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隨處可見的「這種樹」,竟是拼出南島語族「出台灣說」的最重要一塊拼圖

在台灣隨處可見的「這種樹」,竟是拼出南島語族「出台灣說」的最重要一塊拼圖
Photo Credit: 石川 Shihchuan @ Flickr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科學上要以共生物種測試「出台灣說」,就得找出一種從台灣出去的物種,那麼該選擇哪個物種呢?

環資中心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全世界分布最廣的「南島語系」,近代越來越傾向起源於台灣的「出台灣說」,但仍需科學證明。

以台大學者鍾國芳為首的跨國研究團隊,透過台灣隨處可見的「構樹」與大洋洲收集的604樣本進行分析比對,找出台灣特有的序號CP-17基因單型,明確指出這些構樹原產於台灣,間接支持「台灣是南島語族起源地」的假設。這份研究獲得美國國家科學院審稿通過,月初發表於PNAS期刊。

「從台大校門口到森林學系這段路,你可能經過了200棵構樹而未察覺。」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鍾國芳受訪時表示,在台灣隨處可見、平凡的構樹,其遺傳密碼讓南島語系民族祖居台灣的輪廓變得清晰,是拼出南島語系遷徙全貌最重要的一塊拼圖。

以台大學者鍾國芳為首的跨國研究團隊,以構樹遺傳多樣性證實南島語族系出台灣。圖片提供:鍾國芳。

以台大學者鍾國芳為首的跨國研究團隊,以構樹遺傳多樣性證實南島語族系出台灣。圖片提供:鍾國芳。

帶著「農業包裹」遷徙 追索南島語族的播遷證據

南島語系族群擁有3億8千萬人口、使用近1,300種語言,分布北起台灣,南至紐西蘭;西起非洲馬達加斯加東至智利復活節島,範圍遍及太平洋島嶼。他們是世上唯一以島為家,分布範圍最廣、多樣性最高的語系。台灣原住民也皆為南島語系成員。

距今5,000多年前,南島語族的祖先就來到台灣了,並發展出進步的農業和造船術。例如,將兩艘船身相連,中間放板子,每艘船便可載100~200人。18世紀歐洲人見此優異造船術時,也為之驚艷。他們操縱著堅固的船隻,往南越過巴士海峽,沿島嶼東南亞向西、向東擴張,找到適合島嶼就登陸,然後望著距離不遠的島嶼,盤算下一趟遷徙路線。

南島語族不斷遷徙,一路上帶著維生所需生物,所到之處便行種植、養殖,沿途也吸納當地生物利用的智慧。這些與南島語族生存息息相關的,稱為「共生物種(commensal species)」。

「就像我們出國留學,都要帶維力炸醬麵、大同電鍋,南島語系播遷時則帶『農業包裹』,把整個農業系統帶著走,也會把沿路使用的作物帶走,就像農民看到鄰居種出好吃的東西,一定跟他要種子來種一樣。」

鍾國芳解釋,太平洋約有70種植物不是原生,都是南島語族傳進來的,例如芋頭、香蕉、麵包樹以及多種纖維作物,以及豬、雞、狗等有用的動物,這一趟往外遷徙之路,沒有回頭路;距今一千年前抵達復活節島後,有證據顯示他們的祖先甚至到過南美洲與當地原住民交流,但隨著復活節島上的最後一棵大樹被砍倒,造船技術也失落了,於是再也無法繼續擴張,也失去與祖居地的連結。

南島語族有優異的造船及航海術。圖為西方傳教士於夏威夷首次邂逅原住民時所繪|Photo Credit: Makthorpe Public Domain

這群南島語族人到底從何處開始漫長的遷徙旅程呢?根據澳洲考古學家貝爾伍德(Bellwood)及美國語言學家白樂思(Blust)的說法,認為台灣是南島語族的原鄉[1],近年來「出台灣說」越來越受考古、語言以及人類學者所採納,但南島語族的遷徙是非常複雜的過程,需要許多不同證據才能窺其全貌。

「語言和人種播遷是兩回事。」鍾國芳解釋,「例如,我說我是客家人,是指我的父親是客家人,但我母親是閩南人,我祖母也是閩南人,而我外婆又是客家人。」「當我們談認同時,是取決於來自母系或父系社會,但血緣看不出這些元素。」

考古及人類學者,將研究的腦筋動到帶著走的動植物上。1994年現任紐西蘭University of Otago的生物人類學者Dr. Matisoo-Smith最早以太平洋鼠(台灣稱為「緬甸小鼠」的入侵物種)為研究對象。

太平洋鼠是遠大洋洲島上平民吃的肉,他們遷徙的時候就帶著老鼠走,到了一個地方就把老鼠放掉,任其在島上繁衍,再補食維生,所以太平洋島上考古遺址就挖到很多太平洋鼠的骨頭。但由於多數的大洋洲共生物種起源於島嶼東南亞,因此太平洋鼠及類似的研究只能追溯東南亞到大洋洲的遷徙歷史。

科學上要以共生物種測試「出台灣說」,就得找出一種從台灣出去的物種,那麼該選擇哪個物種呢?

追溯構樹「樹皮布」起源 民族植物學脈絡入列

2008年3月,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收到來自日本的收藏家岩佐嘉親(Iwasa Yoshichika, 1922~2014),捐贈超過1萬8千多件大洋洲文物與其相關調查資料。他長年投身於大洋洲南島語族社會文化的研究調查,將其畢生收藏捐贈給從未來過的台灣,只為了完成「將文物捐回有南島語族人民的國度。」

這些資料經該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張至善研讀,認為從樹皮衣的民族植物學著手,或許能提供「出台灣說」的證據。[2]

張至善是樹皮衣研究專家,他在《樹皮布的歷史脈絡》提及,由於樹皮布的纖維容易腐爛,在遺址中很難保留,如果要追溯樹皮布的起源,只能從製作工具著手。

考古學家在許多遺址發現一種石製工具,考古學者稱為「石拍」(stone beater),認為這些石拍就是樹皮布的製作工具,並分析歸納出:約4,000年前開始,東亞出現的石拍都與樹皮布的製作有密切關係。

為了做樹皮布,太平洋多處上植有構樹。圖為完整脫下的構樹樹皮|圖片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為了做樹皮布,太平洋多處上植有構樹。圖為完整脫下的構樹樹皮|圖片來源:環境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