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警告:香腸、培根等加工肉列入一級致癌,但你該知道的是...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對個人而言,因攝取加工紅肉而罹患腸癌的機率很少,但風險會隨著攝取的肉量而增加。」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26日首度發表肉品致癌風險評估報告指出,攝取、火腿及熱狗等加工肉品可能導致大腸癌,致癌風險與香菸、酒精同列為最高的1級致癌物,紅肉被列在次高的致癌可能物。
蘋果報導,此報告是WHO的「國際癌症研究署」(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首度評定肉品的致癌風險,來自10國22名專家組成的小組,審視近20年間逾800份針對加工肉品或紅肉與癌症間關係的研究後,得出這項結論。
該報告把加工肉品正式列為1級致癌物(註),代表「有足夠證據」會使人致癌;儘管紅肉具營養價值,是鐵、維生素B12主要來源,仍被列入2A級致癌物。而IARC列舉的加工肉品包括熱狗、火腿、香腸、培根、醃牛肉、牛肉乾及罐裝肉,還有以肉為基底的醬料;紅肉指牛肉、豬肉、羊肉及馬肉。
IARC專家強調,肉品對人體健康有助益,但加工肉品加了鹽分、醃製、發酵、煙燻等製程,或防腐劑,以利延長保存期限或改變風味,這些添加物可能提高罹癌風險。IARC也指,紅肉經高溫烹煮、燒烤或熱炒調理方式,也會產生多環芳香烴或異環胺等可能致癌物質。
自由報導,IARC主管史崔夫(Kurt Straif)指出:「對個人而言,因攝取加工紅肉而罹患腸癌的機率很少,但風險會隨著攝取的肉量而增加。」IARC研究顯示,每天攝取50公克的加工紅肉,將增加大腸直腸癌罹患率達18%。
史崔夫也說,該報告也支持「建議限制肉類攝取」,亦即少吃肉。IARC因發現「有限證據」顯示紅肉致癌,因此將其列為較低層級的致癌物。而其主要關聯的癌症與加工紅肉相同,皆為腸癌,不過也與胰臟癌與攝護腺癌有關。
但IARC並沒有提出明確政策建議,不過引述「全球疾病負擔計畫」的統計指出,全球每一年約有3萬4千件癌症死亡病例是與高度攝食加工紅肉有關。相較之下,全球抽菸致死的癌症病患一年約1百萬人,酗酒致死者為60萬人,空污致死者為20萬人。而每年因過度攝取紅肉而致死的案例則達5千件。
►其實鹹魚也致癌? 分享「漢堡香腸列致癌物」的新聞前 你需要知道的事
聯合報導,但是報告中也特別指出,紅肉有其營養價值,含有高蛋白質與維生素B、鐵與鋅,這項研究結果有助於政府評估吃肉的風險與好處。
肉品業者砲轟這份報告,認為癌症是複雜疾病,不會是單一食物引起,肉類屬於均衡飲食的一部分,而癌症風險評估需納入環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北美肉品協會副主席布倫指出:「地中海飲食的人食用的加工肉品是建議量的兩倍,而西班牙、義大利和法國人是世界最長壽和最健康的民族。」
英國營養專家強森也說:「沒有證據英國的素食者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低於吃肉的人。」
中央社報導,國民健康署署長邱淑媞表示,大腸癌蟬聯國人的癌症發生人數首位多年,每年超過1萬4000人罹患大腸癌,每35分鐘就有1人罹患大腸癌,而每年因大腸癌死亡的人數則超過5000人,居癌症死因的第3位。
邱淑媞指出,大腸癌自95年起就是台灣民眾最常見的癌症,很多研究顯示,加工肉品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即使是沒加工的紅肉,也可能增加風險。
