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恐攻首腦、伊斯蘭國「戰爭大公」已證實遭警方攻堅擊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阿布阿烏德可以自由地來往於歐洲與敍利亞,顯示伊斯蘭國已經從地方性的民兵團體,演化成為國際性的恐怖集團,可以從敍利亞的大本營謀劃、指揮恐怖攻擊。
翻譯:觀念座標
法國當局19日證實,他們追捕的首要目標人物,阿布德哈米.阿布阿烏德(Abdelhamid Abaaoud),在18日清晨的攻堅中死亡。阿布阿烏德是伊斯蘭國的重要人物,不但有敍利亞戰爭的經驗,還在歐洲培養了一個激進份子組成的網路。
比利時人阿布阿烏德在敍利亞是一位軍事指揮官,或稱為「戰爭大公」(emir of war),其戰爭經驗在代爾祖爾省(Deir Ezzour)的東部培養出來。巴黎當地的媒體指出,對於歐洲出身的戰士來說,地位崇高非比尋常。
他在比利時的童年友人——絕大多數來自於穆斯林集中的莫倫貝克區(Molenbeek)——說他小時候愛踢足球,是個「好人」。
巴黎的警官表示,阿布阿烏德收購累積了不少強大的武器,並打算在上週五攻擊足球場、音樂會、餐館,殺死129人後,再用在其他多個地點——包括巴黎的拉德芳斯商業區(La Defence)。他所搜集的武器威力,在法國軍警18日早上突襲聖但尼的公寓時,充份展現出來。根據最新的報導,此人已經在警方的攻堅行動中死亡。
阿布阿烏德可以自由地來往於歐洲與敍利亞,顯示伊斯蘭國已經從地方性的民兵團體,演化成為國際性的恐怖集團,可以從敍利亞的大本營謀劃、指揮恐怖攻擊。
英國智庫漆咸樓(Chatham House)的研究員,也是《伊斯蘭國:恐怖軍隊內幕》(ISIS: Inside the Army of Terror)的作者之一的哈珊.哈珊(Hassan Hassan)表示:「他在海外謀劃,在歐洲本地指揮操作。」「ISIS現在把全球恐怖組織、傳統軍隊、建國計畫結合起來。」
巴黎的官員表示,阿布阿烏德早在巴黎攻擊之前,已經在歐洲培養了一個廣闊的極端份子網路,可以指揮好戰份子如梅地.奈穆許(Mehdi Nemmouche)——他原籍法國,前往敍利亞當ISIS獄卒後返回歐洲,2014年5月在比利時的猶太博物館進行攻擊,殺死4個人。
近月來,西方的情報單位認為,阿布阿烏德構成很大的安全威脅,企圖以無人駕駛飛機的導彈炸死他,但沒有成功。
阿布阿烏德的父母親出身於摩洛哥,在比利時的莫倫貝克區擁有一家服裝店,相當富裕。他年輕時就讀於布魯塞爾名貴學院聖皮耶(Collège Saint-Pierre),一直到2013年都跟服裝零售關係密切,他不但是服裝店最大的持股人,也主持其董事會。(目前已知參與此次巴黎恐怖攻擊的歐州伊斯蘭恐怖份子,有好幾位出自中上富裕的家庭。)
一輩子住在他家旁邊的一位鄰居表示:「他只是個普通人,是社區的一份子。」
然而,2014年初他前往敍利亞,一開始被ISIS分配做勞力工作。不久後,法國雜誌《Paris Match》公布週刊記者收集到的ISIS自拍影片與照片,其中支片子顯示一名男子駕駛一輛皮卡車,車後拖著5、6具屍體,前往墳墓區。
該位男子在影片中對攝影機微笑,表示:「以前我們在車後拖的是噴射快艇、摩托車、四輪摩托車、或者裝滿禮物的拖車,好前往摩洛哥度假。現在,感謝上帝,我們車後拖的是跟我們打仗、攻打伊斯蘭的人。」
根據一位退休的安全官員說法,該名男子稍後被正式指認為阿布阿烏德。他又說,該影片似乎使得阿布阿烏德成為伊斯蘭激進主義在歐洲的代言人,也在ISIS內部受到高度重視。

今年2月,伊斯蘭國的宣傳刊物《Dabiq》,刊登阿布阿烏德(Abdelhamid Abaaoud)的訪問。
2014 年夏天,阿布阿烏德一位弟弟的照片開始出現在社交網路:13歲的尤尼斯‧阿布阿烏德(Younes Abaaoud)拿著攻擊步槍,站在另外一名比利時聖戰士的旁邊。他父親的律師表示,尤尼斯年初被哥哥帶到敍利亞。他們的父母親失去兩個兒子,傷心痛苦,決定離開比利時。
阿布阿烏德一開始的任務,是收攬講法語的聖戰士投入伊斯蘭國旗下,但他很快就因為戰功在伊斯蘭國的等級制度扶搖直上。
一位住在代爾祖爾省的線民表示,阿布阿烏德之所以成為該省的軍事總指揮,是由ISIS的發言人阿布.穆罕默德.阿德南尼(Aby Niganned al-Adnani)所推薦,這一位是曾經發表錄音訊息,呼籲聖戰士殺死美國人、歐洲人,尤其是「污穢可惡的法國人」。
西方的反恐單位也注意到,阿布阿烏德在ISIS內部青雲直上的現象。2014年年底,他們攔截到阿布阿烏德從雅典打的一通電話。法國的一位官員表示:「伊斯蘭國的恐怖份子,現在可以輕而易舉地穿門入戶,進入歐洲。」
他們的恐懼,在今年1月成為現實——4名持槍男子(據信其中一位曾經在葉門受過軍事訓練)攻擊《查理週刊》以及巴黎的一家猶太超級市場,殺死了17人。
比利時當局認為:阿布阿烏德可能人就在歐洲,因此在《查理週刊》事發後沒幾天,立刻就進行了十次突擊行動,在韋爾維耶(Verviers)的槍戰中殺死2人。
當時比利時的外長雷恩代爾(Didier Reynders)表示:「本次反恐行動與法國攻擊沒有關係,但(查理週刊事件)讓我們加緊國內的反恐行動。」官員認為阿布阿烏德在該月逃回敍利亞。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城市,總是無怨無悔,接納來自四方的人,概括承受各種夢想。人與城,由無數自我構成;人與城,心跳同步,緊緊連動。」
吳念真在展覽預告片中,以溫暖樸實的配音,邀請大眾走進齊柏林空間特展《覓城》(The City, The Flâneur ),透過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以「候鳥視角」飛越山巒,探索一座座城市的肌理,亦從嶄新的俯瞰視野,發現家鄉城鎮潛藏的心跳脈動。
