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氣候大會成敗關鍵》印度:絕不被西方霸凌,為全世界數億貧窮人口爭取「氣候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印度目前在全球的每年排碳量只佔約5%,中國則佔了25~28%,複製貼上中國的承諾在印度身上,完全不符合公平原則。
巴黎氣候變化大會(COP21),也就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第二十一次締約方會議,11月30號起在法國巴黎舉行,一百多位全球領導人齊聚一堂,就是為了達成一致的排碳共識與目標,並希望能夠以最新的巴黎協議來取代先前的《京都議定書》。
就在大會開始前,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先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及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會面。「印度在氣候變化談判裡面,也是非常重要的角色嗎?」我先前在製作關於印度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中的立場的新聞時,一位朋友這樣問我。
「印度不只重要,還會是這次巴黎氣候大會是否能達成共識的關鍵角色。」
法國外交部長法比尤斯(Laurent Fabius)為了達成巴黎氣候大會的共識,先與重要的關鍵國家協商,11月20號他的第一站就來到了新德里,也足以看出印度的重要性。法比尤斯強調,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如果沒有印度的支持,是無法達成共識的,他也讚賞印度所提出的減排計畫,說印度的計畫非常具有企圖心。
法國特別支持印度所發起的「國際太陽能聯盟(International Solar Alliance)」計畫,法國總統歐蘭德(Francois Hollande)和印度總理莫迪也將在大會的第一天,一起為這項計畫揭幕。
接著因為美國國務卿凱瑞(John Kerry)點名印度是巴黎氣候大會中,各國達成共識的「挑戰(Challenge)」,引發印度環境部部長賈瓦德卡爾(Prakash Javadekar)的強硬反擊,說這樣子的說法是非常不公平而且沒有根據的。印度已經準備好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中面對一場硬戰,要為全世界數億的貧窮人口爭取「氣候正義」,印度不會被霸王硬上弓,「被霸凌(Bullied)」的接受西方立場。
從賈瓦德卡爾的回應,足以看出印度的立場之強硬,而歐美各國的對話、放話、訪問以及施壓等各種軟硬兼施,會議前就已砲火隆隆,在巴黎的大會上避免不了和印度有一場摩擦。
先說說印度在10月2號所公布的最新減排方案,大致朝向三個方向努力:第一是在2030年前,每單位的國內生產毛額的碳排放量強度,將比2005年的水準減少33~35%。第二則是在2030年前,印度國內將有40%的電力,來自風力、水力、太陽能與核能等非化石燃料,第三則是再以植林來吸收二氧化碳,在2030年增至相當於25~30億噸的二氧化碳吸收量。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印度經常被拿來與中國相比,特別是中國承諾2030年將會是中國排碳的高峰年,接下來則會每年慢慢的下降,印度卻不願意做出相同的承諾。這在歐巴馬今年初訪問印度的記者會現場,美國記者就提出了這個問題,但莫迪的回應則是,中國的承諾不會給印度造成壓力,印度有自己的能源方案與氣候變化應對措施。而且莫迪後續在各種場合只要提到氣候變化問題,都不斷地強調,現在的危機是已發展國家造成的。
以美國為例,美國約佔全球累積總碳排放量的20%,印度只佔2~3%,像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雖然願意一起承擔責任,可是比例上應該要公平,已發展國家也應該要提供資金以及技術的支持,這樣的立場一直到現在正在召開的巴黎氣候變化大會都沒有改變。
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Center for policy Research)的氣候變化研究員迪巴什(Navroz K Dubash)在接受我的採訪時就說,拿中國和印度相比是非常是不公平的,雖然中印都是發展中國家,但整體的經濟發展程度有很大的不同。中國的經濟成長已經碰觸頂峰且逐漸的在趨緩,因此預測碳排放的高峰是比較容易的,但印度現在才剛要起步,碳排放的高峰年根本無從預估起。
目前印度有報告指出,印度在2030年會應該要有的建築,仍有70%尚未興建,而印度每年有一千萬到一千兩百萬的新勞動力投入市場,印度需要大量的就業機會。服務業是不可能吸納這麼多的勞動人口,所以莫迪不斷的在推動印度的製造業、智慧城市興建還有各項基礎建設發展,這全部都需要高耗能產業以及能源支持,也是印度不能輕率的做出排碳承諾的主因。
迪巴什也提到,中國每年人均碳排放量超過7噸,幾乎擁有相同人口的印度,每年人均排放量則在1.6噸到2頓之間,至於美國則是17噸,如果要每個國家以相同的承諾來減碳,是非常不公平的。更何況印度目前在全球的每年排碳量只佔約5%,中國則佔了25~28%,複製貼上中國的承諾在印度身上,完全不符合公平原則。
2009年世界各國也在哥本哈根召開氣候變化大會,但當年的協商卻失敗了。迪巴什說,在哥本哈根所遭遇到的協商困難,一直延續到現在的巴黎氣候變化大會,如果已發展國家不考慮發展中國家的個別情況,而要像印度環境部長賈瓦德卡爾說的一樣「霸王硬上弓」,那麼巴黎氣候變化大會恐怕也會面臨2009年一樣的困境。但全球氣候變化所造成的問題,已經無法再等了。
莫迪在巴黎氣變化大會的開幕致詞就說,先進國家應該要為發展中國家留下空間,這樣的表態也已經非常清楚的闡述了印度的立場。11月30日只是開場,或許美國國務卿凱瑞說的也沒錯,挑戰會在印度,而且顯然的印度為了發展以及公平,很難做出大幅讓步。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一直到12月11號結束前,肯定會像賈瓦德卡爾說的,「是一場硬戰」。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羊正鈺
Tags: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居家照顧服務,幫助年長者走出老老照顧困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老老照顧」家庭似乎隨著高齡化越來越多,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
近十年來,隨著高齡化、少子化和各種社會發展趨勢的疊加,年長者的照顧問題浮上檯面,「老老照顧」的狀態,也逐漸進入公共話語中。所謂的「老老照顧」,是指65歲以上年長者,不僅要應對自己隨著年齡增長而來的健康問題,還要承擔24小時照顧另一位長者/失能長者的重負。
身體上的高負荷和精神層面的緊繃狀態,常使得這些年長的照顧者,處於身心失衡的邊緣。他們可能更容易罹患憂鬱、焦慮和失眠等心理健康問題。除此之外,照顧者可能因為照顧工作而無法安排個人時間,無暇參加社交和娛樂活動,導致感到孤獨和無助,與社會疏離。對於年長者而言,他們的社交資源和互動網絡本來就相對缺乏,這些內在的壓力就更容易被忽視,使得老老照顧的挑戰,在社會上長期處於被低估的狀態。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
77歲的洪爺爺和72歲的洪奶奶,住在一個安安靜靜的小社區裡。他們夫妻倆有三個孩子,長女和次子都已經組成了自己的家庭,只有曾經小中風的長子與他們同住,一家三口靠著洪爺爺的豬血糕攤子,勉強的維持著生活。

