事情發生得離奇。當我開始走上講台,開始扮演起指引學生學習的角色時,我和我所認識的學者們,已經跟上一個世代的師長有很大的不同。據我所知,會勸告學生要多看國內新聞的人,已經是非常少數;相反的,更多人常要學生懂得批判新聞。至於各大專院校,也約略在2000年以後開始興起媒體素養的課程,其中一個重要目的是讓同學能明辨媒體的是與非,不要誤信新聞,免得變成弱智的閱聽人。

臺灣社會對於新聞的觀感,轉變會如此之大,並不是沒有原因。

當新聞正在慢性自殺

最近火速竄紅的網路原生媒體《端傳媒》刊出一篇文章,解析了臺灣新聞媒體如何慢性自殺。文中所謂的慢性自殺,不僅是指即時新聞、搶快不查證的作法,其實還包括了更早之前已經發生的、一窩蜂的商業新聞產製。這些競逐收視率、點閱率的做法,正導致了新聞不佳。新聞媒體也在這個過程,一點一滴喪失其存在之所需:公信力。

有趣的是,用「慢性」自殺作為標題,一點也不為過。因為這場自殺的歷程,至少長達十餘年,並且還在進行中。

2014年,臺灣好生活電子報總編輯aboutfish在總編手記中提到:近十五年來,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讓許多觀眾「很想抓狂砸電視」的爛新聞。這裡特別是指二十四小時撥放的有線電視商業新聞。只是這篇總編手記並沒有明列,到底有哪些不時出現的爛新聞。但臺灣社會在不同的時空,早就開放大家玩起「哪些爛新聞使人抓狂到想砸電視」的接龍遊戲了。

2014到2015年臺灣發生幾起重大命案,從鄭捷案到龔重安的女童割喉案,新聞媒體製造恐慌、醞釀仇恨、報導名人的看法、白癡獨家、訴諸傳統價值到消費受害者家屬,完成了重大命案的腦殘新聞SOP

Photo Credit: 壹新聞 截圖

Next TV News不知如何向神查證此刻祂的感受?Photo Credit: 張春炎/壹新聞 截圖

2014年中央社報導,美國媒體報導一位曾在台工作的媒體人的評析,羶腥色和荒謬事件充斥台灣新聞媒體,並且缺乏國際觀。因此文中點評「十幾年來,台灣媒體以麥克風堵到臉上和百無禁忌的方式,即時報導聳動與媚俗的事件而為人所知。台灣商業周刊曾指出,大埔事件和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未獲充分報導;不過,貓熊圓仔和黃色小鴨卻滴水不漏地大幅擴版。」

2011年3月11日發生日本福島大地震,這段時間各新聞台持續報導一系列的災難新聞,但過度強調聳動題材的報導內容,引發了當時社會各界不同程度的批評,NCC為此提醒各家媒體自律。其中一則中時電子報在3月13日的新聞標題是〈AV女優波多野結衣 葬身海嘯〉更成為當年腦殘新聞的代表作及「代表錯」。不意外的,錯誤的內容在第一時間也被跟進的電視新聞報導了。

這些都是令人記憶猶新的例子,其他還有不少例子,限於篇幅,也許把年曆快快翻回到1999年,時任中視董事長的鄭淑敏大動作在各報刊登聲明文,批判收視率制度已經影響電視台,造成節目產製不正常,反應出劣質化的產業文化,「電視台的商業競爭……令所有的電視人變成『蛋白質』(笨蛋:相信節目排行榜有意義,白癡:去附和追逐節目排行榜的爛規則,神經質:成天為節目排行榜雞飛狗跳)的行徑」。

所謂腦殘新聞的不時出現,作為一種「慢性自殺」,可約略歸納出四種徵兆:

第一徵是,新聞採訪缺乏同理,經常性問受訪者腦殘問題,例如訪問311罹難者家屬:請問你現在感覺如何?

第二徵是,製作缺乏重要性的新聞:以八卦、可愛、有哏作為新聞報導的標準,越來越常凌駕於嚴肅、重要的政治新聞。就算是政治新聞也會轉而採取八卦、傳言的角度報導。

第三徵是,新聞內容出現錯誤,有時甚至錯得離譜:例如某電視台以在世的英國女王影像,報導前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逝世的消息。

第四徵是,新聞缺乏查證,對消息有聞必錄不經思考。情況頗多,看官腦中必有不少例子。

但新聞媒體其實是「被慢性自殺」

值得商榷的是,以慢性自殺來描述新聞媒體流失公信力,是不是準確?

從字面義分析,慢性自殺意味著新聞媒體以不利於自身存續的方式產製新聞,一點一滴、逐年累積,造成社會對於新聞媒體不信任,而這樣的作為是新聞媒體的自食惡果。簡單說,是自殺而非他殺。

然而從既有的研究來看,研究者多會說,近十餘年來,是商業化的機制導致了媒體走向令人不滿意、品質下滑的局面。

至於所謂的商業化機制,白話來說,就是以收視率作為廣告費的衡量標準;而廣告又是商業媒體的主要收入,所以新聞產製的操作必須依循收視率作為主導的遊戲規則。因此新聞產製從產出好作品爭取收視率,逐漸變成為了求收視率而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