城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形形色色的日常風貌。在本次齊柏林空間《覓城》特展中,觀者不僅能欣賞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的作品,更可看見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協同創作者,透過自身的觀察與詮釋,與齊導的攝影作品展開對話,並再次交織出不同風貌的故事。




在齊柏林空間展場中,閱讀齊導與協同創作者拍攝的一幀幀影像、深深刻下的一字一句,拼湊美麗島嶼的城市輪廓,一種美的感受在這個空間升起,讓觀者不禁感嘆與敬佩。當人們習於低頭、幾乎時時刻刻浸淫於數位虛擬世界,卻仍有一群人願意撐起一座齊柏林空間,以實體展覽的渲染力帶給觀者感動,背負重現齊導的攝影之夢、訴說山河海城市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等使命⋯⋯究竟是什麼帶給他們動力,讓這群人願意在淡水老街的古蹟洋房中亮起齊柏林空間的燈,持續為世人帶來感動的光火?
「當人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透過空間策展,將意念傳達給觀者
「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
故事始於 2017 年,一場空難讓齊柏林導演離開了我們。當時齊導的親朋好友決定舉辦攝影特展,讓感念齊導的民眾能前往追思,短短三週便累積了將近十萬人參觀。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萬冠麗回憶道,在齊柏林追思特展上,許多來觀展的民眾都會在影像作品前駐足許久,「觀眾看著齊柏林作品的眼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人們在齊柏林的每一幅作品中看見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台灣,以及尋找自己的家。」
萬冠麗接著說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開端。「許多觀眾以為齊柏林就是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事實上齊柏林在空中拍攝25年,他是一個堅定且堅持的空拍攝影師,累積了大量尚未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以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深深覺得應該要讓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齊柏林鮮為人知的那面——他的努力、他的熱情、他對工作的執著。」
齊柏林「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遺志,以及25年對空拍堅持不輟的熱情,促成後人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更感動了8,052位共建人慷慨支持,遂有了齊柏林空間作為基金會夥伴的基地。自2018年成立開始,基金會便持續整理齊柏林遺留的數十萬張空拍影像紀錄、進行數位典藏的任務;此外,也有系統地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體展覽,讓齊柏林的影像能量得以更深刻的傳達給世人。
「候鳥的人返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選址淡水
許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齊柏林空間選擇落腳淡水?萬冠麗表示,當時為尋找一處空間足夠、方便抵達、可承租的地點,一路找到了位於淡水老街的現址。巧合的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透露,淡水一帶的古色古香,正是齊柏林最喜歡的地方風光。
「齊柏林曾經和我說過,當他從海平面要飛回台北,映入眼簾的就是淡水小鎮。淡水,就是齊柏林每次返航進入台北市的轉折點。」
「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齊柏林要帶我們來的地方。」歐晉德曾如此對萬冠麗說。
齊柏林空間最終於淡水老街落地,行人散步至此,首先可見一道白色的「燈・山」牆。遠觀可見仿若雪山的層巒疊嶂,近看則可發現牆上鑄刻著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的8,052名贊助者姓名。這道共建牆的一磚一瓦,象徵民眾齊心守護環境的力量,亦是齊柏林空間要訴說的目標。
在齊柏林空間裡,還有一群深受齊導感動、願意付出行動的人,那就是展館服務志工。對他們而言,齊柏林空間是傳播環境教育意義的場域,也是讓志工能身體力行、貢獻影響力的所在。
例如導覽志工周明德、陳錦雪分享,儘管淡水對於台北市地區民眾或其他縣市遊客來說地處偏遠,但人們因為感念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又或是喜愛齊導的空拍作品,總是不辭辛勞,願意舟車勞頓來到淡水,在齊柏林空間慢慢地走、靜靜地看、細細地體會。而實體展場的魔幻能量,在細膩的攝影作品包圍、志工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下,於焉展開,觀者唯有親身走入才能明白。


