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每天有3萬份的「死信」寄送到這裡,除了手槍、炸彈還有三隻響尾蛇!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倘若一封信或包裹被診斷為「無可挽救」,職員會將其回收、將包裹內容物分類,並把一些較為特殊、甚至惡趣味的物品放置於小博物館展出。
文:Ashley Bowen-Murphy|翻譯:凃以霖
「死去的信」被裝填在黑色袋中,近乎每天有3萬份的郵件量,日復一日地遞送過來。這麼高的「傷亡」,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似乎不足為奇。
華盛頓特區的郵政人員揀選出這些已「宣告死亡」信件,與那些仍有「生命跡象」的信件做區隔,而員工們的工作,包括揣測難以辨識的地址、填補模糊不清的寄件來源、及濾出郵資不足的信件,退還寄件人。
倘若一封信或包裹被診斷為「無可挽救」,職員會將其回收、將包裹內容物分類,並把一些較為特殊、甚至惡趣味的物品放置於小博物館展出。早在1850年代,參觀華盛頓特區的「死信辦公室」(Dead Letter Office,DLO)和其附帶的博物館便蔚為風行。導遊、著名作家都為其宣傳,鼓勵觀光客前往退休金辦事處、專利局,及郵政機構參觀, 一展美國政府規模之宏大。
不同於赫爾曼·梅爾維爾在《書記員巴特子比》(Herman Melville Bartleby the Scrivener),描寫職員給人冷漠、不在乎的印象,死信辦公室的員工,似乎更較專利局的員工為友善、笑臉迎人。部分原因,也許來是員工組成是以女性為主,為DLO添了分溫和的感覺。
1890年代,一位名叫Patti Collins女士因其「盲閱」的高超技巧而著名,也改變了那些意義不明信件的命運,使資訊不清的信件辨認度升高。郵政機構也因此傾向偏好女職員,認為女人較能勝任此職務,能夠誠實、慎重地處理陌生人的信件。
這些死去的信,都有著無數種死因。有時是地址過於殘缺破碎,甚至連Mrs. Collins也無法辨認其送達地,有時則是郵資不足,有些則沒有解釋為何一個一磅重、蛋形的鼻煙包裹沒有被遞送。而即使印花稅票有清楚標示,寄件人有時仍會疏忽地址、郵票、遞送地等相關資訊。
有時也會有管狀炸彈、填彈手槍等「意外訪客」,顯然這些「粗心的」寄件人對郵政法不太在乎。1903年,死信辦公室就收到一個錫製的穿孔容器,竟裝著三隻纏鬥的響尾蛇!DLO職員後來找來「合適人選」來處理這幾隻爬蟲類,用氯仿將牠們麻醉。起初,職員以為蛇已死了,便將蛇留在督導桌下。幾天後,一個女客人上門,卻驚見「一隻纏繞的響尾蛇,準備要竄起攻擊」,幸好一名男職員在關鍵時刻進門,立刻把手上的郵差包往蛇砸去。不久後,職員們決定把這隻蛇浸酒保存,並送往博物館典藏展示。

1922年死信辦公室堆放的物品。Photo Credit:Library of Congress
未抵達目的地的信件數量也出乎意料地驚人。1882年,死信辦公室每天得處理13600份死信與包裹,數量只增不減,直到20世紀初時,這些職員每天仍要面對超過3萬份的死信(一年下來大約是1千1百萬份)。
職員們都盡可能辦認收件人、收件地點,或盡量寄還寄件人。只有在經歷各種嘗試挽救、辨識都無效後,他們才會將信件包裹拆封。倘若其中有錢,職員則慎重地記錄,並將錢交予美國財政部。至於無法送達的期刊和書籍,則捐給華盛頓特區的慈善機構,而包裹中大大小小的東西則分門別類,保管一定期限,期限內沒人領取,就一概拍賣。
由於DLO後來成為熱門景點,展示越來越多特殊、有趣的遺留物,郵政部於是另外成立一間博物館,好讓DLO職員能夠好好工作,不被成天上門的觀光客打擾。
博物館確切創設日期已不可考,但能確定的是,1870年代便設有一專門展示的空間了。這博物館從來不是個正式、完整收藏的展示,但該卻代表著歷年來,數名無名的郵政職員所付出的辛勤與愛。各種的物品雜亂組合則講述著郵政局的歷史,也為歷年被DLO揀選出來的奇物留下蹤跡。
1899年,郵政部將其運作部門移往至11街和賓州大道的舊郵政館(該建築至今仍在,而近期將變成川普飯店)。觀光客們可前去看看政府部門工作,一探「盲讀」的奧秘,並對著千奇百怪的物品驚呼。

