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習會後》你該看看陸媒、中國網友怎麼談「習馬會」的...

馬習會後》你該看看陸媒、中國網友怎麼談「習馬會」的...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項由台灣聯合新聞網做出的《馬習會圓滿結束,你對這場兩岸世紀會面,有何評價》的網路調查中,超過8成網友票投表示非常滿意。」

中國官媒《中新社》發布馬習會消息稱,「兩岸領導人在7日新加坡上演歷史性握手後,兩岸網友紛紛點讚。」台灣媒體報導大家應該都看多了,不過陸媒又是怎麼報導的呢?

《中新網》在特寫報導中則稱,馬習握手不僅66年來兩岸領導人的第一次握手,更是大陸與台灣最真切的擁抱,心與心的更加貼近;習近平與馬英九在現場走過短短10幾米的距離,兩岸走過的卻是1993年的汪辜會談、2005年國共兩黨破冰、2008年海協會與海基會恢復協商、2014年國台辦和陸委會直接會面。

報導描述,這一天大家都等待了太久,兩位領導人也充分照顧現場數百名記者的拍攝要求,握手時間長達80多秒,還配合不同方向的記者,轉向左邊、中間、右邊,忽然有記者喊「揮揮手吧」,兩人隨即向記者微笑揮手致意。「習近平和馬英九並肩從左側步出會場。而現場記者們則對他們發出歡呼。全程持續約2分多鐘。」

蘋果報導,這一歷史時刻受到兩岸網友高度關注,在中國微信、微博、論壇等網路平台,網友們熱切參與相關討論,共同見證歷史。

有網友留言感慨,「歷史的進步,民族的進步」、「這1分10秒,我們等了66年」、「當歷史性的畫面出現時,眼淚竟然在眼眶裡打圈了」。還有網友說,這一幕令人「感動」、「震撼」,「兩岸有福,中國加油」。

大陸網友對「馬習會」的白話解讀:???: 马英九提出五点主张:①我不独立;②你别打我;③多赚点钱;④留个电话⑤大家开心。习近平听取马英九的发言后,谈了四点意见1、你不独立,我就不打你。2、我不用手机,你给志军留个电话。3、叫我声大哥,亚投行可以带你玩。4、抗战大家都有份,回头各自把教科书改改。

李開復 Kai-Fu Lee 貼上了 2015年11月7日

而《明鏡》等海外媒體報道,大陸央視直播畫面對「習馬會」的轉播不是真正的直播,而是比台灣媒體慢約30秒。大陸央視在直播習近平談話後,就立刻中斷畫面,未直播馬英九談話,只有馬英九的畫面。

台北中央社報道:在轉播「馬習會」開場致詞時,央視直播只有「半套」,一旦遇到總統馬英九講話,直播就「消音」,也沒有直播總統馬英九的記者會。

習近平在談話一開始稱呼馬總統「尊敬的馬英九先生」,大陸官方媒體中央電視新聞台並未直播這段聲音。致詞結束時,習近平說「謝謝馬先生」,但央視直播只播到「謝謝」,硬是「卡」掉後面的「馬先生」3個字。

甚至在直播結束不久的新聞回放,央視新聞還是在習近平說到「謝謝」就切掉畫面。直到2小時後的新聞中,才播放馬總統致詞畫面。台灣網友猜測,央視「選擇性延後直播」,「是不是擔心『多播多錯』」。

評論說得很對:「也」字用得極好~

Initium Media 端傳媒貼上了 2015年11月7日

另外,中國官方媒體似乎不滿網友批評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的記者會上「指定」記者提問,因此特地挑台灣記者會的毛病,說台灣記者會提問「也是」安排好的。更多

《環球時報》在微博報導馬英九記者開始時,寫了一句:「馬英九記者會開始,台灣記者會提問也是安排好的,都叫得出媒體和名字。」結果 中國大陸網友紛紛把重點放在「也是」兩字,認為這兩字說明大陸官方記者會「也是」事先安排好記者提問,網友開玩笑地說,《環時》不但沒幫上忙,反而補上一 刀。

中時報導,《人民日報》海外版微信「俠客島」在馬習會發表文章《【解局】「習馬會」會成為絕響嗎?》指出:

“習馬會”會成為絕響嗎? 唉,對面的朋友,板磚莫扔……我們以理服人好不好?首先,兩岸交流進入最高層直接面談的3.0時代。如今,兩岸領導人面對面交流甚至共進晚餐,不再是會長對會長,主席對主席,主任對主委,即使雙方互稱先生,但深層意涵你懂的。

綠營雲山霧罩的“維持現狀”說,在“九二共識”和一中框架的強力照射下,也越來越藏掖不住。 “習馬會”也像一面照妖鏡,漸漸照透“維持現狀”說的雜耍手段和迷霧本性。 隨著“九二共識”在兩岸間甚至國際上認同度越來越高,不去調整兩岸政策,拿空洞無物的“維持現狀”說敷衍塞責,恐怕是要栽大跟頭的。

進一步來講,“習馬會”是要為兩岸關係的未來定調。 如同一個套在“台獨”身上的緊箍咒,讓繼任的島內領導人不能像當年李扁那樣肆意妄為,給海峽兩岸平添波瀾。 要幡然悔悟回歸正途,解鎖密碼很簡單,四個字,不是“芝麻開門”,叫“九二共識”。

中國官方新華社在7日晚間也發表評論文章《把握歷史契機,共創兩岸未來》表示:

因“臺獨”分裂勢力的挑釁與破壞,臺海局勢一度險象環生。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終于走上和平發展道路,開啟了1949年以來最好的時期。

如今,穿過歷史煙塵,兩岸領導人相向走來。這一跨越大半個世紀的歷史性會面,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七年來,臺海局勢安定祥和,兩會協商簽署的23項協議解決了關乎兩岸同胞利益的諸多問題,全面直接雙向“三通”得以實現,兩岸經濟合作持續深化,給兩岸同胞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萬丈高樓平地起,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有了這個“定海神針”,才能鞏固臺海和平穩定的局面,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持續增進兩岸同胞的共同福祉。反之,和平發展之舟就會遭遇驚濤駭浪,兩岸同胞的切身利益就會受到損害。

新聞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