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興亞難民的悲歌—死於緬甸政府壓迫,還是葬身大海?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自1978年起30多年來,羅興亞人的人權受到緬甸政府無間斷侵害,不但土地被任意徵收、族人被任意拘留和驅逐,更被強姦、虐待以及強迫勞動。2012年,若開邦省的佛教徒向羅興亞人及當地回教徒展開襲擊,超過12萬人家園被毀,流離失所。不少羅興亞人面對暴徒的襲擊,政府卻袖手旁觀,甚至參與迫害。
身處香港,我們每天面臨的抉擇,大概只是常餐抑或特餐;然而,這世上有不少地方的人,迎著他們的選擇不只是一個餐,而是生死攸關—甚至這些選擇不是生或死,而是無論哪選擇都要面對危險,只希望多一線生機而已。
不少人從媒體報導,也得悉敍利亞難民正面對這種兩難的選擇;但其實距離我們不遠的緬甸,居於邊境的羅興亞人,每天也同樣面對著兩難。選擇留下的,每天面對緬甸軍政府的虐待;選擇離開的,在難民船上,又是一場又一場的惡夢。
首先讓我們認識一下羅興亞人:羅興亞人被稱為「世上最受迫害的難民」1,他們聚居於緬甸西部的若開邦省(Rakhine State),佔緬甸全國人口的2.5%;屬國內的少數族裔,信奉回教(而緬甸絕大部份人口信奉佛教)。緬甸政府一直把羅興亞人視為從孟加拉來的移民,拒絕承認他們的國民身份—羅興亞人,也就成為了沒有國籍的民族。2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留下?那是無間斷的迫害
自1978年起30多年來,羅興亞人的人權受到緬甸政府無間斷侵害,不但土地被任意徵收、族人被任意拘留和驅逐,更被強姦、虐待以及強迫勞動。2012年,若開邦省的佛教徒向羅興亞人及當地回教徒展開襲擊,超過12萬人家園被毀,流離失所。不少羅興亞人面對暴徒的襲擊,政府卻袖手旁觀,甚至參與迫害。
「邊防人員設置路障欄截少女,然後用槍指著她們,對她們進行性侵犯。」一對年少的羅興亞女生目睹這一幕。國際特赦組織於10月中發表的研究報告「死亡之旅:東南亞難民與人口販賣危機」訪問超過百名羅興亞難民,除了這兩位女生,還有一位年輕教師親自目睹:「有一天,突然一群暴徒來襲,村落開始著火;暴徒襲擊後,警察首先是朝天開了一槍,然後就開始向射殺羅興亞人—差不多有25位學生因為要保護我,而斷送了生命。」這位教師說著,眼淚漱漱而下。

圖片由作者提供。
《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等人權公約均確認,保障國民人權為每個國家的基本義務。3當政府非但沒有保障人權,更成為侵權者的時候,逃離家園,似乎是迫不得已的選擇。但是,沒有護照的羅興亞人根本不能以合法途徑離開緬甸,只能付出高昂的費用,登上人口販賣者的船,從孟加拉灣,橫渡安達曼海,嘗試逃到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孟加拉和澳洲等鄰近國家。
離開?那是一場死亡之旅
別以為登上了船就是步向光明的開始,恰恰相反,難民船上的羅興亞人,除了面對海上的風浪和惡劣天氣,還要面對販賣人口者對他們的虐待。國際特赦組織的報告中,指出幾乎所有羅興亞人在船上都曾受過暴打,連小孩都不能倖免。

逃難期間他們在船上需要靠得非常緊。Photo Credit: Amnesty International
一名15歲的羅興亞男孩說:「早上你會被揍3次,下午也會被揍3次,晚上會被揍9次」4;他們被暴打的原因,往往只是要求水、食物、或是上廁所等的基本需要。船上的食物和水非常不足,每位逃難者每天只有幾口飯和半杯水,就算是孕婦也沒有優待:「一直都和其他相同的分量,就只有兩次分到稍為多一點食物」,一名逃難期間懷孕的19歲母親說。另有羅興亞人指出,見過逃難者因缺水而死。
船上的衛生情況亦非常惡劣—只有兩格洗手間的船上塞滿600人,難民往往不被允許如廁,更遑論洗澡。有受訪者指,曾有救援人員因船內惡臭難當而無法進入船內進行救援。5

這艘船上擠了578人。Photo Credit: Amnesty International
除了惡劣的環境,不少羅興亞人都指出,販賣人口者還會將逃離者殺害。在旅程初期,販賣人口者會聯繫逃難者的家屬,要求家人交出贖金才繼續行程。有受訪者曾經見證販賣人口者因索贖金不遂而虐殺逃難者6:「如果有人生病或交不出贖金,就會被人殺害:要不先槍擊,要不直接拋下海。」也有受訪者指曾數次見過販賣人口者將逃難者拋下海,原因不明;數小時後又會把他們救回—有些活了下來,有些則淹死了。
捱過旅程,也沒有救命的稻草
