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的鳥籠民主:翁山蘇姬的風光勝選,其實是軍政府早已擬好的劇本?

緬甸的鳥籠民主:翁山蘇姬的風光勝選,其實是軍政府早已擬好的劇本?
Photo Credit: Corbi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年來,緬甸軍方讓國家的政治走上了緬族化和佛教化的道路,翁山蘇姬和她的盟友往後為了鞏固票倉,未必有意願扭轉這個趨勢。他們雖然贏得了國會絕大多數的議席,但還只是個起步;今後如何與軍方斡旋交涉,才是關鍵。

文:唐南發(聯合國獨立顧問,自由撰稿人。研究興趣範圍包括難民與移工,性別少數群體,族群政治與民族主義,閒來無事喜歡研究世界各國茶文化。)

舉凡經歷過殖民統治和解放鬥爭的國家,即便獨立,依然具有強烈的軍事色彩。東南亞當中就有緬甸、印尼、越南、柬埔寨和菲律賓。泰國雖然名義上未曾被殖民,二戰期間卻是日本的傀儡國,並和王室關係密切,軍方素來在政治領域扮演關鍵角色。

這些國家的軍隊往往以贏得解放/革命戰爭之名,直接或間接干政。泰國的軍方則為了「維護王室尊嚴和民族統一」,從來未曾全面退出政治舞台。尤其當國土完整面對威脅之時,軍方的角色更是至關重要。

緬甸民主派領袖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所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全民聯),在11月8日的國會選舉中,以壓倒性姿態贏得超過80%的議席,而軍方背景的鞏固發展黨(鞏發黨)也在投票隔日承認敗選,並表示將尊重選舉結果。

民主進程仍未平坦

一個經歷了大半世紀軍事獨裁的國家能出現民主轉型契機,翁山蘇姬和全民聯將近三十年的努力確實值得肯定,卻不意味著緬甸的民主進程將因此步上坦途。

緬甸境內少數族群為主的七個邦都有武裝鬥爭,而且邦中有邦,例如雲南漢族主導的果敢(Kokang)地區在撣邦(Shan)境內,至今仍然持續與緬甸軍隊處於交戰狀態。關於緬甸內部的武裝衝突,馬丁史密斯(Martin Smith)的《緬甸:叛變與族群衝突政治》(Burma: Insurgency and the Politics of Ethnic Conflict)有詳盡分析。

獨立之初的緬甸曾經是亞洲最蓬勃的民主國家之一,但軍方一直試圖全面控制天然資源豐富或具有戰略價值的邦屬;加上政治精英之間的利益衝突,始終未曾擺脫軍事影響。例如在1962年發動政變、結束民主體制的奈溫(Ne Win)將軍,就曾在政治精英無法協調時出任總理兼國防部長。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開進果敢地區的緬軍。2015年2月,果敢游擊隊和政府軍爆發激烈衝突,造成超過130人喪生。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軍方掌控少數民族區

奈溫雖然在1988年的民間起義中下台,他留下的軍事架構持續至今。丹瑞(Than Shwe)將軍於1992年接管軍隊之後,全面滲透緬甸的經濟層面,嚴控國家企業。為了取得以緬族為主的民眾支持,他改弦易轍,摒棄奈溫時代的「緬甸式社會主義道路」(Burmese Way to Socialism),將國家緬族化(Burmanization),在少數族群地區強制推行緬語和佛教至上的教育。

國家軍隊則以維護領土完整為名,深入少數民族地區,徹底掌握所有的當地資源。這些政策搞得民不聊生,衝突加劇。所以從1990年代開始,大量緬甸各族年輕人湧入泰國和馬來西亞,既為了逃難,也為了求生。泰緬邊境的難民營總人數達十萬以上,許多已經是「土生土長」的第三代。

11月8日的民主選舉,其實是丹瑞領導的軍政府長達20年精心策劃與部署的結果。1990年,軍方尚未做好全面準備,因此全民聯當年的大勝出乎意料,乃不予承認。從2003年開始,緬甸就提出了《民主路線圖》(The Roadmap to Democracy),按步就班地落實選舉。

新憲法將死全民聯

丹瑞意志力強大,為了確保軍隊能在憲法的框架內繼續干政,即使下緬甸在2008年5月發生了慘絕人寰的納吉斯(Nargis)颶風襲擊,死亡人數達15萬,受災人數150萬,也絲毫不受動搖,冷待歐美各國的呼籲,於災難一週後按原訂計劃舉行新憲法公投,並如期通過。

新憲法最令人矚目的內容包括:不允許任何與外國人通婚的緬甸公民出任國家元首(第59(f)條文),直接排除了已故丈夫是英國公民的翁山蘇姬出任總統的可能;把國會參眾議院25%的議席保留給軍方代表,以防民選政府輕易修改憲法。所以這次選舉,全民聯競選的是440個眾議院(Pyithu Hluttaw)中的330個議席,和224個參議院(Amyotha Hluttaw) 中的168個議席(第109和141條文),其餘議員全數由軍方委任。

至於內閣成員,總統無權委任國防、內政和邊境事務三個職位,需由軍方提名的人選中磋商委任(232(b)條文)。而在國會之上,尚有一個軍人佔多數的國安委員會,一旦發生「威脅國安」的事件,即可接管政府。這個委員會類似泰國以軍人為主的樞密院,根本就是策動政變的小集團。

2008年之後,奈比多(Naypyidaw,緬甸行政首都)和各族叛軍逐步達成協議,釋出政經利益,逐個收編;談判破裂則製造對方的內部分裂,挫其銳氣,確保將來選舉之後,緬軍依然能夠在各邦垂簾聽政。

直到2013年,聯合國或歐盟委派的官員就算取得奈比多外交部和總統登盛的信函,去到少數民族地區時,往往仍然無法順利視察當地的局勢,必須等到地方上軍方點頭方能行事。軍方的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丹瑞將軍(右)。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民主鬥士變政治人物

翁山蘇姬本人也理解,自己能於2010年10月從軟禁中獲釋,是軍方的重要戲碼。其中不無向歐洲、美國和印度示好,及準備與中國和俄羅斯等距交往的訊息。因此,她從那一刻起,已經由民主鬥士轉化為政治人物,為全民聯進入國會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