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肉骨茶就是要搭配白飯啊:吃貨不能錯過的4道大馬美食

喝肉骨茶就是要搭配白飯啊:吃貨不能錯過的4道大馬美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因為融匯著多元,馬來西亞料理罕見極端的酸辣,溫和而不失特色的底蘊接受度極高,是非常親切溫潤的口味。

Text:Fin PanPhoto:廖家威

馬來西亞是一個種族多元的國家,飲食文化也呈現著混合多元的特色。馬來人、印度人、華人是馬來西亞三大主要族群,因此料理也融匯著這三個國家的特色。既有閩南的米食、藥材入菜,也有印度善用香料提鮮調味的手法,而在地的班蘭葉、椰漿、椰糖等天然食材則是為馬來西亞風味定調的精髓。

也因為融匯著多元,馬來西亞料理罕見極端的酸辣,溫和而不失特色的底蘊接受度極高,是非常親切溫潤的口味。

傳統粿條

炒粿條是檳城潮州人的庶民小吃,早期由漁民或農民在夜間販賣,現在則成為街邊小吃店必備的餐點之一,是檳城最具代表性的料理。檳城炒粿條最大的特色在於大火快炒,鑊氣十足,粿條的厚度較薄易於入口,並有生抽與血蛤帶出鮮香,一上桌便香氣四溢,讓人食慾大開。

檳城炒粿條

材料:生抽、醬油、糖、甘草、乾辣椒油、老抽、蔬菜油、蝦仁、蒜、粿條、蛋、銀芽、韭菜、血蛤

作法:

  1. 以生抽、醬油、糖、甘草混合均勻成粿條醬備用。以乾辣椒油、生抽、老抽混合均勻成辣醬備用。
  2. 鍋中放入蔬菜油,先以去殼帶尾蝦仁、蒜片稍微爆香,後加入粿條、粿條醬、辣醬一同拌炒,後再打入雞蛋炒至有蛋香,加入銀芽、韭菜繼續拌炒,最後關火,倒入血蛤再拌炒兩下,便可盛入盤中,大功告成。

(相關評論:除了河粉,你還知道幾道越南料理?四道你一定要知道的越南美味

02

肉骨茶

雖然說到肉骨茶,大多人都會想到新加坡,但其實肉骨茶是發源於馬來西亞。受到華人移入的影響,肉骨茶運用許多中藥材熬煮而成,是早期經濟條件不佳時礦工驅寒、消除疲勞的料理,用餐後喝不完的湯汁還可以裝入水壺做為餐間消飢的精力飲料,後來漸漸成為普遍庶民都愛戴的飲食。

肉骨茶的道地吃法一定要配上甜醬油、蒜泥與辣椒末,將醬料抹在白飯上,一口雞腿一口白飯,再喝一口湯,可以平衡出層次豐富又不失溫和圓潤的風味口感,很是美味。

雞肉骨茶+白飯

材料:茉莉香米、甜醬油、蒜泥、辣椒末、熟地、甘草、玉竹、蒜頭、雞腿、金針菇、美白菇、蔥

作法:

  1. 茉莉香米放入電鍋中煮熟備用。
  2. 取醬料碟,分別放入甜醬油、蒜泥、辣椒末備用。
  3. 銅鍋中放入水,加入熟地、甘草、玉竹、帶皮蒜頭,以小火加熱45分鐘,後將鍋中藥材撈起,放入雞腿,再繼續熱煮30分鐘。最後放入金針菇、美白菇與豆皮,並灑上蔥花,便可關火端上桌,佐配米飯與醬料享用。

03

庶民沙拉

「囉惹」來自馬來語中的Rojak,指的是「隨便」之意,之所以稱做為囉惹鮮果沙拉,是因為這是一道家家戶戶都能輕鬆隨意完成的簡單沙拉,沒有固定制式的食材,只要是口感脆口的水果都可以入菜。

而最特別的是在於它的口味,一般多數人對鮮果沙拉的想像都是酸甜口味,但道地囉惹沙拉拌入的是鮮香鹹味的蝦膏醬,意想不到的搭配別有一番新鮮滋味,很值得一試。

囉惹鮮果沙拉

材料:乾蝦醬、辣椒、羅旺子、小黃瓜、芭樂、青蘋果、鳳梨、小番茄、油條、花生粉碎粒

作法:

  1. 乾蝦醬、辣椒、羅旺子混合均勻成蝦膏醬備用。
  2. 小黃瓜、芭樂、青蘋果、鳳梨洗淨後切塊備用。
  3. 盆中放入小黃瓜塊、芭樂塊、青蘋果塊、鳳梨塊與小番茄、切成段狀的油條,後倒入蝦膏醬混合拌勻,最後灑上花生粉碎粒,便可享用。

(相關評論:看完一直流口水:兩道菜認識多元文化影響下的馬來美食

04

經典點心

加央吐司是馬來西亞最常見也最具特色的點心,在當地無論早餐、下午茶或宵夜都會吃這道點心。加央吐司看似樸實簡單,但其實頗為講究。

首先吐司是採用古法製作、不加蛋與奶油與酵母、完全自然發酵的海南麵包,口感鬆軟綿香而不失濕潤;製作加央的椰漿、椰糖、班蘭葉則皆為新鮮且天然,香氣清新爽口,最後夾入一片冰牛油,撕成一口一口,沾著當地烘焙的鴛鴦咖啡送入口中,就是英殖民時期一路保留下來的道地吃法。

爸爸特式烤麵包+牛油與加央

材料:麵粉、鹽、班蘭葉、椰漿、蛋、馬六甲椰糖、鹽味奶油

作法:

  1. 麵粉加入鹽、水揉製成麵團,發酵約8小時,放入烤箱烘烤成吐司麵包備用。
  2. 班蘭葉加水放入果汁機中,打成班蘭葉汁備用。
  3. 椰漿放入鍋中隔水加熱,一邊攪拌一邊打入新鮮雞蛋,並加入馬六甲椰糖、班蘭葉汁、新鮮班蘭葉,後轉小火慢熬至稠狀,製成加央醬備用。
  4. 取兩片切片吐司放入烤箱烤至表面酥脆上色,塗上加央醬並夾入鹽味奶油,即可上桌。

05

*本食譜由Papparich廚房經理許世育提供

本文由ELLE Taiwan 報導,未經授權同意不得轉載,更多流行時尚資訊,盡在《ELLE》

延伸閱讀:寒舍艾美主廚的經典越南料理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