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氣候巨變在刻 人類如何爭取時間?——讀2015最佳環保書《The Planet Remade》

氣候巨變在刻 人類如何爭取時間?——讀2015最佳環保書《The Planet Remade》
Photo Credit: Lewis Ronald, CC BY-SA 3.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The Planet Remade》 全書以地球工程為主線,勾勒和氣候變化有關的科技發展和社會背景,既是一本能源、氣候和地球科學的啟蒙讀本,更是一部深情反思人和大自然關係的「地球詩歌」導讀。

巴黎氣候峰會年底舉行,有望達成減排協議,以保世紀未前暖化不逾2°C。地球好像料到會議只許成功,發出絕境警報:一年未盡,已肯定全年氣溫將以特大比例打破歷史高溫紀錄,累積升溫已過1°C1,而暖化元兇二氧化碳含量亦將會永久在400 ppm之上,遠離350 ppm安全線。可是,各國似乎充耳不聞,按目前交出的承諾 (intended national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INDCs),二氣化碳排放將會由去年的322億噸增至2030年420億噸後才開始回落。即使承諾兌現,升溫亦肯定穿頂,達2.7–3.5°C2

氣候組織IPCC研究強調,緩和暖化的成本很輕,不足以影響經濟發展。但氣象學者Kevin Anderson日前查閱後發現3,若要世紀未前有2/3機會升溫不過2°C ,二氣化碳排放額不能超過6,500億噸,而過去4年全球的排放是此額的1/5,還有85年怎過?原來,IPPC研究引用了400個情景,全部進路均依靠「負排放」達成2°C目標。

IPCC研究引用的四個排放情景 (scenarios),RCP 2.6 是有過半機會世紀未前升溫不逾 2°C 的進路,要求 2030 年後迅速減排,並於世紀未廿年內以碳封存技術達致負排放。

IPCC研究引用的四個排放情景 (scenarios),RCP 2.6 是有過半機會世紀未前升溫不逾 2°C 的進路,要求 2030 年後迅速減排,並於世紀未廿年內以碳封存技術達致負排放。

負排放須以「空氣中取出及封存二氣化碳(carbon capture and squestration, CSS)」技術實現。年初的《氣候介入》報告中,美國國家科學院對碳取存技術並不樂觀,認為其降溫效能緩慢,成本與引進再生能源相近,只建議進一步研究。那是說,即使各國循IPCC最樂觀的進路——「2010–2050年間減排40–70%,2100年前達致零或負排放」(見上圖下方藍色 “RCP 2.6″ 曲線),地球命途仍懸於尚待開發的技術。

巨變當前,無人可獨善其身,但緩急卻有天淵之別。廿個發展中國家最近組成聯盟,呼籲各國採取「緊急及進取的氣候行動2」。 這群包括菲律賓和孟加拉的Vulnerable 20成員國,碳排減無可減,將受到的衝擊卻大得不成比例,堪稱「無辜20」。對它們來說,負排放技術遠水不能救近火,亟待發達國家立刻大幅減排。

k10657

在新著《The Planet Remade: The Challenge of Imagining Deliberate Climate Change》中,經濟學人雜誌編輯Oliver Morton描述一個氣候變化終局,主角亦是一群結盟自救的國家。「無辜20」的領袖們從1991年印尼Pinatubo火山爆發引致翌年全球降溫0.5°C的現象4得到啟發,知道只要在平流層上空鋪上硫酸微粒「面紗」,就能反射部分陽光到外太空,迅速為全球降溫。在一位Richard Branson類型創業家成立的太空旅行商業煙幕掩護之下,「面紗」行動秘密開展研發,幾年之後就發動對禁止高空噴發的國際公約進行公民抗命,自已氣候自已救。

本書稱為veil making的「面紗」行動,就是以懸浮微粒(aerosol)改變地球反照率(albedo),環保人仕或陰謀論者聞之色變的地球工程5,《氣候介入》報告認為是「低成本、快速有效、能單方實行」的全球氣候改變行動。

不過,「面紗」只能降溫,無助去除空氣中的二氣化碳及回復海洋原有酸度,更會破壞臭氧層及改變氣候規律,例如令印度雨季氣候大變。最大的隱憂是令世人有借口拖延行動的「道德風險」,及工程一旦停止,氣溫在瞬間回復舊觀的突變。

一本氣候科學想像小說

最近我曾在本欄介紹過一本氣候科學想像小說(Margaret Atwood稱為speculative fiction)《The Collapse of Western Civilization》。書中描述未來的世紀中期,全球暖化和碳排放均無法逆轉,各國決定聯手開展「面紗」行動,以求「先降溫,再減排」。

數年之後,印度季風一如所料曳然而止,農作物失收與及氣候難民動亂席捲南亞大陸的規模卻是始料不及。當聯盟迫不得己暫停行動,大氣中新增的二氧化碳令暖化變本加厲。由升溫5–6°C引發的一連串氣候巨變,就是兩位科學史家作者符合科學論證的想像中,導致「西方文明崩潰」的臨界事件。

全球暖化踏不歸路 地球工程爭取時間

不要誤會,《The Planet Remade》並非小說,作者在未段透通描述「面紗」行動多個峰迴路轉的構想劇情(恕不劇透),探討以地球工程介入氣候的科技風險和道德問題,與及政治和社會後果。亦不要忘記大前提:當「面紗」行動有必要實行之時,全球暖化已踏上不歸路,沒有皆大歡喜的結局。但Oliver Morton相信,可能有一天,工業文明需要如日本傳統的金繕い(kintsugi)工藝,以地球工程修復氣候系統,重建人類和大自然的關係。

「它有助人類重新商確,甚麼事物才算是自然,從而減輕人類世的一些矛盾謬誤。我甚至看到它啟發靈感的一面。」

地球工程改變氣候極具爭議。一方面,不少科學家同意「生態現實主義者」Stewart Brand所說,全球暖化已到了別無它法的階段,只能義無反顧地介入:「我們既已有神能,不如做好6」。另一方面,任何干預氣候的行動,特別是改變日照的「面紗」,在「核子寒冬」或滅絕恐龍的蔽日塵霧的陰影下,難免令人誤會是「人定勝天」的狂妄。

Image Cerdit: Hughhunt, CC BY-SA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