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音樂治療第一步? 貓咪專輯—聲稱聽了鎮靜情緒甚至打呼嚕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David Teie:只要用對音調和韻律,貓咪、小狗樂章可以為人類與動物感官的鴻溝架起橋樑,甚至對曾經受虐待,精神緊張的動物產生紓緩作用。
貓咪音樂不是新事物,美國國家音樂團大提琴手David Teie於2003年開始研究音樂對動物的影響,最近為推出貓咪專輯Music for Cats搞眾籌,目標是2萬美元,他用了一天半時間就達標,不足兩星期已籌得超過12萬美元。貓咪音樂除了讓一眾貓奴覺得為主子盡心盡力,自我感覺良好之外,背後有什麼科學根據?貓咪真的喜歡嗎?
寵物用品市場龐大(有估計去年達740億美元),潛力豐厚,但要以貓咪音樂在這裡分一杯羹也不能信口開河,David Teie前後用了12年時間研究。他的理論是—音樂不是人類的專利,動物也會因為音樂而產生微妙的共鳴,問題只是你要奏出對的音調、節奏和音色。
起初,Teie是想找出為什麼人類會對音樂產生情緒反應,他發現那往往跟我們腦部早期發育階段所聽到的聲音有關連,而媽媽的脈搏聲就是我們對韻律的初始印象。但貓咪不同,出生時是聾的,2周歲才開始有聽覺,然而,一旦聽覺發育完成(約4周歲),其接收的聽覺頻率比人類和狗都要多。人類是20—20000Hz,貓咪是55—79000Hz,相當於11.5個8度音階,比狗多出1個8度音階,比人多出1.6個。對貓來說,聲音的親切感來自母貓呼嚕聲、小鳥聲、母貓餵哺時的聲音。當你對貓播放搖心愛曲子,哪管是搖滾樂、小夜曲還是交響樂,在主子耳下,可能不是有點悶就是有點傻。
Teie首先把其理論實踐於猴子身上,與威斯康辛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心理學教授Charles Snowdon合作做實驗,發現猴子對人類的曲目置若罔聞,但對於由Teie專為猴子寫的兩首曲則明顯有反應;當播放猴子慢妙曲目時,牠們顯得較平靜,當播放重節奏歌曲時,牠們會跳來跳去,有關結果早在2009年已經發表。Teie和Snowdon認為,只要用對音調和韻律,貓咪、小狗樂章可以為人類與動物感官的鴻溝架起橋樑,甚至對曾經受虐待,精神緊張的動物產生紓緩作用。
「我們不是複製貓咪的聲音,而是要創作能吸引貓咪的樂曲。」Snowdon說。
「如果你只是播出貓咪的呼嚕聲,牠們很快就習以為常,我要做的,是跟牠們的腦袋玩遊戲,讓牠們有一種奇妙的感覺─我不知道這到底在搞什麼,但的確很爽啊。」Teie說,「把豎琴的聲音壓縮至每秒23個彈奏,就是因為這正好相當於貓咪呼嚕聲的節奏。」
他們拿著錄好的4首歌(巴哈的《G弦之歌》、佛瑞Gabriel Fauré的 Elegie以及兩首貓歌Rusty’s Ballad和Cozmo’s Air)、兩個播放器,跑到一所有47隻貓的貓咪收容所,安靜的坐了一會兒才開始實驗。結果發現,牠們對貓咪音樂的反應遠較巴哈和佛瑞的音樂大;當貓咪曲播出後不足2分鐘,就見到貓兒走近播放器,有的會用頭在播放器上磨蹭。大約77%貓兒對貓咪曲有積極反應,而兩位偉大音樂家的作品則只有33%貓兒有反應。有關研究結論收錄於動物行為研究期刊Applied Animal Behaviour Science。
說到這裡,是不是想拿自己的貓咪做試驗?紐約時報的Eleanor Stanford的貓兒Pocket,曾經在布朗克斯街頭流浪,由動物收容所接回家後, Stanford發現Pocket有一個習慣;神經質地在走廊高速狂奔以及用頭猛撞大門。 Stanford為Pocket選了由舒缓顫音組成的Cozmo’s Air,她寫道,「曲子播放時,Pocket靜了下來,4分半鐘的小曲結束後,小貓走到音樂箱旁邊蜷成一團,打起呼噜。」
Teie表示,希望有一天能為失去自由的鯨魚、受虐的小狗創作紓緩的樂章,那需要大量的研究,包括樂器的配搭、如何在電腦調音才造出能引起動物共鳴的音頻。選貓咪作為第一步的原因很明顯,牠們本來已紅透互聯網,貓奴對主子更是鞠躬盡瘁。他的宣傳推廣計劃也相當成功,與多位Instagram貓咪明星合作,包括Nala(擁有230萬粉絲),Bacon(4.87萬粉絲), City the Kitty(超過6.3萬), Cole and Marmalade (超過25萬)。這些貓咪專頁會貼出收聽貓咪音樂的短片,牠們大都表現出有點好奇,也有的看來很放鬆……就是跟平時的表現差不多。
無論如何,Teie的第一步還是成功了,多出的資金會用作研究其他動物音樂,下一步是狗狗,「我只是擔心狗狗會跟著一起唱。」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