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就等於「天生網民」,在數位世界裡怡然自得?這觀念要改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料想青少年都會自動擁有媒體素養,是很危險的假設;不管是在學校或者非正式場合,青少年都需要培養技能和增進知識的機會,才能有效率且有意義地運用當代科技。
文:達娜.博依德(danah boyd),微軟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數據與社會研究所(Data & Society Research Institute)創辦人
現在的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一直有網路相伴,很多成年人都以為他們都會自動理解新科技。就此而言,青少年都是「數位原住民」,而成年人應該是對科技不太熟悉,也比較不能培養出相關技能,是所謂的「數位移民」。然而事實上雖然很多青少年確是玩社群媒體玩得凶,而且也積極參與網路公共空間,但這並不表示他們就會擁有知識和技能,善加利用他們的網路經驗。說他們是「數位原住民」其實沒什麼意義,反而讓我們更難理解青少年在網路世界中碰到哪些困難。
我在田野調查中時常發現,青少年也一樣要很努力,才會了解這些科技製品如何運作、資訊如何散播。好奇心可能是青少年為自己培養出對於社群媒體有用知識的關鍵,但他們對此的知識和經驗其實彼此大有差異。我採訪過的青少年中,有人會用程式語言來建立複雜的網站,不過有些青少年卻連網路瀏覽器和網路本身有什麼差別都不曉得。我也遇到過有些青少年可以精細地辨別不同種類的網頁內容,而且能夠創造出這些不同內容,利用流行媒體散播到不同社群;但也有些人連垃圾郵件都看不出來。
青少年可能在網路上創造出自己的媒體工具或散播內容,但這並不表示他們原本就擁有這些知識,或能詳加分辨自己接收到的訊息。光是透過網路或社群媒體接觸到許多資訊和圖像,並不表示我們就一定可以細緻地解讀這些訊息背後的意義。科技不斷地改造社群,但光是因為青少年誕生在這些科技遍行的時代,並不會讓他們自動成為重要的內容提供者。
料想青少年都會自動擁有這些素養,是很危險的假設;不管是在學校或者非正式場合,青少年都需要培養技能和增進知識的機會,才能有效率且有意義地運用當代科技。
數位原住民的概念,不論是積極建構或消極引述,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嚴重後果。這不僅是誤導,同時也掩蓋了年輕世代中科技能力與媒體素養不均的情況,讓我們誤以為青少年都有相同的能力來迎接數位時代,渾然不覺要扮演「原住民」需要哪些優越的條件。更糟的是,教育工作者和公眾不但不幫助青少年廣泛地提升數位能力,反而導致數位世界複製出不平等,因為那些條件更好的青少年擁有更多的機會,可以在學校課堂之外培養這些技能。
我們生活在科技媒介的世界,能夠嫻熟運用科技對於日常活動越來越重要,藉此可以獲得收入優渥的工作,管理醫療保健以及跟政府打交道。我們不應該假設青少年都天生擁有科技能力,家長、教育人員和政策制定者都要通力合作,幫助那些背景不一、經驗不同的青少年。在幫助青少年參與網路公共空間和其他資訊豐富的環境,教育工作者要扮演重要的角色。要充分利用網路環境,通常重點不在於熟悉最新的機器設備或服務,而是擁有一些重要的知識,包括控制個人資訊流的能力,以及如何尋找資訊、解讀資訊。
大多數的正規教育並不重視數位能力,部分是因為我們以為青少年天生都了解科技,部分也因為現行的教育評量並不要求這件事要優先辦到。雖然青少年在參與那些系統時一直都在學習,但成年人包括家長、教育人員和圖書館員也都能幫助他們,把自身經驗轉化為知識。
青少年需要新素養
青少年面對的科技,從Google到維基百科,都需要嚴謹地處理他們看到的資訊。我們要是以為青少年自然就會吸收數位資訊,其實只是在逃避責任,不肯幫助他們培養必要的技能。有很多時候,我們只是注意讓青少年不要去接觸那些不正確或有問題的資訊,這雖然也是對的做法,但光是這樣可是幫了倒忙。
青少年一定要有媒體素養, 不能淪為文盲。當他們參與媒體時,不管是當消費者或生產者,對於特定媒體產物的建立和散播都必須有質問的能力。在那些媒體產品中存在什麼偏見?創作者希望觀眾怎麼解讀,解讀的後果又是如何?
「媒體素養」的概念早在電腦網路出現之前就有了,在英國可以追溯到1930 年代,當時的教育人士認為公眾對於宣傳品必須擁有批判能力,當時海報已成為主要的宣傳工具。美國的媒體素養教育則是到了1960 年代,媒體廣告大行其道之後才開始。教育工作者認為,接收訊息的大眾也必須要有批判評價周邊訊息的能力。隨著許多媒體新類型迅速增加,很多人擔心閱聽大眾被特定論述所操縱。雖然操縱式的訊息通常也要經過事實的檢驗,但是大家對於親眼所見的訊息還是要學會質疑其中是否暗藏偏見和預設。
儘管媒體素養計畫一直以來都有人在討論,幾十年來也零散地施行,大多數人仍然欠缺訓練,無力批判他們接觸到的資訊。早在電腦網路出現之前很久,學校依靠一些值得信賴的出版商、資訊管理機構和其他可靠的資訊來源,所以學校和社區都不重視媒體素養以提升批判能力。但是現在網路世界裡頭,資訊流的中間控制變得更少,而流動量也變得更大,因此能否批判地質疑媒體論述也就越來越重要。光是片面地審查不正確或有問題的內容,並不能提升青少年所需要的能力,讓他們有朝一日能夠獨立評估資訊。在目前資訊泛濫而欠缺揀擇的狀況下,他們需要知道怎麼處理資訊過多的問題。況且現今青少年的媒體素養不均,我們也不能讓他們自生自滅,放任他們自己去學習。
Tags:
比利時列日大學在台灣全英文課程HEC Liège EDBA,把博士頭銜鍍金在您的名片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現代業界對具備博士學位的高階主管需求日益增長,但在忙碌的工作卻難以腾出時間攻讀博士學位。幸運的是,比利時列日大學在台開設了全英文授課的高階企管博士專班,最快可在2年內完成博士課程與發表,為渴望提升自我和更新產業知識的高階主管與企業家提供了一個理想的機會。
現代商業界對於高階主管具備博士學位的需求日益增長,但許多專業人士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難以腾出足夠時間攻讀博士學位。幸運的是,現在有一個解決方案:比利時列日大學在台全英文授課的高階企管博士專班。除了提供一個在職攻讀歐洲頂尖企管博士的機會,還提供了一系列研討會發表的協助與各領域的專家建立強烈的人脈連結,列日大學的高階企管博士專班最快可以在2年內完成博士課程與發表,為那些渴望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和更新產業知識的高階主管與企業家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學習機會。

