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直搗敘利亞橫掃IS,在國際法中根本就是不折不扣的侵略行為

法國直搗敘利亞橫掃IS,在國際法中根本就是不折不扣的侵略行為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換句話說,儘管法國在一連串哀歌中風聲鶴唳地橫掃IS,或許在「法式」風格中團結精神(solidarité)的詮釋下,這是一記法蘭西共和(甚至自詡代表整體「反恐文明」)對共同敵人的宣戰與效率,但在國際法的評價中,根本就是不折不扣的侵略行為(act of aggression),而非其表面上乍看合理的自我防衛。

根據聯大3314號的決議,只要是由某國家(或一群國家)使用「軍事武力」(use of armed force)影響他國的「主權、領土完整性或政治獨立性」(sovereignty, territorial integrity or political independence),就足以構成「侵略行為」(aggression)了。

接下來的日子中,如果安理會只針對恐攻發出決議,卻對法國的反擊不置一詞,那《聯合國憲章》建立起來的後二戰國際法框架(尤以「不(武力)干預」(non-intervention)及「和平解決爭端」(peaceful settlement of disputes)為特點)就真的徹底被這些常任理事國給玩爛了。不過,私以為,可能還是會想辦法給出「便宜之計」,一如以往,給予一個「可酌參,並無限擴大解釋」的事後背書,而在那之前,還是先用 NATO 集體自救的協議作為後盾。

不過,上個月,俄國才就法軍參戰敘國內戰一事非常感冒,也放話控訴其違法性,因此俄國接下來的動向就很值得追蹤(雖說因為恐攻發生而放它一馬,能交換到的政治條件光想像就很誘人),至於「熱衷反恐」的中國這次當然也是打蛇隨棍上,撥正「齊心協力」的如意算盤。

又,搞不好法國後來根本不主張「自衛權」,那事後再來檢討法國總統 Hollande 的發言和作為(比如:法國正處於「戰爭狀態」(at war)),就將令人玩味了,畢竟元首不只是精神領袖,更是國家行為(act of state)之表徵。

最後一個可以觀察的是,美國在這個時候把「反恐領袖」的地位交棒到法國手上有什麼意味?美國的反戰聲浪和明年的選舉?法國國內的社會和經濟問題?外患從來都是解決內憂的最佳良藥,但等不及安內、即攘外的大動作,加上美國馬上「順勢地」應允將「毫不藏私」跟法國分享所有情資,怎麼看,都覺得好像超過 trauma-related reaction了。

然而直到作者撰稿時(16 日),目前安理會除發出「聲明」(statement)讉責恐怖行為外,仍沒有實際決議被「緊急提出」,雖然也有新聞提到「法國要求召開臨時會議」,但英國卻反而傳出「聯合國正在草擬『敘利亞停火計畫』(Syria ceasefire plan)」的消息。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土耳其 Antalya 舉行的 G20 高峰會上特別提到「反恐措施」應當更完備,但應「符合法治」及「確保人權」,這樣的溫馨小提醒背後又有什麼政治意涵呢?這一切實在是太弔詭了,

尤其目前法國似乎也沒有要援引《北大西洋公約》(North Atlantic Treaty)第五條「集體防衛條款」的意思,但軍事逆襲行動卻已經「炸」開序幕了,到底這些玩弄《聯合國憲章》第七章於股掌之間的常任理事國們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將來又打算如何服眾?很值得持續追蹤下去…

全文獲授權刊登,文章來源:法律白話文運動,請追蹤法律白話文運的的推特Instagram

責任編輯:鄭少凡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