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變天—執政12年左翼政府下台

阿根廷變天—執政12年左翼政府下台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阿根廷執政12年的「基什内爾王朝」即將下台,以市場為先的反對派領袖馬克里上場,將會為阿根廷經濟社會路向翻天覆地轉變。

阿根廷變天,執政長達12年的左翼政府下台。極具爭議性的阿根廷第一任民選女總統克里斯蒂娜(Cristina Kirchner)將於12月10日離任。

「以21世紀發展對抗21世紀的社會主義」

親市場的反對派中間偏右聯盟總統候選人馬克里(Mauricio Macri)勝出,得到現任總統克里斯蒂娜支持的蕭利(Daniel Scioli)已承認落敗。從第二輪投票的初步結果顯示,馬克里得票率約52%,蕭利是48%。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馬克里來自阿根廷最有錢的富戶之一,在選前承諾首要推動經濟改革,採取親市場政策,誓言要以21世紀的發展策略去對抗21世紀的社會主義。他提出取消買賣美元的限制,以杜絕黑市交易,此舉難免會令阿根廷披索大幅貶值,而由於政府財政本來已非常脆弱,預料當地金融系統將迎來震盪,受保護的行業將面臨開放。至於對外,馬克里上台也會為南美洲帶來一定衝擊。他曾表示,要把委內瑞拉逐出南美貿易組織—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而阿根廷的近鄰,包括智利、巴西和波利維亞都是由左傾政府領導。

阿根廷再陷經濟危機

不過,他的施政前路將困難重重。最大考驗是阿根廷作為南美第三大經濟體,近年經濟陷入衰退邊緣,去年GDP增幅0.5%,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16年經濟收縮0.7%。國家財力也令人憂慮,國內通脹率高達20%,中央銀行的外匯儲備處於9年新低水平,由於國債已經違約,不可以再在國際市場借貸。

造成如斯局面,克里斯蒂娜難免受批評,諷刺的是,她和其丈夫基什內爾(Nestor Kirchner)的冒起正是2002年阿根廷金融危機之後。當年基什內爾以黑馬當選總統,阿根廷正經歷最嚴峻經濟危機,貨幣大幅貶值,人民的富財一夜間化為烏有,引發街頭騷亂,社會危機。基什內爾上台即大刀闊斧推行改革,擁護貿易保護主義,維護工人權益,又刻意同西方國家保持距離,靠攏其他拉丁美洲國家。是運氣也好,是政治手段了得也好,基什內爾成功令國債壞帳大減76%,經濟開始恢復過來。

「基什內爾王朝」

基什內爾當政期間,克里斯蒂娜(她早在1970年代已經參政)成為阿根廷政府巡迴演說大使,其立場鮮明,直到她當選總統,仍然維持其直率大膽作風,例如在公開致辭時直指「歐洲人很排外」,又曾經取笑中國人的發音,當阿根廷球隊於2014世界盃賽後回國,雖然未有取勝,但國民仍熱情歡迎,克里斯蒂娜卻因病沒有出席,之後更說自己對足球沒興趣,從來沒看過阿根廷任何一場比賽。

Photo Credit : AP/ 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 : AP/ 達志影像

外界對克里斯蒂娜的評價分歧,更把她與前阿根廷第一夫人貝隆夫人相提並論。不過,論政治影響力,克里斯蒂娜已超越貝隆夫人。2007年的總統大選,基什內爾本來應該勝算在握,但卻決定讓克里斯蒂娜參選,結果成功延續「基什内爾王朝」。2010年,曾經傳出有意再參選的基什內爾死於心臟病,克里斯蒂娜於2011年再度競選總統,並以54.1%的得票率成功連任。

皇后一去,一個時代的結束

克里斯蒂娜在任8年,執政黨大致控制了國會,令她能夠推行賦爭議性的福利政策,包括全國兒童福利、扶貧、擴大養老金覆蓋範圍、鼓勵教育、提升女性權益。在她任內,阿根廷成為首個南非國家容許同性婚姻合法化。由於政策向貧苦大眾傾斜,她深受國民愛載,支持度一度高達70%。不過,由其第二個任期起,阿根廷的經濟再次走下坡,政府的龐大開資逐步把國家財政推向崩潰邊緣,內閣亦有貪污醜聞,民眾收入下降,外匯管制令外資卻步。而馬克里的勝利一方面令當地中產選民期望政府盡快推行經濟開放,但勞工階層和年輕一代則非常擔心會大幅削減福利。

在一個世紀前,阿根廷曾是全球最富裕國家之一,但過去的數十年,這國家由一個經濟危機,跌跌撞撞的來到另一個危機,一個絕對擁抱自由經濟、開放市場的新總統又是不是阿根廷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