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安保學運與台灣太陽花,原來有著這些社會共通性

日本新安保學運與台灣太陽花,原來有著這些社會共通性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日本,由於鄉村共同體社會連帶的瓦解,政黨已經無法動員大量的民眾支持者。在台灣,社運與學運不再是代表政黨利益的工具。

何明修(2006 [20])的台灣環境運動研究內容顯示,台灣政治自由化初期(1987年到1992年),社會運動與社區的社會連帶有密切的聯繫。但經過了政治民主化與多元化的過程,環境運動抗議處理的例行化以及民進黨的轉型,促成了環境運動的常態與制度化,環境運動不再是代表反對黨或執政黨等特定利益部門的抗爭工具。社會運動被零碎化與世俗化的結果,它擺脫利益團體的束縛,開始回歸環境關懷,提升與加強公民參與社會運動的自主性。

如上的台日學運與社運的歷史背景與社會脈絡顯示,1960年代日本學運的主要原因在於,對於日本戰後經濟繁榮與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所帶來的恐懼感與壓力。但在近幾年以反安保法為契機的學運,面臨泡沫經濟崩潰後的長期性經濟蕭條與環境污染等社會議題,年輕人對於未來的危機感成為主要的運動動機。

在台灣社會,民主化之後人民對政府與政黨的不信任越來越強,與日本的學運同樣,失業與環境議題以及貧富差距擴大等社會議題,也促成台灣公民參與社會運動的自主性行動。Castells(2009)[21] 認為,在現代的資訊網絡社會,組織、個人以及資訊的流動,促成共同體社會連帶的鬆動與組織的去中心化。

此社會連帶的鬆動加強公民擺脫利益團體的束縛,以個人的名義自由地參與各種社會行動,如Wright(2010)[22]指出,不少公民透過「賦權式參與治理(empowered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等公民統治的模式主動地嘗試社會問題的解決,社會運動成為公民往直接民主發展的重要步驟。

在日本,由於鄉村共同體社會連帶的瓦解,政黨已經無法動員大量的民眾支持者。在台灣,社運與學運不再是代表政黨利益的工具。社群媒體等資訊網絡社會的發展,也加快這些社會連帶的鬆動與組織的去中心化現象。因此,無論是在台灣或日本,公民對於政府、政黨以及企業保持獨立的立場,發揮他們的自主性參與社會行動的現象。將成為東亞社會的未來趨勢。

附記

本文感謝徐儀紋(東華大學中文系學生)協助搜尋台日學運相關的資料以及撰寫本文分析的一部分,若有錯誤為作者責任。

附註

[1] 筆者為東京出身的日本人,於大學時期認識來自台灣的留學生,因而開始學習中文。期間對東亞資本主義的發展產生濃厚的興趣,便於移居台灣後,在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念書時至今持續進行台灣產業轉型與創新、東亞資本主義與人才跨國遷移以及太陽花學運動員機制等台灣社會學研究。

[2] 2015年9月19日,〈反安保學生領袖受傘運啟發〉,《蘋果日報》。

[3]2014年1月20日,〈日本通過《特定秘密保護法》〉,《走進日本》。

[4] 2015.9.15國會公聽會 奧田愛基發言全文、「SEALDs」官方網頁

[5] 2015年9月17日,〈太陽花啟發 日學運反安保法〉,《聯合新聞》

[6] 由筆者拍攝

[7] 楊永明,1998年6月,〈美日安保與亞太安全〉。《政治科學論叢》第九期:275-304。

[8] 張聖杰,2015年9月19日,〈觀點投書:安保條約真的能提供安全保障嗎?〉,《風傳媒》。2015年9月18日,〈日本參議院通過安保法 允軍隊到海外參戰〉,《大紀元》。

[9] 奧田愛基目前是明治學院大學(位於東京都港區白金台)國際學系四年級學生,筆者是明治學院大學經濟系的畢業生。

[10] 小熊英二教授今年九月中訪問台灣,在各地接受採訪與進行數次演講。九月二十五日他在台灣師範大學進行演講(主辦單位:台灣人權促進會),筆者負責與談人並有機會與小熊教授談台日學生運動的未來方向。參照聯書活動網頁與演講現況轉播

[11] 由筆者拍攝

[12] 小熊英二著,2009,《1968:若者たちの叛乱とその背景〈上/下〉(1968:青年們的叛亂及其背景)》。東京:新曜社、小熊英二著,2012,《社会を変えるには(改變社會:政治、社運與民主)》。東京:講談社。

[13] Tilly, Charles (1978). From Mobilization to Revolution. Reading: Addiction-Wesley.

[14] Crossely, Nick (2002). Making Sense of Social Movements.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15] 何明修(2009)社會運動。見王振寰.崔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第三版),頁343- 364。台北:巨流。

[16] 小熊英二著,2012,《社会を変えるには(改變社會:政治、社運與民主)》。東京:講談社。

[17] 由筆者拍攝

[18] 由筆者拍攝

[19] 港千尋(2015)革命的做法:從318太陽花看公民運動的創造性。台北:心靈工坊文化。

[20] 何明修(2006)綠色民主 : 台灣環境運動的研究。台北:群學。

[21] Castells, Manuel (2009).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The Information Age: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Oxford: Wiley-Black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