大約在五、六年前,洪爺爺就發現自己身體不太舒服,下腹部常常疼痛。或許是不願意面對自己生病的事實,因此只讓醫生開止痛消炎藥應付病狀,拒絕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但今年初,他突然四肢無力,倒了下去。這次,醫生檢查出了洪爺爺的疝氣問題,緊急動了手術。但手術之後,身體的復原狀況並不理想,脊椎也發現了退化和磨損等問題,再加上原本就有高血壓和青光眼,洪爺爺不僅無法做生意,連生活起居都得依賴洪奶奶的照顧。從起床到進食、洗漱、上下床,生活的每一步都需要依靠妻子攙扶協助。但是,洪奶奶自己也是一個70多歲的長者了,骨質疏鬆症和膝關節病痛已糾纏她多年,加上獨自照顧著失能丈夫的壓力,不管是在體力或心理上,對奶奶來說都是非常大的負荷。「我照顧他(洪爺爺),要背、要推、要抱⋯⋯照顧得我自己都生病了,全身都在痛。我們住四樓,沒有電梯,帶他去看醫生,要找爬梯機的人來幫忙,上、下樓一趟都各要花費900元,真的太貴了,負擔不起。」洪奶奶說。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看到洪家爺爺奶奶處在這樣的困境中,建議奶奶尋求外部援助,她才終於在今年八月,撥打了1966申請長期照護服務。

老老照顧的窘迫,有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
「『老老照顧』的狀況,在已經是高齡社會、即將邁向超高齡社會的台灣,的確有越來越多趨勢。」伊甸基金會的居服員督導陳紹慈解釋道,在傳統的台灣家庭中,照顧長者通常會被視為是家庭成員的責任,然而,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勞動力市場的變化、現代家庭組成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無法提供日常的家庭照顧。這使得許多中老年人,在自己可能也需要被照顧的情況下,仍得承擔起照顧更年長或健康狀況較差的老年人的責任。「許多家庭會陷入『老老照顧』的狀況,有幾個主要原因,一是資訊的缺乏,比方偏鄉、經濟條件較差、資訊取得不易等等,讓這些家庭可能不知道,其實有其他的管道可以提供協助;另一是傳統觀念的束縛,很多人會認為把父母親送到老人院,就是代表不孝。」

