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販賣機計畫:瑣碎的時間不想滑手機,免費送你一個優質的3分鐘短篇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想說,其實可以用一些優質的文學作品取代巧克力棒跟飲料,然後做一樣的事,那更能利用那些瑣碎的空閒時間。
編譯:黃彥霖
在這個人手一台智慧型手機的時代,當你等捷運、等遲到的朋友、等排隊叫號的空檔裡,除了當個低頭族努力滑滑滑之外,還有沒有别的選擇呢?最近,在位於法國東南部的學術大城格諾伯勒(Grenoble)市中心出現了一種新型的販賣機,它既沒有透明玻璃窗,也沒有可提供瀏覽商品的螢幕──這些機器裡面裝的可不是零食或果汁汽水,而是一篇一篇的短篇故事!
故事機的操作平台上只有三個按鈕,分別寫著1分鐘、3分鐘跟5分鐘,你可以根據有多少時間來選擇要讀多長的故事。舉例來說,如果按下「3分鐘」的按鈕,機器就會吐出一張大約8公分乘60公分大小的再生紙張,上面印著讓你可以在3分鐘內讀完的故事。
Short story vending machines encourage commuters to read instead of play on tech devices. https://t.co/naHNLzDIja pic.twitter.com/9fdhGhwc5z
— Design Indaba (@designindaba) 2015 11月 9日
這項頗具實驗性的故事機計劃是由格諾伯勒一間當地的出版社Short Edition,和綠黨出身的市長艾瑞克.皮歐雷(Eric Piolle)共同策劃,目的是希望能用傳統的閱讀方式,喚回一些我們曾經流失的文化片刻,讓人們生活中瑣碎的空檔時間裡不用再重覆地刷新臉書或傳訊息。
Short Edition出版社的負責人克里斯多夫.西畢尤德(Christophe Sibieude)在對法新社的訪問中說:「最初有這個想法其實是因為一台自動販賣機,我們想說,其實可以用一些優質的文學作品取代巧克力棒跟飲料,然後做一樣的事,那更能利用那些瑣碎的空閒時間。」
這些故事都是由Short Edition的作家群所撰寫的原創作品,短小精簡,試圖在最短的時間之內,提供閱讀上的樂趣。你可以把它們放進皮夾裡帶著走,填補所有不禁想拿手機出來滑的空檔。
格諾伯勒目前是法國境內由綠黨主政的最大都市,也是著名的大學城,15萬人口中三分之一都是學生,或許就是因為在這樣獨特、充滿理想憧憬的環境中,才會催生出這樣特別的想法。這項計劃初期會在包括市政廳、遊客中心、圖書館和社區活動中心等地方,共設置八台故事販賣機供市民使用。而且,最棒的是,用這些故事機讀故事完全免費!
This vending machine prints short stories to read instead of looking at your phone https://t.co/Iq0UGm6MTH pic.twitter.com/7pr61HBL8Q
— The Next Web (@TheNextWeb) 2015 10月 25日
資料來源:Konbini、PSFK、RT、Short Edition
本文經Readmoo閱讀最前線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士範
Tags:
台灣過時法規又一例?遺產捐贈公益社團法人要課稅!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心公益是否該被差別待遇?過時的法令讓社團法人受贈的善款縮水,不僅影響了遺贈者的心願,更截斷了社福團體的募款來源。針對遺產捐贈需課稅的問題,法規該如何調整才能完善遺贈者的善意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是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時所給予的盛讚,但你知道嗎?台灣人的良善,卻因過時的法規要求,導致許多社福團體被阻擋在愛心捐款的門外!
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當前《遺產及贈與稅法》明文要求,捐贈給財團法人得以「免」課遺產稅1 ;但是,同屬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卻被排除在外,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若收到一筆遺產捐贈,是「無法」享有免課稅的福利。等於社團法人受贈遺產時,硬是比財團法人多被扒了一層皮,這無疑是政府用國家力量引導資源的走向。
你覺得,這項法規在現今公民運動已屬成熟的社會當下,合理嗎?
