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當醫生只告訴你得的是「自律神經失調」,該換醫生了嗎?

當醫生只告訴你得的是「自律神經失調」,該換醫生了嗎?
Photo Credit:Tktktk CC BY SA 3.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切記不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個人同時生三個病以上的機率很低,而自律神經失調是一些造成如上症狀的身體情況,並不是診斷病名。

當醫師告訴你有「自律神經失調」,他很可能開給你一顆紅色的圓形小藥丸(乙型交感神經抑制劑),再加上一顆粉紅色橢圓形藥丸(短效抗焦慮藥,俗稱鎮靜劑)。請記得,他只是開藥讓你覺得好一點,只治標一點都沒治本。

所以為什麼我這樣說?因為自律神經失調是一種現象,一些症狀,而不是一個診斷的病名。所謂抑制交感神經藥物,基本上也只是減少交感神經的作用,主要是讓心跳慢一點,血壓低點,並不是真正的治療。真正的治療要找到引發自律神經失調的原因,像甲狀腺亢進、焦慮症,才能治到本。

自律神經系統其實只是傳令兵,生病的機率甚至比自主神經系統低,除了像手汗症之類的,其實很少出問題。所以我們講的自律神經失調,其實往往有可能的是調控或影響到自律神經的部分出問題。

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部及脊髓)是人類最複雜的器官,透過各種感覺神經接受來自身體各部位的訊息,經過反射或複雜的處理,再把訊號傳到身體其他部位去執行。有兩個系統來執行這些命令:自主神經系統及自律神經系統。

自主神經系統控制的是我們的肌肉,是可以透過我們的思考可以去指令、控制的,主要是透過運動神經元。

自律神經系統控制的則是我們的器官,包括分泌腺、心、肺、胃、腸等等。這些平常不為我們的意識所知覺,其運作除非經過特殊訓練,也不受我們控制。舉例來說,病人常問我心悸是甚麼?一般來說我們是不會感覺到心臟在跳動的,當你覺得心臟跳很快獲很大力時,那是特殊狀態,就叫心悸。你很難當下令它跳慢一點或小力一點,即使受過特殊訓練也需要一小段時間。

自律神經系統大概含括的範圍,包括脊髓的上方連接腦部,因此訊息可以直接從脊髓直接到器官,像腸胃有食物會增加血液供給跟蠕動;但也可以因腦部的狀態而影響器官,像緊張時心跳加快、冒汗、頻尿。

患者也常有搞不清楚「自律神經」和「自主神經」的情形,其實兩者是非常不同,如圖一所示:

0801b

門診很多病人都說自己是自律神經失調,很多醫生也動不動就告訴病人他們得的是自律神經失調,弄得好像一切檢查不出來的,找不到病因的,都是自律神經惹的禍。

自律神經失調到底有哪些症狀?

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從頭到腳都有(如圖二),自律神經可以造成大約十項左右的症狀。但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並不會全部一起出現,種類與嚴重度因人而異,一般至少三到四項,造成頻繁的求醫,嚴重影響生活跟情緒。

0801

就各個症狀簡單跟大家說明:

  1. 眼乾酸澀 — 交感神經控制淚腺,造眼睛腺體分泌不足,常被診斷乾眼症。
  2. 口乾舌燥 — 唾液腺受影響,也就是中醫說的肝火太旺。
  3. 喉嚨卡卡 — 異物感、有痰、甚至疼痛感。經常被診斷為慢性咽喉炎,或胃食道逆流,但內視鏡檢查正常,內科、耳鼻喉科的治療幾乎沒甚效果。
  4. 呼吸困難 — 老覺得呼吸不順暢,有時造成過度換氣,治療住要靠抗焦慮的鎮定劑。
  5. 心悸 — 覺得心臟跳很快或很用力,心臟科會說心律不整、二尖瓣脫垂,一般給予兩種藥,一是紅色圓形的交感神經抑制劑來減緩心跳,另外則是粉紅色橢圓形鎮定劑。
  6. 容易冒汗 — 盜汗是更年期症候群常見症狀,但許多焦慮症病人,不分男女,因為焦慮症造成的自律神經失調,也有流很多汗的情形。
  7. 手抖、四肢麻痺 — 很多老年人覺得自己得了巴金森氏症,或血液循環不好,吃了很多銀杏製劑,像循利寧,這些不會有效。
  8. 胃脹、打嗝 — 根據一份香港的研究,14%胃食道逆流的病人有焦慮症,而40%被診斷胃食道逆流的病人在內視鏡中找不到明確證據。這應該還是自律神經失調,造成胃部的運動出問題,而給予制酸劑(即一般人愛吃的胃藥),反而更引起脹氣。
  9. 便秘或腹瀉 — 所謂的腸躁症,這其實是典型自律神經失調的毛病,使用精神科藥物治療的效果比內科腸胃要好太多,但之前的檢查仍是必要的。
  10. 頻尿 — 很多女性深受頻尿所苦,有時被診斷為膀胱間質炎。但頻尿要是主要在晚上,尤其跟睡眠相關,要懷疑焦慮症造成的自律神經失調。

這些疑難雜症很多醫生不會診斷,更不用說能好好醫治,病人可以遍訪各科名醫,經年累月為症狀受苦,卻找不出毛病。不僅工作跟人際關係受影響,花很多時間、金錢檢查跟治療,但都沒甚麼進展,到最後家人也很困擾。

很多狀況會造成自律神經失調,例如甲狀腺亢進或是罕見的內分泌腫瘤,但絕大多數是焦慮症,包括廣泛性焦慮症一恐慌症。至於其他常見的焦慮症狀,像失眠、頭痛、肩頸緊繃,這些問題是因腦神經或肌肉緊繃造成,跟自律神經沒有關係,很多醫師把它們混為一談是不對的。

切記不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個人同時生三個病以上的機率很低,而自律神經失調是一些造成如上症狀的身體情況,並不是診斷病名。只有當找出正確病因,把內分泌的問題調整好,或者把焦慮症治好才能讓自律神經正常化。

責任編輯:鄭少凡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