她建議選擇遠離加工肉品(煙燻、鹽漬或以亞硝酸鹽加工)及少吃紅肉(豬、羊、牛);飲食以當令、新鮮食物為原則,多挑選2至3道蔬食或半蔬食菜色;烹煮時盡量少油、少鹽、少糖,避免高溫(溫度超過100度以上)燒烤肉類,以減少產生致癌物質「雜環胺」(Heterocyclic amines)。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也指出,1級致癌物代表人類確定致癌物,世衛將加工肉品也列入,恐造成恐慌;香腸等加工肉品雖含硝酸鹽或亞硝酸鹽等添加物,但只要不過量或高溫油炸燒烤,別與含胺類的秋刀魚等海鮮共食,就不會產生致癌的亞硝胺,切勿過度恐慌。
註:根據世衛組織致癌物分類如下
1級致癌物(117種)使人致癌
- 加工肉品:熱狗、火腿、香腸、培根、醃牛肉、牛肉乾及罐裝肉,還有以肉為基底的醬料
- 酒精、石棉、香菸(含二手菸)、甲醛、檳榔
2A級致癌物(74種)極可能使人致癌
- 紅肉:牛肉、豬肉、羊肉及馬肉
- 高溫油炸釋放物、熱巴拉圭茶等
2B級致癌物(287種)可能使人致癌
- 咖啡、黃麴毒素、電磁波、抗甲狀腺藥物propylthiouracil等
3級致癌物(503種)致癌風險尚未歸類,無從判斷
- 茶、染髮劑、氯化飲用水、膽固醇、ABS樹脂、石炭粉塵等
4級致癌物(1種)不太可能使人致癌
- 有機化工原料己內醯胺
新聞來源:
飛宏科技打進全球低軌衛星市場,以高性能電源技術布局新時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飛宏科技投入應用於低軌衛星的電源技術多年,並與業界大廠有密切的合作與技術交流,早已為此趨勢做好了準備,可與市場需求快速同步,成為台灣低軌衛星供應鏈中的隱形冠軍。
低軌衛星市場正開創令人振奮的新時代,不僅提供更低延遲、更高效率的通信服務,且小型化的設備,大幅降低安裝與製作的成本,因此成為眾多應用領域的首選。而在終端應用中,電源供應的高效能、長壽命、對抗惡劣環境等產品技術更是不可或缺。飛宏科技投入應用於低軌衛星的電源技術多年,並與業界大廠有密切的合作與技術交流,早已為此趨勢做好了準備,可與市場需求快速同步,成為台灣低軌衛星供應鏈中的隱形冠軍。
低軌衛星應用廣泛,解決了過去因地形限制而無法架設基地台,導致收訊不良等難題。現在無論在山區、海上、偏鄉,甚至是飛機上,都能隨時隨地接收到衛星網路訊號,補足行動網路的不足。隨疫情結束,全球陸續解封,2022年後低軌衛星通訊市場需求逐步升溫,更在俄烏戰爭中成為通訊需求的關鍵角色,也使低軌衛星應用瞬間受到全球的注目。
此外,Starlink、Oneweb等新興低軌衛星通訊營運商積極推動商業應用相關服務,UCS聯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提到,全球2022年總共發射約5500顆衛星,其中低軌通訊衛星更佔八成以上。資策會MIC預估,低軌衛星數量將從2023年7,500顆,成長至2030年17,350顆。可見低軌衛星已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
飛宏科技在低軌衛星供應鏈中,終端接收裝置的電源供應技術表現優異,可供應數據機、路由器、衛星設備之間的所需電力並成為媒介串聯彼此間資料輸。全球最大的低軌衛星通訊營運商、美國全球寬頻衛星網路服務供應商等指標大廠,亦與飛宏科技維持穩定供應合作關係,針對企業、政府與個人用戶提供低軌衛星網路與服務,且飛宏科技的相關產品皆已通過多國安規認證及客戶端嚴峻系統測試規範,將於2024年逐步放量,與全球低軌衛星廠商一同攜手實現高效、低延遲的通訊願景。
飛宏科技期待透過安全、高效的電源技術,推動全球低軌衛星市場持續發展和演進,為未來的科技和太空應用敞開嶄新的大門,滿足世界各地的使用者需求!
本文章內容由「飛宏科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