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離開當下,探索空白,旅行,是為了「練習重組」生命裡的每個選擇

離開當下,探索空白,旅行,是為了「練習重組」生命裡的每個選擇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旅行或者流浪也從來不是找尋生命答案的唯一解。在生活的每一個現場、每一個當下,藉由實際的行動,就算是在教室裏頭,在家中客廳,透過重新思考生活的本質,我們都能立刻出發。

「在每個當下,好好領受自己的身心狀況;在每個呼吸中,不斷將自己帶回當下,因為當下所做的選擇,累積起來就是人生。」

隨著白日和黑夜此消彼長,日落的時間悄悄的從晚間8點推移到午間4點,在波蘭華沙生活的時間進入第二個月。無論是和在地同學的對話,抑或是和台灣朋友的談天,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你為什麼想當交換學生」,以及緊接著的「那你為什麼選擇波蘭」。

關於第一個問題的回答,從來就不是單一的直述句所能解答的。就算都是交換生,甚至是到同樣學校進行交換的學生,每個人所期待的交換生活都不大相同;而選擇「交換」的原因,毋庸置疑也依循著個別的價值觀差異,而產生各式各樣的答案。

我今年21歲,大學四年級(作者為華沙大學交換學生,現居中歐波蘭)。對我來說,21歲不是蛋糕上蠟燭的數字,不只是一種終於長大的心情,而是一種生命的狀態;一種極其自由的狀態,一種只要你願意邁開腳步勇敢去闖,這個世界會展開雙臂無私而熱烈地迎接你的狀態。

在即將畢業踏入職場之際,我們難免發覺自己的這輩子不知不覺,而且循規蹈矩的追求著眾人眼中的成功。或許是一股慣性吧,在大學生活的最後一段日子,我們開始為職場生涯感到憂心忡忡:開始積極爭取成績單上的好成績、勤於申請企業實習計劃、一次又一次修改自己的履歷表,只為了搶先別人一步達到眾人眼中的成功。

即使大家都很累,卻還是不敢懈怠,因為我們害怕「空白」。然而,當我們將目光放在「距離職場」只有一至兩年,卻容易忽略了我們這輩子最珍貴的學生生涯同樣也「只剩」寶貴的一到兩年。

作者提供

作者提供

交換學生這件事對我來說,和廿一歲一樣,其實也是一種狀態。你被丟到一個不熟悉的異地,語言不通甚至沒有朋友。而就是因為如此,那成為了一段脫離原本生活軌道的生命歷程,是一種你再怎麼努力規劃,事情都不一定會如你所願的生命型態。

當無所羈絆的狀態和跳脫原先生活的狀態彼此重疊,對我而言,這樣的「空白」能幫助我重新思考自己到底是誰,該怎麼承擔過去的失落和獲得,如何展望未來的選擇和放棄,在孤獨中心重新學習面對自我,以及面對這個偌大的世界。

生活其實就是由一連串的「選擇」構成的。在前三年的大學生活裡頭,每天的生活雖然同樣有著各式各樣的選擇,但多少被侷限在一個框架之下。例如:我今天頭痛,那麼我要翹課嗎?如果是,那要翹課的話要幹嘛呢?我想去旅行,但是明天又要上課,那我還是去咖啡店放鬆心情好了。

這樣的選擇看似很多,但其實仍然有太多限制去規範每一個選擇的可能性,如同你只能在一間小店挑揀你可以接受的選擇。在交換的日子裡,沒有人會告訴你「應該」怎麼做。失去了既定的規矩和制度雖然容易使人心慌,卻同時代表著日常的侷限不像過去那麼多,所以選擇的範圍變得更大了。

你可以從日常生活的選擇重新發現自己「真正喜歡/討厭」什麼。也是到了波蘭,儘管有無數個party邀約、旅行計畫、購物行程,我還是選擇待在宿舍看台灣棒球,我才重新認知棒球在我生命中的無可取代。到一個既定印象最少,生活限制最少的地方,「練習重組」生活的每一個選擇,是這段交換歷程最最珍貴的狀態。

12079245_759543174167722_4917242242535559642_n

作者提供

這也是我選擇波蘭的原因,我希望能到一個不甚熟悉的國度重新展開生活,盡可能的在沒有被既定印象影響的情況下,和過去/未來的生命型態做出區別。除此之外,在申請的當下,我期待前往一個未來在工作或旅行時比較不會前往的國家,想要獲得一些與眾不同,但是能久記不忘的故事。

所以,我來到一個語言完全不通,而且在過去並沒有強烈印象的國家,沒有選擇太多課程(只有兩門,週休5日),把多數時間花在感受生活以及獨自旅遊和思考上。當然,這段日子並不容易。在異地獨立生活的摩擦和碰撞,迫使我們不得不誠實面對自己的軟弱和不安。當言語無濟於事,語言捉襟見肘,練習以最柔軟的方式,將生活安置在自我認同的構面之上,成為在失語的日子裡頭最重要的功課。

我很喜歡詩人紀伯倫的一句話:「別因為走得太遠,忘了我們為什麼出發」,也一直將這句話作為對自己的提醒。其實交換學生,或者拉大尺度到Gap Year的經驗,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有著不同的意義,你或許需要也想要,但他或許根本不需要或「不敢」要。

在申請交換的過程,我感覺到自己是個幸運的人,擁有足夠的幸運能夠奢侈的說走就走,離得開生活現場去探索更多的「空白」。廿一歲之所以能無所羈絆的原因,就在於我們都還擁有一點專屬青春歲月的勇氣,以及保持彈性的開放心靈。而交換學生從來不是大學生活的必修,必修的是在無所羈絆的狀態下,我們都該趁著這段時間,重新思考自己「正在做什麼」、「能夠做什麼」、「想要做什麼」。

旅行或者流浪也從來不是找尋生命答案的唯一解。在生活的每一個現場、每一個當下,藉由實際的行動,就算是在教室裏頭,在家中客廳,透過重新思考生活的本質,我們都能立刻出發。最最重要的是把握當下,了解和知曉每個當下你為什麼做了這樣的選擇,「因為當下所做的選擇,累積起來就是人生」。

責任編輯:孫珞軒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