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地夫政爭進入30天緊急狀態 旅遊警示調升「黃色」

馬爾地夫政爭進入30天緊急狀態 旅遊警示調升「黃色」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外交部正密切關注相關情勢發展,並將馬爾地夫旅遊警示調升為「黃色」,提醒台灣民眾特別注意旅遊安全並檢討應否前往。

蘋果報導,馬爾地夫政局近日陷於政爭權鬥,總統加堯姆(Abdulla Yameen Abdul Gayoom)稱「因國安受到威脅」,命令自4日中午12時全國進入緊急狀態,為期30天。軍方宣稱近日在總統官邸附近發現遙控炸彈,又在首都馬累(Male)查獲民間持有軍火與大量爆裂物,認為有人圖謀攻擊總統,因而決定實施緊急狀態。

今次是2008年當地通過新憲法後,首次宣布進入緊急狀態。根據法律,緊急狀態下警察無須出示逮捕令便可入屋搜查,公眾不得舉行罷工或遊行,也不能在境內群島自由出入。保安部隊有權拘捕反政府示威者,依法可限制民眾的言論、集會與行動自由。

位於印度洋的島國馬爾地夫約有40萬人口,人口中有34萬是遜尼派穆斯林,超過三分之一居住在馬累。最大在野黨「馬爾地夫民主黨」(Maldivian Democratic Party)原擬於6日遊行,表達對經濟現況不滿,並聲援因政爭被囚的黨魁、馬爾地夫首位民選總統納希德(Mohamed Nasheed),外界認為政府宣布緊急狀態意在阻止示威集會。

鉅亨網報導,前總統納希德在2012年被推翻後,加堯姆隔年在飽受爭議的選舉中上台。原本的副總統賈米勒(Mohamed Jameel),在數月前透過國會彈劾被指控叛國,加堯姆之後委任旅遊部長阿迪布(Ahmed Adeeb)繼任。9月28日總統快艇爆炸造成第一夫人與兩名隨扈受傷,雖然美國聯邦調查局(FBI)調查後稱快艇意外與炸彈無關,當局卻指控有人圖謀殺害總統。10月24日,副總統阿迪布被指涉嫌暗殺總統被逮捕,又裁撤數名政府首長。

涉暗殺總統 馬爾地夫副總統以叛國罪被捕

蘋果報導,納希德2012年稱被人用槍威迫下台,今年3月法院以違反《反恐法》罪判處納希德監禁13年,聯合國及國際特赦組織等都為他聲援。現任總統加堯姆因多次打壓異己而遭國際譴責,有官員指本次馬爾地夫進入緊急狀態,意味民眾暫時無法行使憲法權利,議員也不可彈劾總統,同時賦予執法當局權力關押反政府示威者。

馬爾地夫高官表示,緊急狀態期間只會限制集會自由,不會宵禁或未經審訊拘留民眾。外交部長穆蒙(Dunya Maumoon)呼籲旅客勿取消行程:「請繼續行程,馬爾地夫是個和平的國家,一直沒有發生針對遊客的大事。」旅遊業佔馬爾地夫全國經濟29%,政局動盪導致馬爾地夫觀光美名蒙塵,不過旅遊業未受衝擊,去年更有破紀錄120萬旅客到訪,但也讓當地經濟過於倚重單一產業,失業率與生存空間不足成為馬爾地夫的頭痛問題。

中央社報導,外交部4日晚發布最新領務訊息,馬爾地夫政府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外交部正密切關注相關情勢發展,並將馬爾地夫旅遊警示調升為「黃色」,提醒台灣民眾特別注意旅遊安全並檢討應否前往。旅行者應注意人身安全,遠離集會、遊行等人潮聚集場合,並隨時留意當地媒體關於恐怖攻擊報導,以維護自身安全。旅遊業者指動亂威脅主要在首都馬累,台灣旅客遊馬爾地夫多在外島,影響不大。

蘋果報導,外交部表示,因為我在馬爾地夫並無駐館,在馬爾地夫境內國人如需急難救助,請主動撥打我駐印度代表處緊急連絡電話:91-9810-502-610,駐清奈辦事處緊急連絡電話:91-99621-49906,或請國內親友撥打免付費「旅外國人緊急服務專線」:0800-085-095,通知外交部緊急聯絡中心,以便即時提供協助。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央廣報導,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柯比(John Kerby)5日對此表達關切,「美國政府呼籲馬爾地夫政府取消緊急狀態,儘快恢復公民的所有憲法自由權利。」馬爾地夫前殖民宗主國英國政府,隨後也表達嚴正關切。英國外交部次長史懷爾(Hugo Swire)在聲明中表示:「我們呼籲馬爾地夫政府結束目前的緊急狀態,並且釋放包括前總統納希德在內的所有政治犯。」

馬爾地夫位處印度洋中央,戰略位置重要,傳統上跟印度關係密切,但加堯姆近年積極跟中國建立緊密經濟關係,參加中國主導的亞投行及「一帶一路」,習近平去年9月訪問馬爾地夫,成為中馬自1972年建交以來首名到訪的中國國家主席。這引起印度及馬國內部親印反對派警惕。

亞明今年7月簽署新法,首次容許外國人購買馬爾地夫土地,在野黨質疑將令中國得以染指馬爾地夫甚至印度洋。加堯姆當時表示,已向印度及其他鄰國保證新法會維持印度洋非軍事化。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今年3月訪問塞席爾模里西斯斯里蘭卡,促進印度跟該地區關係,觀察家多相信是要抗衡中國在印度洋的外交攻勢。

馬爾地夫開放外資購買國土 議員憂中國「入侵」印度洋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