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或將不再宜居 待在室外如焗桑拿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有研究指出,如人們維持現時碳排放量,2100年時中東將不再宜居,更多人成為氣候難民。當地濕熱的天氣將令人無法排汗降溫,連最健康的人都不能在戶外撐超過6小時。
文:劉澤謙
最近一項研究發現,如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續以目前的速度上升,波斯灣地區的氣候在本世紀末前將變得不再適合人居住。因為部份地區在氣溫不斷攀升,加上當地潮濕的天氣,85年後當地可能不再適合人類居住。波斯灣地區中的大城市包括迪拜、阿布扎比,以及伊朗南部等地的市民,或因著較高的經濟能力而能倖免於難,反之波斯灣地區其他小國的居民將可能淪為下一批氣候難民。
因為當地長期較少雲層積聚,加上鄰近的紅海又較其他水域更吸熱,令當地氣候本身已經較為濕熱。研究假設溫室氣體排放勢頭不減,研究人員估計2100年前,中東將不時出現超超越人類生存極限的熱浪,當地日常氣溫將與現時酷熱天氣的日子相等。有關研究結果,較此前的研究結論提早了近100年。
濕度才是殺手
其實溫度並非當地熱浪致命的元兇,而是當地濕度太高,導致人類無法透過過排汗降溫,令高溫如此致命。以科威特市為例,到2100年時,最高氣溫甚至達60℃,但因為相對乾燥,所以仍算適合人類居住。
評估宜居程度不能單從溫度來分析,而是要使用包括了濕度的熱壓力指數(又稱濕黑球溫度)。現時香港的夏天,最極端時,熱壓力指數亦不過是27度左右。但當熱壓力指數到達35度,亦即所謂的濕球(Wet-bulb)溫度時,人類將無法通過排汗降溫。
濕球(Wet-bulb)溫度,即高溫高濕的環境,人類或因無法降溫而有其他影響而死。到達了濕球溫度後,就算是最健康的人都不能在戶外撐超過6小時。研究人員舉例指,2100年時,待在波斯灣地區的室外環境就有如長時間焗桑拿。到時波斯灣地區的一個平常夏天中午,其熱壓力指數亦將達整整31度,有關數字相等於今年本港最熱的日子。
負責教授指於當地的所有戶外活動都不能進行,穆斯林到麥加朝覲(Hajj)的盛事,更可能因為當地濕熱的天氣,令朝覲路變成黃泉路。他相信當地一些富貴地區——如迪拜等地——的居民,有能力負擔冷氣費用,所以未必太受熱浪影響。真正會成為新一批氣候難民的,將會是現居於也門等地的貧窮人口,甚至再一次出現大規模人類遷移。
死於熱浪非新鮮事
1995年芝加哥受熱浪侵襲,就造成逾700人死;2003年橫掃歐洲的熱浪更奪去了近3萬人的性命,單計法國就已有約1萬5千人喪生。今年年中,巴基斯坦亦有近千人因熱浪而死,當中不少是死於脫水或中風。
人類過度使用化石燃料,不單令中東不再宜居,更令水位上升,淹沒城市。早前有研究發現,單計美國就有400個城市將於本世紀末前被淹沒,當中不乏為人熟悉的城市,如邁阿密、新奧爾良及費城。
正如研究人員所強調的,只要人類願意減少使用化石能源,其實情況並非不能逆轉。否則,世界上只會有愈來愈多的氣候難民,而下一個不宜居或被淹沒的城市可能就是香港。
- Future temperature in southwest Asia projected to exceed a threshold for human adaptability (Jeremy S. Pal and Elfatih A.B. Eltahir)
- 波斯灣地區2100年恐不宜人居 (明報)
- Killer Heat Waves Could Consume the Persian Gulf By 2100 (Popular Science)
- Persian Gulf heat: It may become too hot for humans to survive, study warns (CNN)
- Persian Gulf: too hot for humans by 2100? (AFP)
- The countries that will be so hot by 2100 humans won’t be able to go outside (The Independent)
- More than 400 towns and cities in America will be lost to the sea, study finds (The Telegraph)
核稿編輯:鄭家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