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艘船從漁港出發,都像是一個個小小的台灣 —《海上情書》帶你看討海人的生命歷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郭珍弟、柯能源導演的紀錄片《海上情書》追蹤了三艘從台灣高雄前鎮漁港出發的圍網漁船,以及經驗豐富的台籍漁撈長,看他們如何遠渡重洋,到赤道海面上追逐鮪魚浮水,而每一次的下網、繞圈、收網,都有著獨特而生氣蓬勃的節奏。
文 / 曾芷筠 ;圖 / 牽猴子整合行銷提供
海洋與陸地之間的距離很近,也很遠。隔著港口,一艘艘重達兩千噸的遠洋漁船,一出去,就是兩年。等待一次滿載靠岸,要一個月以上的時間。在父親、丈夫、單身男子辛勤工作的船上,妻子家人對他們的工作環境感到陌生,「一出海,全世界就把他們忘了,他們也忘了全世界。」只有靠了岸,踏上陸地,才有辦法打電話,與家人視訊聊天。
郭珍弟、柯能源導演的紀錄片《海上情書》追蹤了三艘從台灣高雄前鎮漁港出發的圍網漁船,以及經驗豐富的台籍漁撈長,看他們如何遠渡重洋,到赤道海面上追逐鮪魚浮水,而每一次的下網、繞圈、收網,都有著獨特而生氣蓬勃的節奏。
導演以家人間的離別思念切入,使觀眾容易親近同理,而海上的穩定作息、與世隔絕的環境,則讓討海生活近似於修行。
影片也揭露了中國移工的處境與心聲,之所以沒有辦法觸及越南、印尼等其他外籍船員,主要是礙於語言翻譯限制,有些可惜。也因為影片著重台籍漁撈長與漁業文化,最終化為文字,是替家人、愛人寫給討海人的情書,也是獻給廣大勞動階級的贊歌。以下是導演郭珍弟、柯能源的訪談紀要。
為何想拍攝遠洋漁船?
郭:柯能源導演本身是高雄人,高雄港的海防線印象中是在2000年左右打開的。打開後,我們常在港邊沿著地形閒逛,發現很多人是仰賴海港討生活的。
遠洋漁業不只船上那40幾個人,包括輪機組、冷凍組、結構組、船的維護都需要很多人,例如為了不要刮傷魚身,甲板必須時時磨得很細緻;東港光一個製網場就有兩、三百人,從老到小不同年齡層性別都有,可見周邊產業有多大。
南部人常說:「書唸不好就去討海。」高雄的漁業連結了很多人,跟我們息息相關。
後來,因緣際會下認識了幾位漁撈長(fish master),才發現台灣的漁撈長非常會抓魚。他們從十多歲,書沒念完就上船、出海捕魚,深知魚的習性,幾十年來的船都坐過,從還沒有機械動力的船種就開始做起。
在六分儀的時代,他們用觀測星星來定位方向,那時候他們就在海上,冬天捕秋刀魚,夏天捕魷魚,半年往南跑,半年往北跑。中西太平洋上的台灣遠洋船大約有一千六百多艘,你可以想像討海人口非常龐大,支持了很多家庭,但其實很少人知道他們工作的情形,連他們的家人都不太知道海上的辛苦。
我2009年開始做田野調查,2010年開始拍攝,這個船公司(慶峯水產公司)比較不忌諱女性上船,也有一些船員的太太會跟著上船,住半到八個月,希望能夠懷孕,如果懷了孕就會下船。
最近台灣被歐盟舉了黃牌,是怎樣的作業方式會被視為違法、不環保?一方面大家對台灣遠洋漁船作業不了解,他們也希望被看到。
事實上,這些大型遠洋漁船都必須照著規矩來,漁獲量必須電子通報,導航系統必須時時打開,如果關掉,偷偷捕撈,是冒著生命危險,船翻了都沒人知道。如果是違法的延繩釣漁船,半年不進港,只在海上交易,那對船員來說是很巨大的身心壓力。
我拍攝的圍網船是很大的船,約一、兩個月進港一次,你都可以從中感受到他們的心中的孤寂、對家人的思念。

圖:郭珍弟導演與漁撈長志伯。Photo Credit: 牽猴子整合行銷提供
冒死賺非法的錢背後有很多人性因素,在食物鏈環環相扣的世界裡,討海人是最靠近食物的一環,在探討經濟政治面的問題時,我想也可以從人性、情感心理的角度切入。
2010年我帶兩個攝影師、一個錄音師上船拍攝,上去後才開始了解作業狀況。柯能源導演帶著一個攝影師雙機作業。我拍了比較多家眷的鏡頭,拍完有五百個小時的素材,每看一次就花兩個月,又剪了一年半,那種海天景色、人的質樸很難割捨。
第一趟上船時,我很清楚設定要拍攝台籍幹部和工作狀況。拍攝工作撒網時,攝影師是冒著生命危險在拍,因為直昇機沒有門。直昇機飛一趟需要另外付費,漁撈長為了讓我們多飛幾次,也自掏腰包贊助我們。
後來我理解到,每個人在船上有各自的角色,很多台籍幹部14歲就上船,人生是沒有其他選項的,愈來愈熟悉海上的生活與技能後,要回去陸地上工作很困難,等到回頭看時,大半人生都在海上,陸地與海洋、現實與虛幻的界線變得很模糊。
相較之下,許多陸籍船工可能還有其他選擇,還在猶豫掙扎階段,或許三年合約結束後會選擇回老家種地,甚至回到礦區工作。他們有些人是因為原本工作的礦坑坍塌了,覺得在海上工作可能比礦坑安全,才選擇出來討海。我們覺得也應該記錄他們的心情,因此第二趟由柯導針對這部份拍攝。
身為女性在船上拍攝會有不方便嗎?
郭:有些船公司忌諱女性上船,一方面是刻板印象,一方面也是商業機密或管理問題。我聽說過有位女性觀察員,中西太平洋組織一直都會派人到船上做觀察報告,詳細記錄捕撈狀況,主要是為了環保因素,每三個月輪調一次。
之所以輪調,是為了避免賄賂、包庇之類的問題,這位女性觀察員在船上成為大家的好朋友,在南太平洋近似母系社會裡,她可能也成為某些人的女友。所以他們不希望年輕女性在船上待太久,情感也是複雜的變數。
我們比較是跟台籍幹部在一起,他們像我的父執輩,但也因為身為女性,不方便進去宿舍採訪,因此柯能源導演第二次上船拍攝才針對外籍、陸籍的移工。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