Photo Credit:Library of Congress
一位讀者曾如此描述博物館:「與其說是所有東西混雜在一起,不如說是個當舖。」也有人形容這些奇怪東西的組合,是「馬克白中女巫的大鍋」。Montana Newspaper一位專欄作家則說,這就像是「瘋人院病人的手工作品」的集合體。
這大堆頭東西中,包含各式各樣的手錶、珠寶首飾、嬰兒服、手套、刮鬍刀、槍支、卡牌、玩具、玩偶、樂器、聖經、鼻煙盒、藥品、乾果、骨骼、人的頭髮,甚至還有「古老霉味」的水果蛋糕。第一眼看似是荒謬、特別物品的隨機組合,然第二眼卻似乎天造地設,猶若本該如此,比方說,要說一把展示中的左輪手槍是為保衛一旁的珠寶、戒指,似乎非常合理。
偶爾在參觀同時,會有失主與其失落的物品上演團聚秀。1890年,一位紳士在參觀博物館時發現他的假牙,之前是為了維修假牙拿去給醫生,沒想到這一送便石沉大海。當然,假牙不見的這段期間,他早已換了副新的,因此這副假牙仍留在博物館內展示,平時,也會有人前來「認親」,證明遺失的珠寶、家庭聖經等物品是歸他們所屬。
Tags:
穿越2222年,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台北華山親子逛展新選擇,啟迪孩子的永續生活教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從學校教育到未來職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已成趨勢關鍵詞,永續發展共有17大項目標(註1),涵蓋環境、經濟、社會等面向,其實已經融入許多教育課程的設計,校園年度宣導的重點計畫,甚至成立永續相關研究中心與系所,以培育未來企業所需的ESG永續人才。
回顧近年全球歷經的肺炎疫情、極端氣候、通膨怪獸、能源危機等災難,讓人們更專注、更急迫面對世界的面貌與真相,需要肩負這個世代挑戰與達成永續目標的,正是我們的下一代:暖世代—成長於全球暖化、環境劇烈變遷的一代。他們從小戴著口罩抵抗病毒與空污,需要在擁擠的城市尋找遮蔽酷暑寒冬的屋簷,人類壯闊的文明發展將是「債留子孫」還是「永續未來」,其實,都取決我們每日的選擇!
《2222-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
「永續發展目標SDGs」聽起來很艱深?如果我們說「一個200年後未來人的故事」你也許可以聽聽看!《2222-未來選擇地》是台灣首個原創永續概念展,於2023年1月6日-4月5日在台北華山1914園區展出,你可以在這裡參與永續美學的策展,觀賞跨界藝術與科幻故事的創作,透過沉浸式體驗,與未來人並肩前行穿越200年後的未來,守護最後的生機,捕捉污染機械獸,透過思考與選擇協助改變未來人的世界。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連成你我共創的永續日常,圈起人與環境共好生活態度,並聯手台灣在地藝術家、綠色品牌、永續名人團體打造的永續學習場域。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親子、旅遊部落客展覽開箱推薦
- 小妞的生活旅程 :適合親子共賞的互動式永續展覽,教育意義十足
- 艾麗絲愛旅行:台北展覽親子、師生看展新選擇!跟未來人一起成為改變歷史的關鍵
- 小胖盈的花椒人蔘:台北展覽推薦:搭乘時光機到2222年的世界吧!科幻永續主題展,互動沉浸式體驗反思生活方式
▶展覽資訊
日期:2023/1/6 - 4/5
時間:10:00 - 18:00
地點: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西4館&西5館
購票詳情洽:《2222-未來選擇地》

▶展場提供觀展證書申請
完成觀展後,可於現場依照工作人員指示,完成電子證書申請流程,將於一週的工作天寄出證書電子檔案,提供大人、小孩一個觀展紀念。

(註1)SDGs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是一項全球共識,旨在2030年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目標。由聯合國提出訂定17項明確目標、涵蓋169項具體指標,目的是實踐地球上所有面向的永續發展,包含地球環境保護、社會公平正義、永續經濟發展。
17項永續發展目標:
1.消除貧窮、2.終結飢餓、3.健康與福祉、4.優質教育、5.性別平等、6.淨水與衛生、7.可負擔的永續能源、8.就業與經濟成長、9.永續工業與基礎建設、10.消弭不平等、11.永續城鄉、12.責任消費與生產、13.氣候行動、14.永續海洋與保育、15.陸域生態、16.制度的正義與和平、17.永續發展夥伴關係。
責任編輯:Anita
核稿編輯:Joa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