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話說大旺到大旺說話-倒看《台北抽搐》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紀錄片通常的套路就反了過來,訪談成了主軸,事件的攝下成了註腳。為何對象是值得紀錄的?對導演來說,大旺最與眾不同的地方,正是他說話時的一切情狀與樣態。
林婉玉導演拍攝的紀錄片《台北抽搐》(TPE-Tics),自2015年三月首映於嘉義國際藝術紀錄片影展以來,公播已不下十場,隨著同年八月主角黃大旺獲頒台北電影獎「評審團特別獎」以來,此片亦更受矚目。前往觀影者,有主角在音樂與藝術圈的朋友和粉絲,也有導演在影像及舞蹈圈的朋友和工作夥伴,當然更多是不識兩人而聞風前來者。觀影反應不外乎:因「妥瑞症」這個標籤而將大旺視為弱勢者,同情之;因特殊的表演和言談方式,視大旺為奇觀,狩獵之;或將此奇觀視為謎題,以本片破解之;當然也有人看了紀錄片後,壓根不覺得大旺有什麼不同。
這最後一種反應,關乎這部紀錄片的核心訴求。說大旺有何「不同」或許標新立異了點,但「為何對象是值得紀錄的」總是許多導演首先自問的;再者,則是如何讓這個「值得」被大家看到和接受。對此,我們有必要從觀眾的反應拉回這部片的特色。

Photo Credit : 林婉玉
這是一部非常「吵」的作品。除了紀錄主角表演時一同錄下的音樂聲(和許多用音樂轉場的片段),全片還很多話,包括主角在台上表演時的歌詞、面對鏡頭的即席念白(如在華光社區廢址)和許多受訪段落。正是放入了大量主角受訪段落,這部紀錄片顯得不太「典型」(若有典型這種東西)。大旺訴說了童年的壓抑、經濟自立的挫折、感情世界的孤單、精神的焦躁鬱悶和用藥的心路歷程等「使他走到今天這般地步」的經歷。然而,「用語言交代」與「讓觀眾看到」是截然不同的。
舉例來說,當一個與自己沒有互信基礎的陌生人說他生活有多不順遂時,我們只能半信半疑,可是一旦和他生活一星期,我們或許會感到有必要協助他。導演並沒有用影像讓我們和大旺一起「生活」,也就是讓我們看到他求職不順的經歷、感情生活的困頓或與人共事老是砸鍋等畫面。
筆者並非認識主角才提出這般要求,而是因為「對象」(具體的人事物)和「關於對象的描述」(描述人事物的文字、話語和影像等文本)是不同的。這並不是說當大旺的各種親身經歷呈現出來時(如高喊「跨次元成家」、站在舞台監聽喇叭上狂咳不止和在艋舺公園凝望遊民阿伯唱歌),一切就是透明客觀、不需要解讀的。我們都知道,就算如此,影像仍舊披上了導演的觀點,同時也躲不過觀眾的詮釋。

Photo Credit : Etang Chen
但是,這畢竟與把自白當作對象不同。把自白當作對象,觀眾面對的就是主角的口述而非親歷;在此層次上,話語多大程度上是真實的、主角如何設想自身處境等,反倒成了重點。問題是,這些事情除了與大旺互動過的人,沒有人知道。「旺粉」和大旺的朋友看完之後感動或好似「理解了什麼」,是因為他們已多少領教過主角的性情和行為,大旺的自白正好起了證言和謎底的作用。
但對第一次看這部片的人呢?若非落入廉價的人道主義關懷,恐怕會因不識主角而讓這些證言和謎底成了費解的案件和謎題:黃大旺你哪位?我不能憑你自己這樣說一說就相信吧?
這是一種很素樸的「實在論」觀點(和對紀錄片的刻板印象),但可能也是多數觀影者的看法:期待事情在我面前如實發生,讓我見證,給我一段安靜的距離看出主角如何與眾不同、因此值得紀錄。我心中潛藏著這樣的台詞:或許導演並未深入太多主角的生活,因此並未拍到大旺工作出包、會錯意和扯別人後腿等「珍貴畫面」,而這些畫面是不需要言說和訪談的。然而,多看幾次,事情並非那麼簡單。
回到「對象」與「關於對象的描述」這個區分,我們應該注意到一個特殊現象,那就是全片沒有任何來自大旺朋友、工作夥伴和家人的訪談,「關於對象的描述」竟全部來自「對象」自己。這是相當關鍵的。若「關於對象的描述」多少帶有旁觀之姿,那麼只有安插其他受訪者進來,這個區分才能成立。可是,呈現在我們眼前的盡是主角的自白,區分因此模糊了。
片中幾個段落捕捉到大旺的朋友們在餐桌和房間笑鬧,但這些鏡頭只說了兩件事:一方面,大旺雖怪,但仍有朋友;二方面,雖有朋友,卻仍以大旺為怪。有趣的是,朋友皆無受訪段落,而是以聲音(笑鬧聲和筆記本的朗讀聲)的方式存在,增添了自白之外的沉默。雖然大旺的發言讓我們想知道他究竟「實際上」有多慘、多不同,甚至懷疑他說的到底是真是假,但在前述刻意安排下,導演的意圖顯然不是要我們穿透語言的表象去挖掘什麼事物的本質,而毋寧是(這也是此片最特別之處)要我們仔細看看、聽聽此人說話。

