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不像歐巴馬積極幫勞工加薪,因為支持財團能催出的選票更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國總統歐巴馬於今年3月13日指示美國勞動部,著手擴大美國的勞工加班費適用範圍。目前,美國的勞工只要週薪在455美金(約為13800新台幣)以下,便符合領加班費的條件。這些勞工只要每週工作超過80小時的時數,就可以領取1.5倍的時薪。擴大適用範圍的措施細節尚不清楚,但確定的是,將會讓更多勞工能夠領到加班費,預計將有數百萬勞工因此受惠。觀察美國社會輿論對於這個議題的討論,以及美國政治人物對相關議題的看法,或許也可以對台灣薪資議題有一些不同的省思

Photo Credit: Nancy Pelosi CC BY 2.0
作者:理查德
「超時工作給付的概念很簡單,如果工時更多,就要獲得更多報酬。」
-美國總統歐巴馬
美國總統歐巴馬上週指示勞動部,著手擴大美國的勞工加班費適用範圍。目前,美國的勞工只要週薪在455美元(約為13,800新台幣)以下,便符合領加班費的條件。這些勞工只要每週工作超過80小時,就可以領取1.5倍的時薪。擴大適用範圍的措施細節尚不清楚,但確定的是,將會讓更多勞工能夠領到加班費,預計將有數百萬勞工因此受惠。
觀察美國社會輿論對於這個議題的討論,以及美國政治人物對相關議題的看法,或許也可以對台灣薪資議題有一些不同的省思。
目前規範:有漏洞你鑽不鑽?
美國目前的加班費規範中,如果勞工週薪在455美元以上,並且每週工時在40小時以上,工作性質又被歸類為「管理」、「特殊專業」、「監督執行」的性質,這些勞工就無法領取任何加班費。想想如果你是雇主,你要怎麼從中找到漏洞鑽?
人們發現,勞工可能只因為工作中小部份時間在負責監督帶領一個小團隊,他們就因此被歸類為「監督執行」的工作性質,無法領取加班費。例如一個5人清潔工小隊,領頭的人除了清潔工作外,還掛了個領導職位,開始工作時點點名,結束為清潔結果負責;95%的時間都在做打掃清潔工作,5%的時間在做領導監督。結果週末清潔工小隊加班,這位領班無法領取任何加班費。
如果你是再奸詐一點的雇主,你會不會改成3人一個清潔小隊,這樣就可以有更多領班?更多人無法領取加班費?就這樣,雇主可以使用各種名目來閃躲加班費的給付。聽起來有沒有跟在台灣聽到的雇主風格有點像?剝削的目的如出一轍,只是手段巧妙高低各有不同。
美國輿論怎麼看?
歐巴馬的政策宣示一推出,沒有意外立刻引來美國主流左右派媒體討論。不過各方媒體大致認同的一個情況是,從08年金融海嘯之後,美國企業的獲利率明顯回升,但是勞工大眾的所得並沒有因此而增加。另一個觀察指標是,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S&P 500)所列的500家美國公司,在2009年6月以來至今,公司價值已經漲了一倍。就算不能說獲利滿滿,至少也已經從金融海嘯中復原,但美國受薪階級的收入卻沒有增加。(是不是聽起來有點熟悉?)
自由派媒體例如紐約時報認為,歐巴馬的措施如同將錢放入中低收入者的口袋,將會增加勞工的收入,達成縮小貧富差距的效果。而當數量龐大的中下階層收入增加時,他們的消費意願也會提高,進而可能活絡經濟。
較替資本家講話的華爾街日報則懷疑刺激經濟的效果,並且認為這會迫使雇主減少工作機會,此政策也會造成中小企業的負擔。雇主可以為了減少人力成本而減少正職聘僱人數,將工作機會轉成兼職或者派遣工作,如此一來總雇員數雖然增加,但整體人力成本卻下降。這類情況在零售業等需要較多勞力,勞力附加價值卻又較低的產業中最容易看到,而這些勞工卻又正好是社會中的中低階層。
任何的經濟、產業政策都會有正面與負面的影響,如何配套來控管負面衝擊,提昇正面效果,是最應該關注的。歐巴馬政府在這個政策宣示之前,已經先提高了基本薪資的門檻,這個作法應該有助於保障領取最低薪資水平的勞工,特別是那些只能找兼職工作的人們。
這些政策細節調整了遊戲規則,影響了人們受益或受損,我們該如何取捨?或許我們最該問的是,我們對社會整體創造出來的價值,應該要如何在雇主與勞動者之間分配?
價值的選擇
「總統對美國有一個信念,那就是如果你辛勤工作、肩負責任,那麼你就應該要有機會成功。但仍有太多美國人的辛苦工作,僅只足夠餬口,更別說出人頭地。」
-美國白宮政策說帖
如此充滿理想性的說帖,我們姑且假定這個政策的目的非常單純,只是為了實現社會公平的理念。那麼這傳達的是什麼樣的價值?
美國部份媒體引述美國經濟分析局的資料顯示,2012年美國受薪階級的收入佔GDP比重僅42.6%,是1940年代以來的最低記錄(台灣2012年的數據為46.2%)。這意味著整體國家經濟生產的價值,42.6%歸給了勞動階級,而這對美國來說,是幾十年來最低的紀錄。
這個數據最好的解釋方法是,人工的市場價值相較於資本、技術、企業經營更加不值錢了。但這是從市場角度出發,看在某些自由派媒體的眼裡,勞動的價值並能全然用市場價值來衡量,因為勞動市場基本上是有利於資本家的,會使得勞動的價值無法真實透過市場反應,所以才要設定法規保障勞工權益。而這樣的GDP比重變化,對某些人來說,就是一個經濟成果分配惡化的表現。
然而,即便一個社會存在高度的貧富差距,未必代表不穩定與不正義,但如果貧富差距大到造成社會階級流動的困難,造成競爭起跑點落差大到貧弱者很難翻身,那麼這個社會肯定出了很大的問題。
從美國白宮的政策說帖來看歐巴馬政府對此議題的定位:這不是經濟問題,這是社會問題,而且需要一個政治解方。

Photo Credit: Charles O’Rear
What about Taiwan?
如果你有興趣看到這裡,我想你心中一定有個問號:為什麼歐巴馬說的話、推出的政策,竟然這麼難以從台灣的政治人物口中說出?甚至連推動勞工待遇的改善都顯得半推半就?
在我所受的政治學訓練當中,教了一件我認為最重要的事情:道德、正義、理想,談得再多,驅動人類行為的根本,還是利害得失的誘因。
歐巴馬的政策說帖說得動聽漂亮,我相信多少有理想的成份存在,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今年美國國會將舉行選舉。歐巴馬希望透過政策來讓選民認為,民主黨與勞工站在一起,讓這些勞工的支持轉化為選票,使得民主黨獲得勝選。
Tags: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