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每天會在電視廣播放國歌的國家:關於泰國的七個基本檔案,你知道幾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泰國的地理、歷史、季節、國定佛節、國定假日、風俗禁忌有哪些?想簡單認識泰國嗎?
文、圖:VT編輯部
泰國的地理、歷史、季節、國定佛節、國定假日、風俗禁忌有哪些?想簡單認識泰國嗎?
泰國氣候簡介
泰國屬熱帶性氣候,全年季節可分為3-5月為夏季(或熱季)、6-9月是雨季、10月至隔年2月為涼季。但南部宋卡、合艾與蘇梅島週邊因地理位置關係,雨季時間和普吉島相反,每年2~9月才是舒爽且海潮穩定的旅遊季節。
常年氣溫約落在攝氏19~38度之間,曼谷年度高溫約落在4月,北部清邁因為山區仍有火耕習慣,每年3月是全年最乾、熱且空氣最差的時候,呼吸系統較敏感的旅客,可斟酌前往。此外,泰北涼季溫差大,日夜溫度最多可達10~15度,輕便外套建議隨身攜帶。
泰國宗教簡介
全泰國約9成信奉南傳佛教(或稱小乘佛教),也因此生活文化與傳統節慶多與佛教息息相關。回教穆斯林約占4%,基督徒和印度教信徒則僅1%。
風俗禁忌
- 泰國為君主憲政國家,人們對現任皇室仍相當愛戴,在談論皇室消息時需謹慎並尊重泰國人對於皇室的崇敬。
- 全泰國每天8:00、18:00都會在電視、廣播以及公家機關場所播放國歌,在電影院則會在電影放映前播放國王頌歌,請同週邊泰國人一樣起立肅靜。
- 進入寺廟或皇家景點(包括曼谷大皇宮、華欣夏宮等),請勿喧嘩且服裝需得體,背心、短褲/裙、露肚裝等不宜,進入清真寺亦請遵守寺規。此外,請遵守進入寺廟大殿需脫鞋的規定。
- 女性禁止接觸和尚。搭乘交通工具和窄巷錯身時,建議先讓僧侶先行。
- 在寺廟或是與佛像拍照時需注意,請勿做出不敬的動作,例攀爬或其他戲謔手勢。古蹟城牆亦同,請留心週邊警示標語。
- 頭對於泰國人來說是人身上最崇高的部位,請不要隨便摸泰國人尤其是小朋友的頭。腳則是相對最低、不潔淨的部位,千萬不要用腳去指貨品或是移動物品,尤其是在市集徒步街需注意。

Photo Credit:M M CC BY SA 2.0
泰國地理簡介
泰國位於中國與印度之間的中南半島,北至西部與緬甸相接,東北部緊鄰寮國,曼谷以東接柬埔寨,南部與馬來西亞相連。國境依方位分為北、東北、中、東、南部地區,北部多山,適宜多種溫帶作物,當初為改善山區少數民族生活而推廣的皇家計劃(Royal Project)合作農場也多分佈在泰北山區,近年咖啡文化也帶動當地有機咖啡農業。
東北部,泰國本地亦稱「伊森(อีสาน)」,地形多為山巒高原地,由於和寮國、柬埔寨邊界皆屬湄公河流域,在飲食與文化亦相互影響甚深。東部濱泰國灣(Gluf of Thailand),著名觀光景點芭達雅,有許多觀光水果園的羅永就位於東部,沙美島、昌島等亦坐落東部海域。
中部為昭披耶河流經的平原,土地豐饒適合種植稻米、水果亦是椰糖產區,首都曼谷以及大城、華欣、七岩等都位於中部。由於多數省份有河海交接,曼谷以南多紅樹林地形,部分地區亦發展為觀光景點。南部狹長地形與馬來西亞接壤,西方海域面安達曼海、東擁泰國灣,多島嶼,是泰國海島度假熱門之選。

