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颱、暴雨、暖冬,極端氣候早在台灣危害人權,為何「氣候變遷」仍在社會運動中缺席?

強颱、暴雨、暖冬,極端氣候早在台灣危害人權,為何「氣候變遷」仍在社會運動中缺席?
Photo Credit: Wenbin Qian @ Flickr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極端氣候不但衝擊農業與農民生計,也使得住在海岸邊、山坡上的民眾生命財產受到威脅。在台灣氣候變遷不但是人權議題,而且是現在已經發生的人權危機。

是什麼歷史脈絡、社會背景,讓台灣社會一直自外於「全球化」,只聽見大家擔心「鎖國」、急於「與世界接軌」的心聲?甚至在反對兩岸服務貿易協定的期間,群眾還必須聲聲口口的強調,「我們不是反對自由貿易,是反對黑箱貿易」?

是不是由於台灣的國際地位,我們對於很多國際議題常常是後知後覺?有一回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的夥伴在宣講聯合國氣候會議,台下聽眾問到︰「我們不是聯合國會員國,知道這些事情有什麼用?」,這種眼光的侷限,可能是由於國際地位再加上媒體風氣而成。

而如果再進一步回顧台灣近幾次大型的社會運動,對全球化的麻木無感,是不是也來自於群眾設定「敵人」的慣性思維?或許我們都該思考,怎麼退一步,讓整個世界進入自己的視野,所謂的敵人,不是「國民黨/民進黨」或「中國共產黨」幾個名詞而已。

現存社會結構中,必定會有既得利益者,也必定會有人的權益受到損害,我們永遠都應該去檢視與反思,誰受益了,而誰受害了,這個答案絕對不是「國民黨/民進黨」、「中國共產黨」、「頂新」這麼直觀。

找戰犯永遠是最簡單的,但是「改變」不是抓到戰犯之後鞭數十,趨之別院這麼簡單,在壓迫與被壓迫中,沒有所謂的主要敵人與次要敵人,只有既得利益者與受壓迫的人。就像自由貿易對台灣在地產業的併吞不是只存在於ECFA與兩岸服貿協議,也存在於TPP與WTO。

Photo Credit: Eddy Huang @ Flickr CC BY SA 2.0

Photo Credit: Eddy Huang @ Flickr CC BY SA 2.0

加拿大記者娜歐米·克萊因在2014年出版的書《這改變了一切》(This Changes Everything)中,討論到氣候變遷與跨國資本主義的緊密連結,談及跨國集團的共犯結構對實質氣候行動的阻止,不但如此,他們反而提出許多高風險、高技術性、高成本的選項,例如地球工程、碳捕捉等等,表面上看似有誠意處理氣候問題,事實上是希望透過這種協商結果,將商業利益讓少數具有跨國資本的大型企業獨吞。

跨國資本公司為了持續賺取營利,藉由「公平貿易」的保護罩,禁止國家法律對在地產業的保護措施,不但藉此將產品低價傾銷至各國,使在地產業式微,更因此阻絕透過購買在地產品減少碳排放量的行動。

在跨國自由貿易之下,既得利益者是跨國公司,受壓迫者是跨國公司的基層員工與在貨品傾銷的競爭之下漸漸弱勢、消失的在地產業;在氣候變遷之下,既得利益者是化石燃料產業的經營者,而我們這些享有便利用電的人也是既得利益者,而受壓迫的人是被強烈颶風奪走性命與家園的人、是被迫要舉家遷移的小島國人民、是那些被迫要把土地與環境委託給我們管理的未來世代。

在有些時候,甚至有可能既得利益者是現在的我,而受害的人則是未來的我。

結語

我希望台灣能嘗試從不同的角度討論氣候變遷,它就跟我們在台灣關注的許多議題一樣重要。是的,我們的論述也許還不夠完備,100%能源也還需要更多討論,更多配套,但我們沒有權利因為「100%再生能源現在還做不到」這種藉口,逃避談論有人正在受害的事實,逃避探討改變的可能性。

能源轉型的過程也可能會有人受傷害,這些也同樣不應被忽略,因此我們應該以人權為基底檢視整個問題,而這也才是民主社會意義的真正實踐。我想我還沒有能力處理這麼龐大的問題︰從氣候變遷與人權在台灣社會討論中無法匯流的現象,到反全球化在台灣的運動力度。但希望從這些粗淺的想法開始,讓更多人反思、討論,然後我們一起行動。改變永遠不是簡單的事,我們都知道,那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你。

[1] 氣候變遷與原住民居住權、婦女權益的關係可參考這篇:【COP20 TWYCC Delegation Day 3 of Week 2 小記】People’s ClimateMarch in Lima & Human Rights Day 
[2] 【COP21×女性】氣候變遷跟性別平等有什麼關係?

責任編輯:孫珞軒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