即使捱過煉獄般的旅程,羅興亞人也不一定有一線生機。過去數年,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孟加拉和澳洲等鄰近國家一直逃避接收羅興亞難民,甚至把他們遣返緬甸。2014年,孟加拉表明會遣返登陸國境的羅興亞人7;亦有報告指出泰國、印尼和馬來西亞政府將載有羅興亞人的船隻拖離自己海域;而印尼和泰國甚至驅逐斷水斷糧的逃難船,拒絕極需醫療照顧的難民登陸。8
更令人痛心的是,一些看似先進的已發展國家亦同樣將羅興亞難民當作人球而妄顧他們死活。國際特赦組織於上星期揭露,澳洲的政府人員於2015年5月曾經向6批人口販賣者支付共32,000美元,要求他們改往印尼登陸。9
相關新聞|聯合國難民署發言人:澳洲移民官給付偷渡者報酬,為載難民返回印尼
新一波人道危機
雖然輿論令印尼和馬來西亞政府暫時收留漂流在海上的羅興亞人,但緬甸政府的暴行持續,這些鄰近國家亦沒有承擔人道救援的意願。有些國家如泰國、馬拉西亞及印尼甚至還沒有簽署《1951難民地位公約》。若孟加拉灣及安達曼海的沿岸國家,不及時設立機制協調各國救援,隨著雨季過去,在新的航海季節裡,羅興亞人就只能再次面對絕望的抉擇︰死於壓迫,還是葬身大海?
註釋
- Amie Hamling, Amnesty International Australia, Rohingya people: the most persecuted refugees in the world.
- Amnesty International, Myanmar: The Rohingya Minority: Fundamental Rights Denied, 18 May 2004.
- 《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二條;《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二條。
-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受迫害緬甸羅興亞難民的海上煉獄記
- Amnesty International, Deadly Journeys: The Refugee and Trafficking Crisis in Southeast Asia, p. 19, October 2015.
- Ibid, p. 18, October 2015.
- Al Jazeera, Bangladesh proposes interning, repatriating up to 270K Rohingya to Myanmar
- Amnesty International, By Hook or By Crook, 28 October 2015
責任編輯:tnlhk
核稿編輯︰歐嘉俊
民團緊盯菸防法公告前準備工作,籲完善健康風險評估與申報機制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菸害防制法修正案雖三讀通過,然真正的挑戰才剛開始,民團表示將含淚監督,呼籲政府重視健康風險評估以及申報機制等配套措施,以維護國人健康。
逾十數年未修的菸害防制法,歷經5次立院朝野協商,總算在本月12日通過三讀,達成加熱菸載具嚴管、禁絕加味菸、圖文警示提升至50%、校園全面禁菸等重大變革,確立台灣朝禁止電子煙、嚴管加熱菸方向前進。為呼籲政府重視健康風險評估等各項配套措施之落實,確實維護國民健康,全國家長會長聯盟、台灣醫界菸害防制聯盟及董氏基金會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也緊急在農曆年前召開記者會提醒政府,新法中,包括「類菸品」、「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等用字模糊不清,等於讓主管機關留有很大「空白授權」空間。法令正式公告前,務必審慎進行把關。
健康風險評估:一套評估安全容許濃度的健康科學
健康風險評估屬於一門攸關人體健康的系統性風險管理,目的在於決定如何管制醫藥品、食品、化粧品、農藥、生活及職場環境中存在之化學物質最大殘留濃度(Maximum Residue Level, MRL),亦即安全容許濃度,以建立危害人體健康之風險及效益分析(risk and benefit analysis)。健康風險評估的建立原因,通常是體系中出現了過去不曾經歷或不曾被發現的新有害物質,台灣過去較知名的健康風險評估建立經驗,包括塑化劑食品事件、含萊克多巴胺之美牛與美豬開放事件、日本福島食品等事件等。
訴諸科學證據,健康風險評估乃為國人把關的重要關鍵