泰國地形圖。Photo Credit:Sadalmelik
泰國歷史簡介(比對中國歷史)
中國:戊戌年(狗年),南宋嘉熙二年,蒙古軍圍攻廬州被擊退。
- 西元1350年大城王朝正式一統泰國,大開商務貿易之門,與中東、印度、日本以及歐洲等國家建立良好的外交經貿關係,強盛榮景一直維持到1767年,緬甸揮軍攻進大城,當時皇宮及重要寺廟建築多毀于祝融。
中國:庚寅年(虎年),元至正十年。元順帝實行改鈔法未果,反造成物價高漲,各地出現以物易物的交易模式。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在此時期中、泰商貿、使節往來頻繁,鄭和亦曾出使泰國(時為暹羅)二次。
- 西元1767年大城王朝慘敗給緬甸大軍,直到鄭信將軍和敵軍的背水一戰,最終將緬軍成功驅逐並建立吞武里王朝,但王朝僅短短15年就將政權交到卻克里王朝手中。
中國:丁亥年(豬年),清乾隆32年,雲貴總督率官兵兩萬六千餘人分路出境,征戰緬軍,耗時約半年餘,結束第三次清緬戰爭前半場。)
- 西元1782年建朝國王以印度史詩人物為號,以現今曼谷舊城的那達那哥辛(Ratanagosin)為皇居地開始新的泰國歷史篇章。其中拉瑪四、五世兩位君主,藉著以柔克剛的外交手腕和國家開放政策和與西方國家的密切交流,成為二次大戰中唯一倖免於異國殖民的國家,所有泰國現代化建設也奠基於這兩位國王執政時期。
中國:壬寅年(虎年),清乾隆47年,道光皇帝出生,《四庫全書》歷時十年亦於同年告成。
- 西元1932年泰國在經過非流血革命後,由現任國王拉瑪九世蒲美蓬和總理制政府協議下,正式成為君主立憲的國家至今。
中國:壬申年(猴年),民國21年,滿洲國大同元年。日本軍隊從中國東北攻進上海,當時國民政府遷都洛陽。偽滿洲國在長春成立,由溥儀執政。
佛節需注意事項
全泰國約9成信奉南傳佛教(或稱小乘佛教),回教穆斯林約占4%,基督徒和印度教信徒則僅1%,也因此生活文化與傳統節慶多與佛教息息相關。
1、每逢重要佛節,全泰國商店、餐飲場所等皆禁止賣酒,有時候甚至會從前一天下午就開始禁售酒類飲品直到佛節結束。
2、佛節禁殺生,肉品市場多半跟著休市一天。

Photo Credit:ASSOCIATED PRESS CC BY 2.0
泰國重要佛節(亦為國定假日)一覽
- 萬佛節(Mahka Bucha ; วันมาฆบูชา )佛曆3月15日,相傳在釋迦摩尼佛祖悟道後的月圓日,共有將近1,250來自不同地區的僧侶,不約而同的前往摩揭陀國王舍城竹林園精舍聆聽佛祖闡述佛法。
- 佛誕節(Vaisakh Bucha ; วันวิสาขบูชา)佛曆6月15日,據稱為釋迦摩尼佛誕生、成道、涅槃的日子,各大寺廟都有宗教儀式舉行。
- 三寶佛節(Asarnha Bucha ; วันอาสาฬหบูชา)佛曆8月15日(守夏節前一天),南傳佛教信徒相信其為釋迦牟尼佛第一次講道的日子,且當天5位聽講道的追隨者中就有一位悟道,請求佛祖收為門徒成僧,也是佛教最重要傳遞佛法的三要素「佛 (พระพุทธ)、法 (พระธรรม)、僧 (พระสงฆ์)」皆到位的重要日子。原先該節日無儀式,1961年泰國僧團要求佛教徒舉行儀式(如誦經、巡燭等),並經政府獲國王同意定為佛教的重要節日
- 守夏節(Khao Phansa ; วันเข้าพรรษา)佛曆8月16日(三寶佛節隔天) 根據佛教傳統,雨季開始正是農作灌溉期,僧侶們需回到寺院靜修齋戒 3個月,以免外出傳道化緣時不小心破壞稻作。也因為僧侶不適合出外托缽,信眾們會在守夏節前準備各種日常用品供給僧侶們使用。由於在過去,蠟燭是基本日常照明亦信徒佈施的基本品項,泰國東北每年在守夏節前的華麗蠟燭節遊行便是由此習俗演變而來。

Photo Credit:PROSelda Eigler CC BY 2.0
原文請見: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士範
Tags: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