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就等於「天生網民」,在數位世界裡怡然自得?這觀念要改了

青少年就等於「天生網民」,在數位世界裡怡然自得?這觀念要改了
Photo Credit: Chris Harrison@Flickr CC BY-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料想青少年都會自動擁有媒體素養,是很危險的假設;不管是在學校或者非正式場合,青少年都需要培養技能和增進知識的機會,才能有效率且有意義地運用當代科技。

文:達娜.博依德(danah boyd),微軟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數據與社會研究所(Data & Society Research Institute)創辦人

現在的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一直有網路相伴,很多成年人都以為他們都會自動理解新科技。就此而言,青少年都是「數位原住民」,而成年人應該是對科技不太熟悉,也比較不能培養出相關技能,是所謂的「數位移民」。然而事實上雖然很多青少年確是玩社群媒體玩得凶,而且也積極參與網路公共空間,但這並不表示他們就會擁有知識和技能,善加利用他們的網路經驗。說他們是「數位原住民」其實沒什麼意義,反而讓我們更難理解青少年在網路世界中碰到哪些困難。

我在田野調查中時常發現,青少年也一樣要很努力,才會了解這些科技製品如何運作、資訊如何散播。好奇心可能是青少年為自己培養出對於社群媒體有用知識的關鍵,但他們對此的知識和經驗其實彼此大有差異。我採訪過的青少年中,有人會用程式語言來建立複雜的網站,不過有些青少年卻連網路瀏覽器和網路本身有什麼差別都不曉得。我也遇到過有些青少年可以精細地辨別不同種類的網頁內容,而且能夠創造出這些不同內容,利用流行媒體散播到不同社群;但也有些人連垃圾郵件都看不出來。

青少年可能在網路上創造出自己的媒體工具或散播內容,但這並不表示他們原本就擁有這些知識,或能詳加分辨自己接收到的訊息。光是透過網路或社群媒體接觸到許多資訊和圖像,並不表示我們就一定可以細緻地解讀這些訊息背後的意義。科技不斷地改造社群,但光是因為青少年誕生在這些科技遍行的時代,並不會讓他們自動成為重要的內容提供者。

料想青少年都會自動擁有這些素養,是很危險的假設;不管是在學校或者非正式場合,青少年都需要培養技能和增進知識的機會,才能有效率且有意義地運用當代科技。

數位原住民的概念,不論是積極建構或消極引述,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嚴重後果。這不僅是誤導,同時也掩蓋了年輕世代中科技能力與媒體素養不均的情況,讓我們誤以為青少年都有相同的能力來迎接數位時代,渾然不覺要扮演「原住民」需要哪些優越的條件。更糟的是,教育工作者和公眾不但不幫助青少年廣泛地提升數位能力,反而導致數位世界複製出不平等,因為那些條件更好的青少年擁有更多的機會,可以在學校課堂之外培養這些技能。

我們生活在科技媒介的世界,能夠嫻熟運用科技對於日常活動越來越重要,藉此可以獲得收入優渥的工作,管理醫療保健以及跟政府打交道。我們不應該假設青少年都天生擁有科技能力,家長、教育人員和政策制定者都要通力合作,幫助那些背景不一、經驗不同的青少年。在幫助青少年參與網路公共空間和其他資訊豐富的環境,教育工作者要扮演重要的角色。要充分利用網路環境,通常重點不在於熟悉最新的機器設備或服務,而是擁有一些重要的知識,包括控制個人資訊流的能力,以及如何尋找資訊、解讀資訊。

大多數的正規教育並不重視數位能力,部分是因為我們以為青少年天生都了解科技,部分也因為現行的教育評量並不要求這件事要優先辦到。雖然青少年在參與那些系統時一直都在學習,但成年人包括家長、教育人員和圖書館員也都能幫助他們,把自身經驗轉化為知識。

青少年需要新素養

青少年面對的科技,從Google到維基百科,都需要嚴謹地處理他們看到的資訊。我們要是以為青少年自然就會吸收數位資訊,其實只是在逃避責任,不肯幫助他們培養必要的技能。有很多時候,我們只是注意讓青少年不要去接觸那些不正確或有問題的資訊,這雖然也是對的做法,但光是這樣可是幫了倒忙。

青少年一定要有媒體素養, 不能淪為文盲。當他們參與媒體時,不管是當消費者或生產者,對於特定媒體產物的建立和散播都必須有質問的能力。在那些媒體產品中存在什麼偏見?創作者希望觀眾怎麼解讀,解讀的後果又是如何?

「媒體素養」的概念早在電腦網路出現之前就有了,在英國可以追溯到1930 年代,當時的教育人士認為公眾對於宣傳品必須擁有批判能力,當時海報已成為主要的宣傳工具。美國的媒體素養教育則是到了1960 年代,媒體廣告大行其道之後才開始。教育工作者認為,接收訊息的大眾也必須要有批判評價周邊訊息的能力。隨著許多媒體新類型迅速增加,很多人擔心閱聽大眾被特定論述所操縱。雖然操縱式的訊息通常也要經過事實的檢驗,但是大家對於親眼所見的訊息還是要學會質疑其中是否暗藏偏見和預設。

儘管媒體素養計畫一直以來都有人在討論,幾十年來也零散地施行,大多數人仍然欠缺訓練,無力批判他們接觸到的資訊。早在電腦網路出現之前很久,學校依靠一些值得信賴的出版商、資訊管理機構和其他可靠的資訊來源,所以學校和社區都不重視媒體素養以提升批判能力。但是現在網路世界裡頭,資訊流的中間控制變得更少,而流動量也變得更大,因此能否批判地質疑媒體論述也就越來越重要。光是片面地審查不正確或有問題的內容,並不能提升青少年所需要的能力,讓他們有朝一日能夠獨立評估資訊。在目前資訊泛濫而欠缺揀擇的狀況下,他們需要知道怎麼處理資訊過多的問題。況且現今青少年的媒體素養不均,我們也不能讓他們自生自滅,放任他們自己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