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美國為何支持「馬習會」?對台灣有什麼影響?5大重點帶你見證歷史的時刻

美國為何支持「馬習會」?對台灣有什麼影響?5大重點帶你見證歷史的時刻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以下針對「馬習會」會面的動機、舉行時機與地點的意義何在、馬英九將與習近平談些什麼內容、雙方會面是否會影響台灣的總統選舉,以及將產生哪些方面的歷史意義等面向,來觀察「馬習會」可能的聚焦點。

文:江子揚

11月7日星期六,兩岸領導人馬英九與習近平將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飯店會面,就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交換意見。這是兩岸自1949年之後,時任領導人的首次會面,可謂「歷史性突破」。

以下針對「馬習會」會面的動機、舉行時機與地點的意義何在、馬英九將與習近平談些什麼內容、雙方會面是否會影響台灣的總統選舉,以及將產生哪些方面的歷史意義等面向,來觀察「馬習會」可能的聚焦點。

馬習會是如何促成的?

蘋果日報報導,台灣方面在過去2年裡一直希望在APEC場合促成「馬習會」,不過中國鑑於種種考量一直沒有同意。今次「馬習會」的成行,是10月廣州「夏張會」後才逐漸成形的。

中央社指出,在10月14日一場「夏張會」的非正式場合上,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與陸委會主委夏立言的「閒聊」中拋出「馬習會」議題。張認為在第三地舉辦可以討論,結果我方釋出善意,提出地點新加坡,最後兩人把這項議題各自攜回請示上級後,雙方都覺得可往前推進,因此決定於本月7日於星國舉行「馬習會」。

兩岸領導人66年來首度會面

中國時報報導,「馬習會」將達成三個第一:

  1. 兩岸分治66年來領導人首度會面,是一個歷史性里程碑。馬習二人握手的場面,將成為22年前「辜汪會談」後,又一次經典握手。
  2. 將是史上第一次兩岸領導人選擇第三地會面。
  3. 雙方領導人會面,首次不用正式官銜,而以「先生」互稱,雙方費用也各自負擔,以求對等尊嚴及彈性務實。

不過總統府在3日以前完全沒有透漏「馬習會」的消息,在當日晚間消息傳出之後,在台灣引起不小的震撼,許多批評指出「馬習會」又是一次黑箱作業,並非全民的意志也欠缺監督,況且在台灣舉行大選前會面又有影響選情的疑慮。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究竟此次「馬習會」的焦點何在呢?請看以下5大點:

一、為何選擇此時會面?動機是什麼?

中國新京報指出,兩岸選在此時會面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節點。上海台灣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倪永傑認為,這是兩岸關係的重要歷史性時刻,兩岸經歷七年多和平發展,建立兩會協商和兩岸事務主管部門常態化溝通機制,為兩岸領導人會面打下良好基礎,而選擇此時舉行領導人會面表明雙方都希望繼續和平發展。

雖然馬總統在5日國際記者會上指出此次會面的動機是「為了下一代的幸福」而非選舉考量,不過諸多外媒與評論都指出兩岸領導人都有各自的盤算。

台灣方面,中評社編譯新加坡海峽時報的評論指出,面對國民黨低迷的選情,「馬習會」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安撫國民黨中「憤怒的支持者」,重建他們的信心,並爭取中間選民,如此將助力於大選選情。

風傳媒整理報導,日本與英國等媒體認為「馬習會」主要是針對明年的總統大選而來。國民黨可能是想藉由改善兩岸關係來影響選舉結果,中方也希望營造對國民黨有利的選戰氛圍。

BBC中文網報導,台灣學者吳介民認為馬英九更像是有意「謀求自己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鑑於馬英九已經沒有競選連任的壓力,因此這次會面更可能是尋求個人歷史定位,安排上不一定會是考量到國民黨選舉。

中國方面,吳介民繼續指出中方動機有三:

  1. 「地緣戰略因素」:中國在南海議題處理上備受爭議,因此希望在台海尋求和平、和解,突破美日的圍堵。
  2.  想用「一個中國」的框架來限制台灣未來的選擇。
  3.  習近平想提升自我形象,成為復興中華民族的台海和平締造者。

德國之聲中文網報導指出習李政權面對內部反對勢力的壓迫,從今年初便展開一系列對台工作,包括M503航道的宣布、卡式台胞證、邀請台北市長柯文哲到中國訪問、或是讓朱立倫在朱習會中提「兩岸同屬一中」等。而「馬習會」的成功更能用以對內證明他的對台工作是成功的,同時也更能加鞏固自己的權力。

香港超越新聞網認為,這個時間點可能是兩岸領導人在相當長時間內最後一個會面的時機。鑑於明年一月台灣即將進行總統大選,國民黨下野的機率不小。若民進黨蔡英文執政,基於共產黨和民進黨的信任程度和歷史關係,兩岸領導人的會面將是困難重重。

另一方面,中國新一屆領導層執政以來,一改過去韜光養晦的策略,外交上展現強硬姿態,但隨著南海等國際局勢變化,近日姿態則有些軟化。北京在過去幾個月來致力於降低區域及與他國間的緊張,例如重啟中日韓峰會、建立「一帶一路」與「亞投行」倡議、與緬甸反對派領袖翁山蘇姬接觸等。

前AIT處長,現任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副會長包道格(Douglas Paal)指出,雖然尚不清楚中國態度是否是暫時性的,但其無疑為「馬習會」營造了合適氛圍,同時也對美國做出了相應的回應。

二、為何選擇新加坡?

我方一直想在國際場合舉行「馬習會」,以在世界彰顯雙方的平等地位,但中國方面並不想讓台灣問題國際化。2014年北京APEC峰會前,馬英九提出赴京參會的希望,但北京忌諱「兩個中國」問題,因此以「場合不合適」拒絕,導致「馬習會」最終未能實現。如今選擇新加坡這個「第三國」,而不是APEC場合,可為兩岸保留政治詮釋空間。

新加坡曾見證了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歷史時刻。在1993年4月27日至29日其間,第一次「辜汪會談」就在新加坡舉行,這是海峽兩岸授權的民間機構最高負責人之間的首次會晤,也是兩岸分隔40多餘年後,高層人士的首次接觸。

《破土》〈睽違60多年的「世紀馬習會」,為何會選在新加坡?〉一文分析了星國與兩岸政黨與政治人物的關係,同時展現了新加坡在兩岸關係上扮演的特殊角色。而泰國世界日報也認為,「馬習會」在新加坡舉行,襯托了後李光耀時代,新加坡對兩岸關係依然扮特殊角色,而關鍵應該就是新加坡的高配合度和「可控性」,且有辜汪會談前例,不致使兩岸關係「國際化」。

雖然台灣內部對是否有「九二共識」,以及「九二共識」是什麼充滿歧異,但對目前執政黨而言,「九二共識」就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對中國而言,「九二共識」,就是「一個中國」,面對兩岸不同的詮釋,選擇在新加坡會面,顯然也是當前最為務實的選擇了。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