民眾的遺愛被打折,一億元遺產損失6,283萬社會投資報酬價值
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稱聯合勸募協會)分享一個案例,一名長期熱心公益的捐款人在身故後,遺囑指定捐贈市值達新台幣1億多元的遺產,由於聯合勸募協會屬社團法人組織,設算後須先扣除遺產稅金高達1,366萬元,若以聯合勸募所導入的SROI值計算,每投入1元,可產生4.6元社會價值,等同流失創造6,283萬元社會價值的機會。
只因為聯合勸募屬社團法人,遺贈人必須繳納這筆遺產稅金,讓原本可以造福更多其他社會弱勢的善心,流失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單身人口逐年增高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打算將遺產捐贈給公益團體遺愛人間。從聯合勸募協會委託的「遺產捐市場調查」 2結果發現,便有26.4%受訪者願意捐出繼承遺產作公益,願捐出個人遺產者則有30.9%,但約1/4民眾會因得知要課稅而改變心意不願捐贈。
超過7成認同!公益社團法人排除免課遺產稅「不合理」
從「遺產捐市場調查」可以觀察到,有74.1%的受訪者認為現有法條將社團法人排除免課徵遺產稅的群體之外,相當「不合理」,進一步探究原因,「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對社團法人公益團體不夠友善」皆超過5成比例的支持度。
如果交叉比對受訪族群,發現年齡越高者,越認同「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年收入較高的族群,則更贊同不合理「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至於表達有捐贈遺產意願的受訪者也抱持「較高」比率認為此項課稅規定不合理,將對公益捐贈帶來限制及困難。

在願意捐贈者中,交叉分析收入分布,年收100萬元到250萬元者意願顯著高於群體,達4到5成。至於捐贈原因,捐贈繼承遺產者有81.4%盼幫助弱勢族群,33%是受信仰或民間功德觀念影響;捐贈個人遺產者,有78%盼愛心化為實際祝福遺留人間,46%盼支持特定團體。
接著調查進一步詢問,如果遺產捐贈給社團法人能夠免課遺產稅,是否會提高受訪者的捐贈意願?有34.4%本無意願捐贈者表示會考慮捐贈。至於捐贈意願提高的動機,「可以藉此節稅」(72.4%)為主因;另外抱持「讓受贈的公益團體獲得更多」想法也有43.1%比例。

另外,原有意捐贈遺產者,因須課遺產稅而改變意願不捐贈者有24.9%,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年收60萬元以上者改變意願的比率略高於群體,這對於平日仰賴小額捐款的社團法人來說,可能因此流失了四分之一的遺贈人的善款。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推論出,節稅優惠是捐助公益的重要動力,而本身有考慮捐贈遺產者,可能有自己既有想支持的社團法人慈善團體,也期待款項能全數贈與給相關組織。顯然,若是遺產稅的稅法規範對於社團法人更為合理,確實能帶動部分民眾捐贈遺產的意願。
回顧〈遺產及贈與稅法〉從民國62年制定,雖經歷幾次修法,捐贈予「公益社團法人」的財產至今仍未納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群體,當年的立法背景與現今的社會工作與公民社會已大相逕庭,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在公益事務上的貢獻不相上下;再者,台灣的公益捐款一直有過度集中的現象,一般民眾與企業都傾向將資源投注於大型財團法人,此過時法令的規定,無疑加劇此一失衡狀況。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國防強弱,更重視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其中,對均衡弱勢的關懷,以及法律規範能否跟上時代進步,即是重要的觀察指標。遺產法規該如何實現遺贈人的慈善意願,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是時候該被好好檢討了!
[1] 備註1:有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關租稅減免優惠,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3款,遺產捐贈給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不計入遺產總額
[2] 備註2:遺產捐市場調查的總樣本數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