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解肌肉痠痛、脊椎側彎及椎間盤突出,「倒立」真有這麼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沈醫師提醒,無論是倒立或是使用倒立機輔助,一定都要先評估過自身情況,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更要經過醫師診斷才行,倒立時也要循序漸進,等身體習慣後才完全倒立。
繼上回「倒立真的可健身或養生嗎?看看中醫師怎麼說」的報告中,中醫闡述對於倒立的看法後,大家有沒有試試看倒立的滋味呢?
依照個人的觀察,不只是國外巨星愛秀倒立照,亞洲明星也不甘示弱,美女明星劉亦菲曾在微博PO出頭下腳上照,入圍「2014年度亞洲男神評選投票活動」的男星焦恩俊,也曾表示運用倒立保養身體。
但令人不解的是,究竟是什麼特別之處讓那麼多明星願意嘗試倒立?上篇報告聽完了中醫的說法,這篇報告將請教西醫,並調查有無相關倒立報告,雙管齊下實際了解倒立對人體倒底有沒有好處。
專長家醫、骨科的沈醫師表示,網路上關於倒立的文章最常提到的不外乎就是可以緩解肌肉痠痛、脊椎側彎以及椎間盤突出。沈醫師說,由於現在的上班族時常久坐,坐姿不良加上缺乏運動,工作上的心理壓力又容易影響生理,所以時常覺得腰酸背痛,網路也才會流傳倒立可以治療上述症狀。
沈醫師接著說:「無論脊椎側彎或是椎間盤突出,醫生在治療時都一定會先照X光,經過醫生評估過後,身體狀態能夠負荷,是可以藉由倒立緩解上述症狀的。」
「倒立機適合用來緩解肌肉痠痛等症狀嗎?」我們問道。沈醫師表示,他並不反對民眾使用倒立機,因為倒立機有較多輔助機制,對於身體負擔會較小,且也能促進血液循環或是緩解肌肉痠痛等症狀。
不過他建議,如果要使用倒立機,最好選擇大品牌,通過國際認證(如歐盟CE認證、美國UL認證以及國際化標準組織ISO)的較好。據我們瞭解,美國的UL機構就針對倒立機安全設有嚴格的檢測認證標準。
不過,沈醫師也提醒,無論是倒立或是使用倒立機輔助,一定都要先評估過自身情況,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更要經過醫師診斷才行,倒立時也要循序漸進,等身體習慣後才完全倒立。
除了沈醫師的解釋外,在「康健雜誌」中也提到,倒立可以幫助血液循環並且緩解憂鬱,但報導中也提醒,飯前飯後一小時不要倒立,以免感到不適。
另外,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的生技資訊中心(NCBI)網站上也有相關文獻。根據文獻記載,由於不確定倒立牽引是否可以治療腰間疾病,英國紐卡斯爾泰恩河畔的紐卡斯爾綜合醫院(Newcastle General Hospital)區域神經科學中心進行了一項隨機對照試驗,將有腰椎間盤相關疾病且在等待進行手術的患者,隨機分成兩組進行間歇牽引與反轉裝置治療和物理治療。
研究實行六週後,11位僅進行物理治療的患者中,只有兩位不須動手術(佔22.2%),而進行間歇牽引與反轉裝置治療與物理治療的13位患者中,卻有高達10位患者不用動手術(佔76.9%)。
紐卡斯爾綜合醫院區域神經科學中心做出了結論,間歇牽引倒立裝置(也就是倒立機裝置)可使患者減少對手術的需要,尤其是針對因椎間盤突出造成坐骨神經痛的患者。
總結來說,倒立好處還不少,是能緩解肌肉酸痛與腰間疾病的,不過也要提醒想讓世界顛倒的各位,在追求健康時,安全也不容忽視。如果沒有經過訓練或是專業的安全器材輔助幫忙,醫師也不建議貿然倒立,且身體狀況也要經過評估。另外在挑選倒立機等相關倒立器材時,最好挑選通過美國UL或歐盟CE等國際安全認證的品牌才有保障。
參考資料:
- 倒立真的可健身或養生嗎?看看中醫師怎麼說
- 康健雜誌>康健來了/「手倒立」瑜伽,促進血液循環、抗憂鬱!
- NCBI> Inversio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pure single level lumbar discogenic disease: a pilot randomized trial.
本文獲網路追追追授權轉載,原文於此
責任編輯:孫珞軒
核稿編輯:楊士範
Tags:
綠能x數位,科技助攻水產養殖產業升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水產養殖結合太陽光電是一種創新的經營模式,讓漁場除了既有的漁獲外,更能提供綠電創造額外收益,國內更有漁場順勢導入數位工具管理養殖環境,持續提升水產質量。我們可以看到,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正在養殖漁業發生。
糧食生產是農漁業的主要功能,順應環境選擇不同的作物與耕種策略,是農漁民智慧的累積,臺灣的農漁業實力更是享譽國際。然而,由於整體產業結構轉型、生活型態轉變,傳統看天吃飯的一級產業,較不容易成為新世代就業的優先選項,如何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創造新商機、吸引年輕人返鄉,是各界都在思考的課題。
近年來,各國政府致力推動再生能源以實踐減碳,在不同場域、建物等結合光電開發的複合式發展模式,成為兼顧空間利用效率、提高單位面積產值的創新解決方案,這樣的趨勢正在農漁業現場發生。
農漁業結合光電創造附加價值
農電共生可提供自給自足的再生能源,還能保護農作物免受極端天氣影響,提高生產韌性,多餘的電力也可以躉售,提升農民收入。著眼於光電帶來的附加價值,越來越多國家看好農業結合太陽光電的發展潛力,德國、日本已有多個果園結合太陽光電從事農電共生,法國也實驗在成列的葡萄藤上安裝太陽光電模組。
不只農業,國際也開始出現結合水產養殖與太陽光電的漁電共生。例如美國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發展出太陽能牡蠣生產系統,不僅實現綠電自發自用,漁產收穫量更高達傳統養殖場的45倍;而在養蝦大國越南,也開始執行養蝦場結合太陽能發電的漁電共生計畫,為養殖場提供穩定電力並帶來漁獲,一舉兩得。

