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想要做好的領導者,你該當的不是「主管」而是「教練」

想要做好的領導者,你該當的不是「主管」而是「教練」
Photo Credit:Defence Images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其實,職位愈高的人愈容易「好為人師」,愈會以指導的方式來領導部屬,卻自大的以為也是在採行教練式管理,導致真正有潛力的人無法發揮,只能在既有的原則下遵行。

牛牽到北京還是牛,但是牽到了西班牙就變成了鬥牛,若是把牛牽到了台北,嘿嘿!馬上就變成了聞名全台的牛肉麵。

當過人資的人大多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就是某位員工在某部門時考績經常墊底,主管恨不得除之而後快;但當把這位員工調到其它部門後,其表現卻變得意外的好,好像變了個人似的。

到底這位員工有沒有去整型不知道,但是可以確定的是,人還是同一個,所不同的則是主管換了個人。主管對部屬的發展影響重大,部屬若跟對了主管會讓你上天堂,若是跟錯了主管就會讓你住套房 — 把自己套在原來的位子上,永世不得翻身。

指導式管理

有些主管採軍事化管理,只喜歡聽命行事的部屬,最好一個口令一個動作,不喜歡意見太多、自作主張的部屬,因為這樣最容易管理,最能維護主管的權威。在這種主管下面的部屬不愛用大腦,也沒機會用大腦,做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缺乏企圖心,即使自己有多大的能耐,若是表現出來只會讓主管感到威脅、難以掌控,就會遭致打壓,甚至被迫離開。

但也有些主管希望能提升部屬的能力,這樣主管自己就能更輕鬆有效的處理事情。當部屬的能力愈強,部門的績效就愈高,主管只要讓部屬能夠充分發揮潛力,就能讓自己的績效更好,何樂而不為呢?

有些人本身素質不夠,放在軍事化管理的主管下剛好,只要認真服從就能有好的表現;但有些人的資質不錯,若也放在這類的主管下,可就埋沒了。就像一塊玉石,未經雕琢就只是塊石頭,若遇到好工匠則能展其玉質,要是遇到了真正的大師,就有機會使其成為和氏璧。

大部分主管培育部屬的做法都是採取「指導」的方式,這看起來最直接有效,只是指導部屬的結果往往變成只會記憶主管的思維和指示,並不能真正啟動自發的思考,也無法覺察到自己的盲點。

更何況指導不成經常就變成了「指責」,只會引發更多的內心抗拒,造成學習成長愈多的干擾與障礙。

傳統的管理方式是單方面的指導,直接告知對方該怎麼做,往往忽略個人的內心反應。然而,「教練式管理」則掌握了人性的本質,人的內心底層是愛好自由,不喜歡被干預的,但同時也都有呈現自己美好一面的渴望。

因此,在不受約束而能自覺、自發之下,學習動機愈強,愈能把事情做好,自信與潛能就會充分發揮。簡單的說,「教練式管理」就是以引導式、開放式的提問,協助當事人找到自己的盲點並找到答案,就能有效協助部屬發揮潛能。這也正是《激發員工潛力的薩提爾教練模式》這本書所要傳達的重點。

教練式管理

要有效地施行教練式管理,正確的提問方式佔著關鍵的地位,這點很類似心理諮商師的角色。因此作者結合了心理學大師薩提爾女士所發展出的「薩提爾模式」,可以有效辨別行為模式並探討背後緣由,正好可以使教練式管理發揮更大的效用。

許多人之所以未能發揮潛力,經常不是因為努力不夠,或是能力不足,而是受限於自身心理因素的影響。有些人缺乏自信、有些人畫地自限、有些人認知失調、有些人過度擔心、有些人執迷不悟……。

就像許多優秀的運動員一樣,有時表現失常或是無法突破大多是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所以只要能排除內心的障礙,潛能就能順利發揮出來。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可以很精要明確的點出教練式管理的重點。

有個村莊因河水暴漲而被淹沒,全村的人無一倖免,只有一個人因為緊抱了一塊浮木而存活下來。兩天後,他隨著河水漂到了下游的村莊,即使又餓又累,還是緊抱著浮木不敢動彈。

村人都站在岸邊對他呼喊:「這裡水很淺,你幹嘛還不上岸?」可是他不為所動,依舊緊抱著浮木。(一般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提出指導或質疑)

終於,出現了一位教練,他不是在岸邊呼喊,而是走到水裡面跟那人一起抱著浮木(設身處地),對他說:「你抱著這根浮木一定有你的原因吧。」(非提出建議或質疑,而是關心地詢問原因)

於是那人跟教練講了原委。教練聽完後說:「原來是這浮木救了你,讓我們一起來感謝他吧。」(認同對方,肯定其過去成就,即所謂的同理心)

接著,教練問:「你現在感覺如何?」(同理回應,試圖描繪對方情緒)

那人說:「我又餓又累。」

教練問:「你想改變現狀嗎?」(引發改變動機)

那人說:「想。」

教練問:「你想要的是什麼?」(以提問方式來幫助對方找到答案)

那人說:「我想上岸吃頓飯,換身乾衣服。」(自己想要的才會願意去做)

教練問:「那你為何不這麼做?」(點出矛盾,探詢原因)

那人說:「我擔心放開浮木會淹死。」(引導對方說出真正的原因)

教練說:「你再仔細看看這裡的環境,和你過去兩天所處的環境有何不同?」(引導對方自己找到答案)

於是那人終於領悟,他現在所處的環境已經不再需要那根浮木,因此就心甘情願地放下浮木走到岸上。

慧眼識英雄

在類似中國好聲音等的歌唱比賽節目中,導師在挑選隊員決定勝負時,經常不是選擇當場唱得最好的,而是選擇最有潛力、能在最後有機會奪冠的。導師慧眼識英雄,而其職責則是在這段期間中能激發出學員的潛力。而能激發出多大的潛力,不只是看導師自己的唱功有多強,更要看導師所採取的教導方式,在眾多方法中,教練式領導是最能激發出潛力的方法之一。

因材施教

要採取「教練式領導」而非「指導式」或「指責式」的領導,可能許多主管都在心裡吶喊著:「我也都是用引導、開放的方式來協助引領部屬的啊,只是每次問題一提出,對方馬上就來個大當機,半天沒有回應,最後好不容易擠出幾個字來,卻是個莫名其妙的答案,這又該怎麼辦?所以只好直接下指令用指導的方式,又不是我不願意當個好教練。而且,有時再怎麼指導也無效,一氣之下就變成指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