健康風險評估之所以重要,在於講究科學證據,為爭議政策提供最核心的決策基礎。較著名的健康風險評估應用,是在2011年台灣發生的塑化劑食品安全事件,起因為部分食品上游原料供應商在常見的合法食品添加物「起雲劑」中,使用廉價的工業用塑化劑(非食用添加物)以撙節成本。最終,衛福部提出健康風險評估研究數據,由國內各領域專家於2011年6月21日達成初步共識,比照歐盟標準,依據科學證據針對5種常用塑化劑,定出每人、每日、每公斤體重容忍值〈TDI〉,例如DEHP容忍值為50微克、DBP容忍值為10微克等。
2020年8月28日,總統蔡英文宣布開放萊克多巴胺(瘦肉精)豬肉及30月齡以上的美國牛肉進口,即表明政策決定絕對不會以國民健康作為交換,而是以在科學證據累積充分的情況下,政府已經做好完整的國人風險評估及配套措施,確保食品安全及豬農生計不受影響的前提下所做出的決定。
美豬健康風險評估,涵蓋不同層面之敏感族群
含萊克多巴胺之美國豬肉進口爭議長達15年,主要爭議則在於國人飲食習慣與他國不同,畢竟豬肉在華人飲食料理中是相當廣泛使用的食材。以2019年為例,美國單人每年平均吃下近24公斤豬肉;台灣則為39公斤。此外,國人比外國人嗜吃內臟,尤其坐月子中的婦女等,專家因此呼籲應該針對國人飲食習慣,以及心血管疾病患者等高風險族群,進行健康風險評估。食藥署最終委託成大醫學院環境醫學研究所/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完成「108食用肉品暴露萊克多巴胺之健康風險評估報告」,特別針對不同年齡層民眾、敏感族群進行分析,包括小孩、幼兒、青少年、成年人、老人以及育齡與正在坐月子的婦女,進行針對豬萊克多巴胺的殘留容許量標準,方才消除各界疑慮。
必須重視在地證據 台灣人基因易感性也必須納入評估
除客觀環境因素,跨人種的易感性基因差異也是健康風險評估的重要環節,畢竟人種基因可能導致受化學成分影響程度產生差異。近期著名例子,在於國健署所提出近五成台灣人患有酒精不耐症(Alcohol Intolerance)基因缺陷。酒精不耐症是一種先天的基因缺陷,導致人體內缺乏乙醛去氫酶(Aldehyde Dehydrogenase, ALDH2),無法正常代謝酒精轉化成的乙醛。前國健署署長王英偉在任時即指出,台灣人酒精代謝基因缺陷機率高居世界第一,飲酒將大幅提高罹患癌症的機率,重度飲酒者得到食道癌的風險甚至可高達50倍,因此呼籲台灣人飲酒習慣不應比照外國標準。
2018年政府針對新型庫賈氏症提出的「美國進口牛肉相關產品健康風險評估報告」,即考慮人種易感性基因型分佈的差異,並根據國家攝食資料庫公告之細項食物攝食量計算國人食用美國牛肉的潛在健康風險。而過去由國家衛生研究院、中研院領導之台灣肺癌遺傳流行病學研究團隊,也陸續找出數種肺癌的易感基因(predisposing gene),包括第10號染色體的 VTI1A、第6號染色體的ROS1-DCBLD1和HLA class II、第5號染色體的TERT、第3號染色體的TP63等都是易感的基因位點,都可能因為空污、菸害、職場環境提高罹癌機率。
加熱菸內含多種新化學物質,政府應召集跨領域專家協助審查
根據董氏基金會提供資料顯示,2020年沙烏地阿拉伯的學術機構研究發現,加熱菸產生的氣霧 (aerosol) 中,共含62種化學物質;其中丁二酮(diacetyl)、乙酰基丙酰基(2,3-pentanedione)、鄰苯二甲酸二辛酯(diethylhexyl phthalate )等。董氏基金會因此曾提出質疑,加熱菸還有多少化學物質未被揭露?如何擴散?需要更多證據予以驗證。
以歐盟為例,要求菸商必須於申請新興菸品產品上市前,提出詳盡的檢驗報告,方才能予以核准。訴諸科學證據需要體系的建立,畢竟連國健署署長吳昭軍都在菸防法協商現場都承認,確實國健署連其他國家怎麼進行健康風險評估都不清楚。
台灣醫界菸害防制聯盟祕書長郭斐然呼籲,因應加熱菸之特殊性質,必須建立指定菸品之健康影響評估,此外也應同步修正「菸品資料申報辦法」,增加應申報項目。郭斐然指出,依據國際的經驗及資料,加熱菸菸草柱的添加物一直成謎,尤其是添加物的相關毒性資料是否完備,政府是否已掌握這些資料並要求菸商要如實申報,同時政府是否具有查核的能力?專家也指出,新興菸品必須在研究上需要更多時間累積數據,除了參考國外研究外,台灣自己應該要對新興菸品進行健康風險評估,一旦有了風險評估,才能衡量這些菸品的危害加以把關。
林奕華呼籲:盼國健署勿忘為國民健康把關的初心
儘管國健署草案由原先電子煙、加熱菸雙禁改為後來一禁一開的版本,對雙禁陣營造成巨大打擊,但是林奕華委員依然想提醒各界:反制菸害對國民健康所造成的影響,才是這次修法的主要目標,也呼籲國健署、各黨立委,即便在修法完成後,也毋忘修法初衷,繼續為國民健康把關。她更進一步表示,無論結果如何,菸害防制還是要以教育為本,才能達到從源頭阻絕菸品對年輕世代的傷害,這也是她會持續努力的方向。
引用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