「我們班叫做齊柏林」——讓環境教育的種子飛入心中吧
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四檔展覽,分別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策展脈絡依循齊柏林生前提過的「山-海-河-城市-人」的方向,將齊柏林留給世人的大量空拍影像,於不同主題的策展計畫中正式公開,讓民眾從多種視角再次看見美麗台灣。
為了好好運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齊柏林空間的每次策展,可不只是將影像陳列,事前必須有數位典藏的龐大工程支持,接著挑選作品,讓每一幀影像都能更有系統性、有故事性地被看見,向觀者傳達隱藏的意念。用心的策展民眾有目共睹,其中,2021年度特展《映河》更獲得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除了獲得獎項青睞,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永續精神,也吸引企業共同倡議。2020年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以公益零錢捐的方式,啟動「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計畫,預計五年內邀請一萬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讓環境教育往下扎根。
在眾多走進齊柏林空間的學校團體中,特別讓萬冠麗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新竹市的竹光國中。由於竹光國中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取一個名字,因此有某一班級的學生便決定取名為「齊柏林班」。那天,「齊柏林班」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導師對於學生們的專注不禁感到驚喜——
「外頭熙熙攘攘的淡水老街這麼的吸引人,我以為孩子們會坐不住。但是我看到他們專注於欣賞作品、享受影像美景的神情,以及不捨環境被破壞的感嘆⋯⋯那種質樸而真實的反應,令我驚訝而感動,也更加覺得環境教育是不能等的。我很慶幸自己帶他們進入齊柏林空間,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讓空間去感動你」——從看見到行動,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儘管齊柏林空間啟用不到一年,就遇上了2020年疫情大爆發,但疫情不只帶來危機,也帶來改變的可能性。萬冠麗分享,當時有YouTuber做了一集淡水旅遊節目,將齊柏林空間列入約會行程,沒想到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參觀,讓原先多以青壯年齡層民眾為主的齊柏林空間,擁有更多年輕族群的投入。而這也讓萬冠麗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數位傳播與實體空間的合作效應。只不過,數位傳播的力量雖然不容小覷,但實體展覽空間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走一趟展覽空間,是會對你有所影響的。實體展場的溫度、影像策展的震撼,它會影響你的視覺,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會放在心裡面,才能真的開始感同身受去做一件事情。」
萬冠麗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體驗,才能創造數位載體所沒有的感動,進而促成實踐的可能。「所以,其實齊柏林空間成立的最大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來這裡,能夠看見、認識、瞭解,最後才能夠有所行動。」

25年的空拍生涯,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了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及1,000小時影片等大量影像素材。而看見·齊柏林基金一方面進行工程浩大的「數位典藏」,一方面經營齊柏林空間做實體展覽、環境教育,為的就是延續齊導遺志,讓影像持續發揮力量,貫徹「永續、札根、傳承、志業」的使命。
萬冠麗形容,數位典藏就像是「下水道工程」,是人們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而齊柏林空間的存在,就是讓數位典藏的影像得以「被看見」,讓整理後的作品匯聚成河,讓感動流進人們心中,進而啟發人們為環境努力。
行過山、踏過海、飄過河,接著我們走進城市,走進《覓城》展覽中,跟隨齊柏林導演如候鳥一般的眼光,在原先所習慣的一切之上翱翔,發掘過去不曾見過的城市樣貌。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