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悲傷歷史—喪屍源起法國殖民地,卻在美國流行起來

被遺忘的悲傷歷史—喪屍源起法國殖民地,卻在美國流行起來
Photo Credit: kpgolfpro CC0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過去十多年,喪屍(zombie)經常出現在美國流行文化。但是,它的源起其實跟法國殖民海地有關……

過去十多年,喪屍(zombie)經常出現在美國流行文化。但是,它的源起其實跟法國殖民海地有關……

Photo Credit: Direction and cinematography both by George A. Romero public domain

Photo Credit: Direction and cinematography both by George A. Romero public domain

「喪屍」(Zombie)的觀念,首先出現在17到18世紀的海地,當時海地叫作「法屬聖多明戈」(Saint-Domingue)

法國政府把大量來自西非的奴隸送到這裡,種植甘蔗。殖民政府極之殘暴,每隔幾年,便有一半的奴隸被奴役至死,然後,政府又再運更多奴隸來補充。

Photo Credit: WSU

Photo Credit: WSU

當時,海地人相信,死亡是一種解脫,可以回到天國西非(Guinea),回到自由的國度。不少人因此而自殺。

但是,根據當時從非洲傳到海地的伏都教(Voodoo),死神撒麥迪Baron Semedi)會罰那些不尊重自己身體的自殺者,不讓他們回到天國非洲,而是被罰永遠留在海地的島上,服務死神,成為一個既否定自己身體、卻又被迫困在身體之中的「喪屍」。

「死神撒麥迪」曾出現在《鐵金剛勇破黑魔黨》(Live and Let Die,1973年)。

「死神撒麥迪」曾出現在《鐵金剛勇破黑魔黨》(Live and Let Die,1973年)。

所以,「喪屍」的原型,其實反映了1625年到1800年期間非洲奴隸的苦難。「喪屍」的觀念證明他們所承受的苦難多大,甚至想像出他們有可能死後也成為奴隸。

1804年,海地革命,結束法國殖民統治。「喪屍」成為海地的民間文化,海地人相信屍體可以被巫師操控,替他工作、執行各種任務,這是後殖民時期的「喪屍文化」。

不過,正如加洲大學厄灣分校教授Amy Wilentz所指,這種混合了崇拜巫師的想像,已經減少了對「苦難」的想像和對「回到西非」的渴望,跟法國殖民地時代的「喪屍」已有所不同了。

20世紀初,美國曾一度佔領海地,而且開始有學者和作家書寫海地文化,當中「喪屍」成為主題之一。那種不涉奴隸政治、只涉及被巫師操控、沒有自主意識的活死人,開始成為美國流行文化的藍本。「喪屍」也被用來反映美國社會各種憂慮:過度的資本主義、戰爭、核危機等等,而且成為不少人的娛樂,跟海地那段苦難史無甚關係了。

參考:The Tragic, Forgotten History of Zombies (The Atlantic)

本文轉載自Outside,未經授權,請勿轉載。面書專頁:Outside

責任編輯:歐嘉俊
核稿編輯:tnl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