Photo Credit : Etang Chen
說話,是的,就這樣而已。可一旦如此,事情就不只如此,因為把自白當作對象來觀察,意味著講話成了事件本身,訪談實際上不再是證言或謎底,反而是黃大旺這個人、這個謎的現形。在此,紀錄片通常的套路就反了過來,訪談成了主軸,事件的攝下成了註腳。為何對象是值得紀錄的?對導演來說,大旺最與眾不同的地方,正是他說話時的一切情狀與樣態。撇開大旺提及的內容,我們也能以一種唯物主義的方式,定睛注目這張說話中的臉,他抱頭苦思,結巴,深陷的法令紋,凸眼球,話總說到一半,邏輯不太通順……低沉的嗓音和抽搐的面皮。總之,當你差點被他說的話帶走,嘗試相信和想像他的各種遭遇,乃至質疑導演何以沒有把更多的「行為現場」放進來時,這張皮相恐怕才是焦點。
Tags:
大戶看大勢:永豐「DAWHO之夜」展望2024經濟走向,解析股房雙市投資契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11月29日19:30,永豐銀行將攜手關鍵評論網舉行「DAWHO 之夜」直播活動,由主持人吳怡霈和政大商學院教授周冠男、樂居創辦人李奕農共同與談,從全球經濟走勢、股房雙市的表現分析切入,聊聊2024未來經濟走勢迎來U型反彈*的可能性! * U型反彈意指經濟急劇下跌後並沒有迅速回溫,而需要經過一段低於平均經濟水準的時間後,整體經濟才開始恢復復甦,逐漸回升至正常的增長趨勢。
綜觀今明年度的經濟走向預測,全球經濟皆呈現「開低走緩」的態勢,且由於國際通膨、升息壓力、地緣政治等風險因素仍在,市場的長期抗戰看來無可避免。既然如此,投資朋友們該如何在充滿挑戰的環境中找到機會呢?展望2024年,永豐DAWHO再度攜手關鍵評論網與INSIDE舉辦線上直播活動──「DAWHO之夜 :2024經濟展望走向U型反彈」,由吳怡霈擔任主持人,邀請政大商學院教授周冠男與樂居創辦人李奕農兩位專家,分享明年經濟、房市,以及持續發燒的AI議題,尋覓溫和衰退中的投資契機!
回顧2023全球經濟發展,展望2024經濟趨勢與投資焦點
直播活動中,我們邀請到擁有證券市場及財務分析多年研究經驗的政大商學院副院長周冠男,帶領大戶們從各國貨幣政策走向及電動車、半導體產業的加速發展兩大方向切入,剖析未來一年的經濟走勢,並從後市可期的AI產業回望股票市場,聊聊AI概念股能否延續投資熱度,甚至再創新高;而擁有多年房地產從業經驗的樂居創辦人李奕農則從今年國內房市價格緩跌、交易量明顯萎縮的蛛絲馬跡中,梳理2024年的房市走向,並談談未來可能產生的房市利多及利空。
面對瞬息萬變的經濟市場,國際間的貿易合作與供應鏈轉移更是其中關鍵,開低走緩的經濟趨勢有沒有可能迎來U型反轉?兩位專家將在節目中為大家揭曉答案,並大方分享他們縱橫市場十多年來的經驗法則與投資心法。
開啟數位理財大門!永豐DAWHO助你輕鬆享受質感生活
想在市場中多元配置資產、發揮理財的最大效益,除了投資觀念,趁手、便利的數位投資工具當然也不可或缺,永豐銀行新世代VIP數位帳戶「DAWHO」所具備的全方位金融科技服務,正是助您掌握經濟脈動,精明、輕鬆管理財富的理財幫手。一起加入11月29日晚間的直播活動,了解如何運用DAWHO精準掌握趨勢脈動吧!
※ 本次直播由永豐大戶數位帳戶贊助,但節目討論內容不代表永豐銀行立場。想了解更多大戶的質感理財生活歡迎加入永豐DAWHO的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