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麗絲夢遊仙境》是童話經典,但你知道裡面藏了多少只有「愛麗絲」們懂的哏嗎?

《愛麗絲夢遊仙境》是童話經典,但你知道裡面藏了多少只有「愛麗絲」們懂的哏嗎?
版權為Morgan Library所有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事實上,故事的原型,《愛麗絲的地底冒險》(Alice's Adventures Under Ground),最初的目標觀眾只有三位:包括與主角同名的愛麗絲‧禮德爾(Alice Liddell)與她的兩位姊妹。

卡羅最初替繪製愛吃了寫著「吃我」蛋糕的愛麗絲而脖子拉長後的模樣。.(照片由大英圖書館提供)

而最重要的, 《愛麗絲的地底冒險》 與成品的預設觀眾完全不同。故事原先純粹只是作為禮德爾姊妹的消遣,因此許多譬喻對現代讀者而言,可能會讀來突兀怪異,但對禮德爾姊妹們卻是愉快又狡猾的笑點。

舉例來說,任何人讀到假龜(Mock Turtle)回憶他在學校的「慢話老師」是一條鰻魚,教導他「慢吞吞」(Drawling)、伸展(Stretching)和圓狀昏倒(Fainting in Coils)的時候,有可能會吃吃地笑,但只有禮德爾姊妹會知道,鰻魚指的是她們的畫畫老師,也就是藝術評論家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他又高又瘦,長的實在和鰻魚相似,而約翰‧羅斯金就是教導她們畫畫(drawing),素描(sketching)和油彩繪畫(painting in oils)。

image (4)

左:約翰‧羅斯金;右:鰻魚。Photo Credit:wikipedia

以及故事中遇到地杜杜鳥(Dodo),女孩們也許能認出杜杜鳥所指的是誰:正是路易斯·卡羅本人。

卡羅之所以會選擇杜杜鳥,是因為他患有口吃,偶爾會將自己的姓氏念成:「道道,道奇森。」而渡渡鳥的同伴:鴨子、鸚鵡和小鷹也各自代表卡羅當初說故事時的同船乘客:友人魯賓遜‧達克沃斯(Robinson Duckworth)和愛麗絲的姐妹蘿禮娜(鸚鵡 ,Lorina 〔Lory〕)和伊迪絲(小鷹,Edith 〔Eaglet〕)。

而在睡鼠(Dormouse)的故事中,蘿禮娜、伊迪絲和愛麗絲也以生活在糖漿井(treacle-well)的三姐妹姿態重新出現,囉嗦的老鼠或許代表的便是瑪麗· 普里克特(Mary Prickett),禮德爾姊妹的家庭教師。

至於是誰啟發卡羅塑造瘋帽匠,仍有不少爭議 。有一陣子,大家認為瘋帽匠 – 或至少,坦尼爾的插圖看似如此 – 的原型是提阿‧卡特(Theophilus Carter)。卡特是牛津鎮的櫥櫃製造商,也是會將使用者豪不客氣地丟到地上的「鬧鐘床」的發明人。

這項假設是以1930年代—也就是《愛麗絲夢遊仙境》出版後六十年—倫敦泰唔士報(Times of London)所刊載的內容作為基礎,由於用瘋錶匠作為瘋帽匠的原型實在太合理了,因此無人查證。遺憾的是,並沒有證據足以證明卡特與卡蘿,或卡特與愛麗絲‧禮德爾間的關係,更沒有證據證明卡特真的打造過鬧鐘床。

也許更有可能的推測是,瘋帽匠的原型是雜貨商托馬斯·蘭德爾(Thomas Randall),也就是日後的牛津鎮長,愛麗絲經常到他作客,偶爾蘭德爾還會允許愛麗絲遛遛他的愛犬魯佛(Rover)。

約翰‧坦尼爾(1832—1914),「越來越奇怪!(Curiouser and curiouser!)」 完稿(紙上鉛筆素描), 1864-1865. (照片由班傑明‧蓋爾(Benjamin Gale)夫婦提供。史蒂芬‧卡羅素(Steven H. Crossot)所攝, 2014/版權歸摩根圖書館所有)

約翰‧坦尼爾(1832—1914)鉛筆素描的「越來越奇怪!」(Curiouser and curiouser), 1864-1865. (照片由Benjamin Gale夫婦提供。Steven H. Crossot所攝,版權歸摩根圖書館所有)

許多出現在《愛麗絲夢遊仙境》的詩句,對現代讀者而演或許只是單純的奇思妙想,但實際上,卻是對維多利亞時代學生必背的童謠進行擬諷。在書中,當愛麗絲朗誦《小鱷魚如何》(How Doth The Little Crocodile)時,她其實是在試著記得艾薩克·瓦茨(Isaac Watts)的《反對懶惰和胡鬧》(The Sluggard),這首崇尚道德的詩開頭是:「小蜜蜂忙進忙出/每個小時勤勞不休」,瓦茨的作品還有「 懶人」(The Sluggard),警告懶惰會帶來的危害,而在書中則被擬諷成「龍蝦之音」

「威廉爸爸,你老了 」也是自羅伯特·騷塞(Robert Southey)的說教詩「安適的晚年及其取得方法 」(The Old Man’s Comforts And How He Gained Them)改編。而與威廉爸爸不同,騷塞詩中的老人並沒有倒立或把鰻魚頂在鼻尖,卻叫詩中年輕的發問者好好保持健康、多思考未來,以及把上帝放在心上。維加向我說明,禮德爾姐妹會比讀者對這類的笑話更加了解,因為她們對這類無趣的說教作品相當熟悉。

順帶一提,卡羅在《愛麗絲鏡中奇遇》(Through The Looking-Glass) 延續了他個人的擬諷傳統,同時加入了他個人純粹的原創巧思,如「海象與木匠」(The Walrus and the Carpenter)–只不過他這次模仿的對象有些曲高和寡。「黑線鱈的眼睛」(Haddocks’ Eyes)有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 「決心和獨立」(Resolution)的影子,也有湯瑪斯·莫爾(Thomas Moore)其中一首詩作 的音韻。

另一首詩則是模仿沃爾‧特斯科特爵士( Sir Walter Scott)的「邦尼鄧迪」(Bonnie Dundee)。儘管禮德爾姐妹們不會知道 「扎巴沃奇」(Jabberwocky)的起源,但卡羅的家人會明白。卡羅在寫出「扎巴沃奇」時還只是個青少年,在「扎巴沃奇」初次於雜誌發表時,旁邊還有卡羅的兄弟為他繪製的插圖。這首經過密語細心加密的詩,閱讀所需的文字密碼和書中蛋頭人(Humpty Dumpty)所提供的解釋相近。

卡羅青少年時代所作「扎巴沃奇」原版的第一段。(照片由大英圖書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