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能不背注釋嗎?」一個國文老師的反思

「老師,我能不背注釋嗎?」一個國文老師的反思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那天給學生解題,講到「補語」的概念。

學生拿題目給我看,問我:「題目說『擴大』的『大』是補語,可是『擴』本來就有『擴大』的意思,多加個『大』字,不是很多餘嗎?」。

我告訴他,這其實是兩個點決定一條直線的概念。

我們這樣想好了,我們把每個字,都想成一個可以散發能量的東西。能量是四散的,輻射成一個環,像是車輪,散發出能量的字,就是車輪的軸心。

這些能量,代表的是這個字的可能意涵,也就是說,在一個字單獨存在時,他的涵義擁有非常多的可能性。「擴」可以指「擴大」,但「擴大」和「擴張」、「擴充」、「擴展」這些意思完全一樣嗎?

所謂「補語」,就像是我從眾多方向中點上一點,和中心相連成線,也就決定了一個方向。這是在幫助我們更具體的理解這個字在某某地方的意思。

我順便和學生聊了一下「注釋」的問題。

學生大多是討厭背注釋的,也有學生問我怎麼看這件事。我跟學生說,討厭背注釋這個現象,其實還有很多差別,每個人討厭的脈絡都不盡相同。

有人是討厭「背」,有人是討厭被迫,有人是怕麻煩,當然也有人不知道為什麼,反正大家討厭我就跟著討厭。

我告訴學生,其他的原因先不管,學校要背要考,可不可以更改字句,那是制度層面的問題。我們暫時先談論「注釋」本身的問題就好。

首先,任何選擇都有利弊得失,選擇為課文加上注釋,本身就是一種犧牲打。

我就著剛畫的車輪圖,告訴學生。當我選擇了其中一個點,那麼,我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

顯然,我得到了一個具體明確的解釋,幫助我快速理解文意,但我卻同時失去了其他沒被連接到的點所包含的可能性。

我舉曹丕的《典論論文》中「和而不壯」的例子給學生看。「和」的解釋,一般都解作「和緩」、「溫和」,這大致上也沒有太大的問題。然而,「和」只能作「和緩」、「溫和」解嗎?

當我們選擇了用「緩」「溫」來輔助解釋「和」,同時也就犧牲了其他的可能性,這就是我說的犧牲打。

我也告訴學生,這沒什麼不好,在初讀文章時,這些犧牲打是很重要的基本功。我不希望他們跨過這層,開始虛無縹緲的談問題。

不過,既然明白這點,那如果要深入談,就勢必不能只在課本給定的注釋上打轉。

Photo Credit:RT/ 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RT/ 達志影像

語言作為一種工具固然方便,但本就有其極限,這一點我常告訴學生。很多時候,道理很簡單,卻會因為「解說」而變得過於複雜。

語言能力訓練到最後,如果不能妥善使用語言這項工具,反而被這些語言給綁住了,反而失去了貼近真實的可能。

孔子講「予欲無言」,莊子說「得魚忘筌」,陶淵明說自己「不求甚解」、「欲辯已忘言」,都是不希望語言作為一種工具,反而去限制了其他的可能性。

道理說到這,最後附帶談個教育問題。

這個問題確實不易,回家後一直念著,老實說挺困擾的。

要學生「背」注釋這件事,確實很難單就某些價值的成立與否來談。我一直覺得現在的教育者,普遍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

能夠思考到注釋的不足,或者是經過我說明後去理解到這個層次的學生,大部分都是比較用功的,或者語文程度較好的。但有些孩子連書也沒讀好,原因又各自不同,要談這些,實在還太早了。

我也擔心一些反應快的學生,抓住一點皮毛就大作文章,說既然注釋有其極限,那大可不理睬,這樣就麻煩了。

要如何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能理解這些,都能有所收穫,確實是個很費心神的教育問題。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原文在此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