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肉骨茶就是要搭配白飯啊:吃貨不能錯過的4道大馬美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因為融匯著多元,馬來西亞料理罕見極端的酸辣,溫和而不失特色的底蘊接受度極高,是非常親切溫潤的口味。
Text:Fin Pan|Photo:廖家威
馬來西亞是一個種族多元的國家,飲食文化也呈現著混合多元的特色。馬來人、印度人、華人是馬來西亞三大主要族群,因此料理也融匯著這三個國家的特色。既有閩南的米食、藥材入菜,也有印度善用香料提鮮調味的手法,而在地的班蘭葉、椰漿、椰糖等天然食材則是為馬來西亞風味定調的精髓。
也因為融匯著多元,馬來西亞料理罕見極端的酸辣,溫和而不失特色的底蘊接受度極高,是非常親切溫潤的口味。
傳統粿條
炒粿條是檳城潮州人的庶民小吃,早期由漁民或農民在夜間販賣,現在則成為街邊小吃店必備的餐點之一,是檳城最具代表性的料理。檳城炒粿條最大的特色在於大火快炒,鑊氣十足,粿條的厚度較薄易於入口,並有生抽與血蛤帶出鮮香,一上桌便香氣四溢,讓人食慾大開。
檳城炒粿條
材料:生抽、醬油、糖、甘草、乾辣椒油、老抽、蔬菜油、蝦仁、蒜、粿條、蛋、銀芽、韭菜、血蛤
作法:
- 以生抽、醬油、糖、甘草混合均勻成粿條醬備用。以乾辣椒油、生抽、老抽混合均勻成辣醬備用。
- 鍋中放入蔬菜油,先以去殼帶尾蝦仁、蒜片稍微爆香,後加入粿條、粿條醬、辣醬一同拌炒,後再打入雞蛋炒至有蛋香,加入銀芽、韭菜繼續拌炒,最後關火,倒入血蛤再拌炒兩下,便可盛入盤中,大功告成。
(相關評論:除了河粉,你還知道幾道越南料理?四道你一定要知道的越南美味)
肉骨茶
雖然說到肉骨茶,大多人都會想到新加坡,但其實肉骨茶是發源於馬來西亞。受到華人移入的影響,肉骨茶運用許多中藥材熬煮而成,是早期經濟條件不佳時礦工驅寒、消除疲勞的料理,用餐後喝不完的湯汁還可以裝入水壺做為餐間消飢的精力飲料,後來漸漸成為普遍庶民都愛戴的飲食。
肉骨茶的道地吃法一定要配上甜醬油、蒜泥與辣椒末,將醬料抹在白飯上,一口雞腿一口白飯,再喝一口湯,可以平衡出層次豐富又不失溫和圓潤的風味口感,很是美味。
雞肉骨茶+白飯
材料:茉莉香米、甜醬油、蒜泥、辣椒末、熟地、甘草、玉竹、蒜頭、雞腿、金針菇、美白菇、蔥
作法:
- 茉莉香米放入電鍋中煮熟備用。
- 取醬料碟,分別放入甜醬油、蒜泥、辣椒末備用。
- 銅鍋中放入水,加入熟地、甘草、玉竹、帶皮蒜頭,以小火加熱45分鐘,後將鍋中藥材撈起,放入雞腿,再繼續熱煮30分鐘。最後放入金針菇、美白菇與豆皮,並灑上蔥花,便可關火端上桌,佐配米飯與醬料享用。
庶民沙拉
「囉惹」來自馬來語中的Rojak,指的是「隨便」之意,之所以稱做為囉惹鮮果沙拉,是因為這是一道家家戶戶都能輕鬆隨意完成的簡單沙拉,沒有固定制式的食材,只要是口感脆口的水果都可以入菜。
而最特別的是在於它的口味,一般多數人對鮮果沙拉的想像都是酸甜口味,但道地囉惹沙拉拌入的是鮮香鹹味的蝦膏醬,意想不到的搭配別有一番新鮮滋味,很值得一試。
囉惹鮮果沙拉
材料:乾蝦醬、辣椒、羅旺子、小黃瓜、芭樂、青蘋果、鳳梨、小番茄、油條、花生粉碎粒
作法:
- 乾蝦醬、辣椒、羅旺子混合均勻成蝦膏醬備用。
- 小黃瓜、芭樂、青蘋果、鳳梨洗淨後切塊備用。
- 盆中放入小黃瓜塊、芭樂塊、青蘋果塊、鳳梨塊與小番茄、切成段狀的油條,後倒入蝦膏醬混合拌勻,最後灑上花生粉碎粒,便可享用。
(相關評論:看完一直流口水:兩道菜認識多元文化影響下的馬來美食)
經典點心
加央吐司是馬來西亞最常見也最具特色的點心,在當地無論早餐、下午茶或宵夜都會吃這道點心。加央吐司看似樸實簡單,但其實頗為講究。
首先吐司是採用古法製作、不加蛋與奶油與酵母、完全自然發酵的海南麵包,口感鬆軟綿香而不失濕潤;製作加央的椰漿、椰糖、班蘭葉則皆為新鮮且天然,香氣清新爽口,最後夾入一片冰牛油,撕成一口一口,沾著當地烘焙的鴛鴦咖啡送入口中,就是英殖民時期一路保留下來的道地吃法。
爸爸特式烤麵包+牛油與加央
材料:麵粉、鹽、班蘭葉、椰漿、蛋、馬六甲椰糖、鹽味奶油
作法:
- 麵粉加入鹽、水揉製成麵團,發酵約8小時,放入烤箱烘烤成吐司麵包備用。
- 班蘭葉加水放入果汁機中,打成班蘭葉汁備用。
- 椰漿放入鍋中隔水加熱,一邊攪拌一邊打入新鮮雞蛋,並加入馬六甲椰糖、班蘭葉汁、新鮮班蘭葉,後轉小火慢熬至稠狀,製成加央醬備用。
- 取兩片切片吐司放入烤箱烤至表面酥脆上色,塗上加央醬並夾入鹽味奶油,即可上桌。
*本食譜由Papparich廚房經理許世育提供
本文由ELLE Taiwan 報導,未經授權同意不得轉載,更多流行時尚資訊,盡在《ELLE》
延伸閱讀:寒舍艾美主廚的經典越南料理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士範
Tags: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