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近年來亞洲各地的抗爭反觀台灣,為何我們在許多運動中都能追溯到中國因素?

從近年來亞洲各地的抗爭反觀台灣,為何我們在許多運動中都能追溯到中國因素?
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韓國最近爆發的社會抗爭在台灣社運人士看來不免似曾相識,大約有6萬到13萬的韓國人走上街頭抗議朴槿惠政權,這是7年來最大規模的街頭抗爭。

文:丘琦欣

韓國最近爆發的社會抗爭在台灣社運人士看來不免似曾相識,大約有6萬到13萬的韓國人走上街頭抗議朴槿惠政權,這是7年來最大規模的街頭抗爭。警方發射催淚彈和水砲鎮壓,50多位抗爭者被逮捕。警方同時宣示今後對街頭抗爭絕不寬貸,警方出動警用巴士阻擋抗爭者去路的作為引發爭議,這種限制抗爭者行動自由的戰術在2011年已被宣判為違憲

令人感到似曾相識的,則是促使抗爭者上街示威的議題內容:也就是一個具有威權獨裁經驗的右翼政權,企圖透過新編高中歷史教科書淡化及粉飾罪行,其經濟政策則將導致韓國現有的終身就業保障體系崩壞。據指出,後者將有助於大型企業更輕易解雇員工

後者在日本也是爭議的焦點,保障會社員工終身就業的「終身雇用」制度崩壞,以及派遣職缺的大量增加,使得初入職場的青年經濟情況更形險惡。另一方面,前者則不免令人想起今年夏天台灣反對高中教科書「微調」的抗爭演變為佔領教育部一星期的行動,或是香港的雨傘運動最初也是發端於反國教課綱的示威。

可是,既然台灣與韓國的歷史是如此近似,包括兩國在戰後亞洲民族國家政治秩序中的作用,以及同樣經歷過威權獨裁統治,或許我們能夠更容易地從台灣與韓國的局勢中找出共通點。香港從來沒經歷過威權統治,但台灣與韓國都經歷過,這段過去在兩國今年爆發的抗爭中恐怕是不容忽視的。

韓國的抗爭者上街示威,是為了抗議由國家編訂並且全國通行,名為「正確歷史教科書」的新編高中歷史教科書。以往,各校是可以自行選用歷史教科書的,儘管新編歷史教科書還在撰寫中,但人們認為這套教科書很有可能會粉飾韓國保守派在威權獨裁時期的作為,淡化1980年代民主化運動的意義,同時收斂對美國干預韓國政治以及日本戰爭罪行的批判。

當然,身為韓國第一位女性總統的朴槿惠,正是從1962年開始統治韓國,直到1979年被暗殺為止的軍人獨裁者朴正熙的女兒。的確,就算今年稍早蔣介石的曾孫蔣萬安參選立法委員一事曾引起一些爭議,但在韓國,前獨裁者的女兒都已經當選總統了;因此可以預見,教科書修改必定要粉飾朴槿惠的父親實施軍人專政的年代。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實際上,台灣的教科書微調是由目前在台灣執政的前威權專政勢力國民黨所推動,目的是要粉飾自身歷史,淡化台灣民主運動,並以中國中心的課綱讓台灣和中國更加密不可分。不論在台灣還是在韓國,這些現象都顯示出威權遺緒陰魂不散,即使國際社會今天多半已經認定台韓兩國屬於民主國家。

正如早先的學術研究所呈現,台韓兩國在二次大戰之後有著近似的歷史發展,都是先受到軍人獨裁統治,而後在1980年代產生反對軍人專政的人民運動,並且在政治動盪的同時成為「東亞四小龍」的其中兩強,經濟突飛猛進。

再把歷史往前翻,台灣與韓國過去都曾是日本殖民地,而且都在結構上受困於國族分裂問題,這是指南北朝鮮的分裂與台灣、中國的分裂。台韓兩國內部也都有呼籲朝鮮或中國統一的促統力量,理論基礎則各有不同,有些是出於文化相同,有些則是馬克思主義立場。

但台韓兩國在統一問題上的差異,則是台灣與中國的統一終究是台灣併入中國,而韓國與朝鮮的統一則可能會是兩個政治實體以更為對等的方式結合,雖然從雙方在國際化市場的實力看來,統一實際上會由韓國一方主導,有些人也以冷戰結束後東西兩個德國的局勢類推南北兩韓的現況。

台灣與韓國也同樣是美國的軍事附庸國。台灣需要美國武器及政治支持才能抵抗中國的可能進犯,但美國長期將台灣置於「戰略性模糊」的不確定狀態下,到頭來既不說清楚美國是否會在中國攻打台灣時出手干預,也沒有相關的條約義務約束。但大眾的認知卻往往與此相反:人們多半認為美國其實有保衛台灣的條約義務。

反觀美國對韓國的軍事控制卻是十分直接,不僅在韓國境內設置美軍基地,戰爭期間韓國軍隊的指揮權更是依照條約規定直接移交給美軍,換言之,一旦戰爭爆發,韓國軍隊將由美軍指揮調度。

基於同樣的理由,在戰後美國一手建立的亞太地區政治秩序之中,日本也沒有一支正式的「軍隊」,只有「自衛隊」,直到最近才獲得允許出兵介入海外,日本的本土防衛仍須依靠日本境內的美國駐軍。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與日本的對照

事實上,我們也可以在朴槿惠統治的韓國與安倍晉三統治的日本之間找到共通點。說真的,就算日本不曾像韓國和台灣那樣直接經歷過軍人專政,二戰之後的日本究竟是不是真正的民主國家也應當受到質問,因為自民黨的一黨獨大是確定無疑的事實。

許多年來,西方觀察家都推論自民黨的一黨統治是某種日本文化獨特性的表徵,是因為日本選民樂意一再投票給同一個政黨,而不是日本欠缺民主。自民黨在2000年代後期由於民主黨的崛起而受到挑戰,但民主黨在沖繩美軍基地爭議及福島核災後核電存廢等關鍵議題上,立場卻與自民黨並無顯著差異,導致政治在實際上又回歸自民黨一黨獨大。

日本選民多半推斷,既然兩黨的政治綱領沒有甚麼兩樣,他們還不如支持歷史悠久、聲譽顯著的那個黨。自民黨的再起也讓安倍晉三的政治生涯得以重振,繼2006到2007年短暫出任總理大臣之後再度當選總理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