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的抗議:不合時宜的「黨國校歌」,難道只政大有而已嗎?

無聲的抗議:不合時宜的「黨國校歌」,難道只政大有而已嗎?
政大學生在合唱比賽舉起標語,作為抗議校方的行動。Photo Credit: 政大學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校園作為學習和思考的重要場域,捍衛學生權利絕對不只是單一組織的責任,更有賴所有學生對於學生自治的關心,以及更主動的積極參與創造改變。

座落在政治大學的四維堂,一如往常的在12月迴盪莘莘學子悠揚的合唱歌聲,歷史將近50年的「文化盃」卻在今年有所不同,無聲的沉默時刻取代了澎湃的齊唱合聲。到底是什麼樣的契機,讓學生選擇這樣的場合作為意見表達的舞台,而不合時宜的校歌,真的只存在政治大學嗎?

黨國思想的舊校歌 點燃無聲的抗議

從政治大學的舊校歌歌詞看來,「革命建設為民生」、「實行三民主義為吾黨的使命」等,如今顯然都已不合時宜,但舉辦49年的「文化盃」卻仍然強迫各系學生必須合唱「指定曲:政大校歌」。山不轉路轉,政大學生會權益部在今年5月想出了解套方案,辦理校歌創作比賽,由全校投票選了出一首新校歌:《領航》,希望能在文化盃將「領航」與舊校歌兩曲並列,由各系選擇。

然而,校方依然不承認新校歌的誕生,堅持文化盃必須演唱舊校歌的傳統。事件演變至此,政大學生在5日的第49屆文化盃,由各系以禁聲罷唱,加上高舉標語的行動,表達心中的抗議和不滿。除此之外,由政大野火陣線發起的「廢除舊校歌」連署,日前已經正式成案送入校務會議審議當中。

不合時宜的歌詞 並不只存在政大

回顧求學生涯,其實非常容易發現,存在黨國思想,已經不合時宜的校歌從來就不只存在政治大學而已。在每個人的求學階段,幾乎至少會有一首校歌,會以黨國一體的角度出發,加上不斷強調復興祖國的精神,作為歌詞組成的絕大部份。

令人感到失望的是,在多數的校園內,校歌仍然是校方在重大場合要求學生齊唱的歌曲,同時在權力關係的運作下,也鮮少見到學生由下而上的提出改變或刪修的可能。

另一個層面而言,雖然許多人認為校歌已經不再像過去具有強制的影響力和洗腦的企圖,但對於年紀較輕尚無判斷能力的學子而言,一句又一句黨國思想的歌詞,鼓吹反攻大陸成為中國人的語句,仍然有可能對其烙下此生難以忘記的印痕,影響其後續價值觀的判斷和想法。

臺灣距離解嚴已屆三十年之久,經歷兩次政黨輪替,在實踐民主的路途上,卻仍存在許多有違轉型正義的現象,而不願意面對黨國一體的不正義,以保留歷史、改變困難成為不作為的藉口,毋庸置疑只會阻礙轉型正義的落實。

面對歷史 共同尋找轉型出路

校歌這件事情可小可大,如何轉型求新會是學校主事者必須深刻思考的事情。從政治大學校方處理此次文化盃事件的一意孤行,引發學生後續更大動作的抗議和不滿,我們明白要實踐轉型,必須讓校方必須正視過去的歷史,督促其思考落實改變的可能性。

除了在合唱比賽強加不合時宜的校歌之外,學生權利遭受侵犯時有所聞。校園作為學習和思考的重要場域,捍衛學生權利絕對不只是單一組織的責任,更有賴所有學生對於學生自治的關心,以及更主動的積極參與創造改變。

責任編輯:孫珞軒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