一直以來,伊甸基金會嘗試用許多不同的方式,提升一般民眾對於長照議題的認識和敏感度。因此,從都市到偏鄉,伊甸基金會在全台各地設立長照服務站、關懷據點、長照機構、日照中心、社區輔具站等實體單位,定期安排社區服務,包括訪視、弱勢長者餐飲服務等等。也透過社群媒體,例如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和Podcast等平台,向不一樣的族群和年齡層傳播關於長照的觀念。「我們會這麼做,是因為我們知道,傳播新的觀念不容易,改變舊的觀念更是困難。就像獨自照顧洪爺爺的洪奶奶,如果不是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建議,她可能要更久,甚至永遠也不知道自己是可以獲得幫助的。」陳紹慈說道。

除了讓大家認識被照顧者的需求之外,近年來,伊甸基金會努力將照顧的範圍,拓展到照顧者身上。「因為照顧者所承受的身心壓力是驚人的。比方他必須承受情感上的壓力,尤其是照顧親密的家庭成員時,可能會特別悲傷、無助或焦慮,在所照顧對象的健康狀況惡化時更是嚴重。」另外還有與社會隔絕、經濟壓力等等,陳紹慈也提醒道,照顧者還有很大的一個壓力來源,是自己的身體負擔:「照顧工作往往涉及體力勞動,而且是很大量的勞動,比方協助病患移動、翻身等等,在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情況下,照顧者自己可能也很快就會受傷。」像洪奶奶的情況就是如此——她自己的膝蓋和骨質疏鬆的問題,就在照顧洪爺爺之後變得更加嚴重,因此,提供適當的支持和關懷給照顧者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支持包括提供實際的照顧服務和經濟援助,包括心理和社會支持,包括讓照顧者擁有喘息的時間。因為,只有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更好的照顧別人,所以伊甸基金會的努力,不僅提升了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同時也加強整個長照體系的效能和持續性。
安享晚年,應該是我們共同期待的未來
在居服員開始協助洪家之後,洪奶奶終於感到身上的重擔減輕了一些。「他(洪爺爺)是很固執的人,又餓不得。以前我得幫他洗好澡之後再去弄飯,他會因為餓了而生氣。現在有一哥(居服員)來幫忙,我可以趁這個時候趕快去處理午餐,他一洗好就可以吃,真的覺得輕鬆很多。」不只如此,洪爺爺也非常喜歡一哥的協助。只要是一哥要來服務的日子,洪爺爺總是早早就期盼著他,不斷詢問他人什麼時候會到。另外,洪奶奶也在個管員的評估和協助下,申請了居家用的輔具,這樣即使居服員不在,她獨自照顧洪爺爺也會輕鬆一點。

「我們在評估每個家庭的狀況的時候,都是先看他們當下最緊急的需要是什麼,就從這邊開始安排。這也是我們和每一個家庭認識彼此、磨合的開始。因為我們往往在評估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家庭中還有更多需要協助的地方。我們必須慢慢地、一步步地協助家庭接納更多的服務項目,或者嘗試其他的服務方式。」伊甸基金會居服員督導說到,協助個案家庭,必須設立短、中、長程目標。以洪爺爺為例,現在他接受了沐浴、肢體關節活動這些服務,然後也申請了輔具,這屬於短程的目標,拉到中、長程來看,居服員督導更希望可以鼓勵洪爺爺出門、願意去看醫生,讓他的脊椎得到真正妥善的治療和照顧。「因為洪爺爺還蠻喜歡和居服員相處,所以未來我們也期待可以透過居服員的引導,讓他能夠走出家門,接受治療,甚至體力可以好到能夠進入我們的日照機構或社區據點,參加活動。」伊甸基金會期待著,在大家的協助下,洪爺爺和洪奶奶能夠生活得更舒適,好好享受老年生活的每一個美好時刻。

「老老照顧」家庭越來越多,老夫妻互相陪伴很美好,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多年來,伊甸基金會投注心力,希望能夠成為年長者晚年的依靠。但我們更希望的是,有一天社會可以建立一個更友善、全面的支援系統,確保長者都能擁有一定的生活水準。這樣的系統應該涵蓋足夠的醫療照護、經濟援助、居住安排以及社交活動,減輕個人和家庭的負擔,並提升整個社會對於年長者的關懷與尊重,更進一步的,讓長者們享受他們應得的尊嚴和幸福。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公托中心、關懷據點、居家服務、長者送餐服務、照顧者團體支持、照顧者資源連結等,讓長輩在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及照顧者一起安心、快樂地好好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