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與中國的農產品貿易真有「兩岸紅利」? 其實紅利早就進入私人口袋,剩下的只有統戰

台灣與中國的農產品貿易真有「兩岸紅利」? 其實紅利早就進入私人口袋,剩下的只有統戰
Photo Credit: See-ming Lee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若台灣的農產品只能靠低關稅或是補助的手段來進入中國市場,而非透過政府協助培養出更具競爭力的農產品,台灣的技術只會不斷地流失,中國又能因此趕上台灣技術,並用更競爭的價格主導市場。

《水果政治學》一書甫出版,跨兩岸的買辦又備受矚目。過去不管是大規模的農產品採購或是針對特定作物的契作,都是馬政府口中與中國擴大交流產生的兩岸紅利,也是國民黨朗朗上口的政績之一。但是,這些所謂的「兩岸紅利」,其實也就是「統戰紅利」,看不到農民真正受益,多數進入兩岸新權貴的口袋。

農產品貿易是用來達成「政治目的」的「經濟手段」

在國際層次上一國對另一國行使權力的手段,共包括透過軍事力量、經濟力量以及柔性國力(或稱軟實力)三種。中共於兩岸逐漸「經濟整合、政治疏離」的情況下,欲透過經濟手段來達成其政治目的,一般稱為「經濟治略」(economic statecraft)。若再細分,經濟治略又能被分成「負面施懲」與「正面酬賞」,而這兩種手段中共目前為止都用上了。

中共在扁政府上台以前,嘗試用恫嚇的方式,防止在中國投資的台商表態支持民進黨,試圖阻擋象徵台獨立場的陳水扁成為中華民國的新任總統。就後來的結果顯示,中國這樣的手段反而增加陳水扁的支持者。當時一心一意想著經濟成長的中國禁不起外資出走的風險,急忙安撫這些台商,再三確保他們的投資不會有任何閃失,中共在經濟尚未成長的時候只能是政治上的一隻紙老虎。

威脅不成,那用「讓利」總有效果了吧

中共深思對台政策的失誤,逐步調整手段,從連戰2005年第一次破冰之旅開始,兩岸的買辦就農產品的貿易私底下頻繁奔走,開始以俗稱「讓利」的貿易模式來拉攏人心。

2011年,中國國台辦副主任,當時也是海協會副會長的鄭立中來台穿針引線,將台南學甲的虱目魚一隻隻賣到上海等地,鄭立中成為當地契作戶心目中的最親民的中共官員,協助契作事宜的無黨籍謝財旺與國民黨籍的李全教也在當地深綠的板塊中得到極高的支持。

表面上,中共用經濟讓利來換取政治支持,或至少降低對中共的敵意,一來一往,中共看似贏了面子,輸了裡子。過去用負面施懲未能達到效果,之後以正面酬賞的手段似有成果。現在,中共連裡子都想拿回來。

透過「養、套、殺」,蠶食台灣的農漁業

就學甲的虱目魚來講,因為不符中國當地的口味,其消費者也不諳多刺的虱目魚的烹煮方式。虱目魚在當地滯銷後只能透過加工成魚丸來銷售,但不只是虱目魚,許多台灣的農產品面臨相同的景況。

中共能夠透過民間的合作來拉起讓利這條線,部分由於政府部門的失職,讓兩岸買辦有機可趁。隨著對農產品對中國市場的依賴,許多養殖技術的輸入,中國當地得以回頭競爭台灣的農產品,苦的還是農民的生活。

政府的失職,讓統戰手段有機可趁

若台灣的農產品只能靠低關稅或是補助的手段來進入中國市場,而非透過政府協助培養出更具競爭力的農產品,台灣的技術只會不斷地流失,中國又能因此趕上台灣技術,並用更競爭的價格主導市場。短時間內,新興買辦得以拿回更多紅利進自己口袋,長期來說,葬送的可是攸關台灣命脈的產業,以及弱勢族群的生計。

責任編輯:孫珞軒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