學術研究與實務兼顧,提升個人品牌影響力
在現今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企業家與高階主管必須面對複雜的挑戰,例如: 全球化所產生的地緣政治動盪、技術快速創新造成市場的高度不確定性等。EDBA博士學位能夠提供深入的商業洞察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企業家及專業經理人能夠更好地應對這些整合與挑戰。此外,博士學位也是個人品牌建立的一個關鍵因素在商業界享有崇高的聲望和尊重,為高階主管及企業負責人打開更多商業拓展的機會,並且是領導者和決策者的首選。
擁有博士學位不僅展示了專業經理人的學術涵養,也體現了他們對自己產業發展的承諾和毅力。學位的獲得除了彰顯其頭銜與專業能力,更增加自信並開展職涯與事業願景。完成學位後除了成為該領域之專家,並增強自己在組織內部和外部的影響力,列日大學的高階企管博士學位也為高階經理人開啟了更多的不同產業的交流機會和晉升通道。許多企業和組織都尋求具有博士學位的高階主管、董事,他們被認為具有深入的商業洞察力和領導能力。

全台獨家全英文授課環境接軌全球最新商業議題
比利時列日大學的高階企管博士在台以全英文授課為特點,為學員提供了一個全英語環境的學習機會。這不僅有助於提升學員的英語能力,還能讓他們在全球商業環境中更自信地交流和合作。此外,彙集了一流的教授和業界專家,他們具有豐富的實務經驗和學術造詣,能夠為博士候選人們提供專業指導和深入的商業洞察力。
時間效益最大化 – 兩年完成,學習品質不打折
比利時列日大學的高階企管博士提供了一個精心設計的課程結構和專業指導的學習方案,使博士候選人能夠最快2年內完成學位與發表。首先,課程內容涵蓋了企業管理領域的核心知識和最新研究成果,從策略管理到領導力發展,從知識創新到市場行銷工具的革新等。其次,博士班提供了個別化指導和專業支持。除了每位學員將被指派一位專業的指導教授提供個人的指導,課程模組更導入了每學期兩天的獨立學習課程(Independent study),由列日大學欽點的導師親自手把手帶領博士候選人完成研討會、期刊以及畢業論文答辯。這種一對一的指導可以加快學習進程,確保學員在限定時間內完成學業要求。

就讀比利時列日大學高階企管博士,完整您的事業版圖
最後,快速攻讀高階企管博士班對於高階主管來說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列日大學在台全英文授課的高階企管博士班不僅提供了學術、知識和實踐技能,還培養了企業家與高階主管在全球商業環境中不可或缺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這些都是現代商業領袖必須具備的關鍵素養,才能在全球化的商業競爭中脫穎而出。
更多精采課程內容請洽:比利時國立列日大學EDBA在台辦事處(02)6605-0679
本文章內容由「中碩教育集團」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