數位轉型為漁電共生添助力
漁電共生是利用漁業養殖場域結合太陽光電設置,期能改善生產環境、增加漁民收益,創造土地多元利用,是臺灣積極推動的重要政策方向之一。不過其他國家與臺灣的漁電共生開發型態不太一樣,其他國家多以沿海鋪設水面型光電為主,臺灣的漁電共生則採用室內養殖場搭配屋頂型光電,或室外魚塭搭配立柱型/水面型/塭堤型光電設備,近年來在許多漁民與光電業者的努力合作下,這樣的複合式土地利用模式逐漸展現效益。
不同養殖物種的環境需求不一,漁電共生導入的過程須經磨合,運用魚塭上方架設太陽能板,冬天防寒害、夏天助降溫,並配合不同物種的習性調整投料策略,同時結合數位環境監控系統調節養殖環境,進而達到提高漁獲收益之積極目的。

光電開發帶來的效益,也讓原本衰頹的產業地景重現生機,例如位於臺南七股的日運案場,原本是高鹽度的廢棄魚塭地,在養殖專家與在地青年的協力下,透過微生物、益生菌來控制池水,搭配AI數位化儀器監控養殖過程,持續累積養殖數據建立資料庫,烏魚、虱目魚、白蝦的混養模式已多次收成;四鯤鯓漁電共生案場過去同樣是廢棄魚塭,改建為室內型漁電共生案場後,能精準控制環境變數以從事精緻養殖,已成功育成一尾重達30克以上的白蝦。
由於漁電共生帶來的效益逐漸獲得認同,有別於過去多為光電業者發起的開發模式,最近也出現由漁民發起的漁電共生規劃,例如茄萣區不少養殖戶視漁電共生為吸引青農返鄉的契機,積極爭取納入漁電共生先行區;目前採用塭堤型與立柱型的光電設施,養殖的虱目魚也已開始收成。

養殖漁業正在實現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
數十年來漁民的養殖專業與經營視野,讓臺灣水產養殖產業在國際上向來有一席之地,但近年來確實也面臨產業結構轉型、從業人口老化凋零的挑戰;如今結合光電的漁電共生模式,讓原本看似傳統的一級產業開始蛻變,養殖模式、經營模式、商業模式不斷創新,也吸引更多青年關注與投入;臺灣養殖王國的美名,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將藉由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再次展現耀眼光芒。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