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別再稱他們「泰勞、印傭、越配、賓妹」,他們是「移工」和「新移民」

別再稱他們「泰勞、印傭、越配、賓妹」,他們是「移工」和「新移民」
Photo Credit:One Forty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移民的社會,獨特的歷史背景醞釀出多元豐富的文化,但民眾對於逐年增加的外籍移工和新移民卻不甚瞭解

新聞整理:王珮倫Nico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移民的社會,獨特的歷史背景醞釀出多元豐富的文化,但民眾對於逐年增加的外籍移工和新移民卻不甚瞭解,不時聽到充滿歧視意味的「外勞」稱呼,台北巿長柯文哲先前的「進口外籍新娘」一說,不正是透露了台灣人普遍對東南亞的想像。

本文統整關鍵評論和系列報導,除了讓讀者關注平常被主流媒體忽視的東南亞移工和新移民之外,也介紹相關團體和活動,讓願意關注東南亞議題的民眾能支持參與。

 金髮碧眼的「老外」和皮膚黑黑的「外勞」:台灣人看「外國人」的雙重標準

過去每年的開齋日,台北車站都會湧入大量的外籍勞工,三五成群席地而坐,帶著家鄉菜餚與親友分享。台鐵從一開始以紅龍驅散外勞,到現在願意以尊重和包容的立場為出發點,邀請通曉印尼文的志工在場協助翻譯,維持車站秩序,讓開齋節成為台北車站的另類的重頭戲。

然而這個一年一度的開齋節卻引來台灣民眾批評表示「佔據地板給人家的感覺,就是亂七八糟,有礙觀瞻」,甚至出現「台北車站已被外勞攻陷」的反對聲浪。

值得思考的是如果角色換成一群金髮碧眼的老外,台灣人是否會有如此大的反彈?或許我們該問的問題不是「外勞可不可以坐車站地板」,而是要問「他們為何僅剩地板可坐」。

歧視無所不在:從「外籍幫傭餐」到教育部的「微調課綱」

今年3月,台北市東區一間貴婦親子餐廳,因考量用餐家庭多帶著外傭,設計出199元的「外籍幫傭餐」,遭網友反應不妥後已道歉並取消餐點。雖然餐廳表示並沒有歧視的意思,但沒有歧視的意圖,不代表沒有歧視,況且是「自以為合理的差別待遇」。

教育部在「微調」後的課綱中因使用「外籍新娘」、「菲傭」、「印傭」等詞彙,讓民間團體抗議表示,這些詞彙顯示,教育部缺乏對性別平等與促進多元族群相互理解的基礎認識。這些稱呼對教育部來說可能是小事,但對新移民家庭卻是嚴重的大事,移工團體呼籲,別再用「外勞」、「外傭」等污名化的歧視用語,應使用「新移民」、「婚姻移民」、「新住民」、「移工」等中性用語。

警察:抓外勞好像對社會治安沒什麼重大貢獻,反而是這些外勞對社會比較有貢獻

移民署專員陳允萍表示,他第一天當警察就負責抓外勞,而且績效很好,但抓久了開始思考,為什麼要抓他們?他們犯了什麼罪?為什麼逃跑?原來的雇主不好嗎?後來進一步追問才發現,原雇主虐待他、或苛扣工資、或毆打他、甚至性騷擾,或者被仲介剝削。陳允萍表示,「每個逃逸外勞背後都有一段故事,但到底誰比較可惡?」

於是他開始替外勞申冤,如果雇主欠工資,他就傳雇主來討工資;雇主毆打、或性騷擾,他就調查。被他查獲的非法移工,看他非常積極幫他們討公道,大家口耳相傳知道要來台東找他「自首」。陳允萍查緝績效因此登上全台東第一名,也被冠上「外勞教父」的稱號。

 新移民不是文盲,盲的是臺灣對多元文化的尊重

對於逐年增加的新移民和下一代的小孩,主流論述總喜歡聲稱這群東南亞的外籍配偶是文盲,正因為她們素質低落沒有能力教育下一代,因此造成子女發展遲緩無法跟上學校進度的問題。

事實上,新移民女性並非文盲,而是台灣的制度面不夠健全,導致她們原有的語言無用武之地;加上台灣缺乏對多元文化尊重,造成她們原有文化的教育方式不被接受,甚至遭否定,使得她們不敢或不願以母語與孩子互動。惡性循環下造成新移民女性的子女多有語言發展遲緩的問題。

台灣心態調整好了嗎?政治人物如何看待這些新移民?

關於在台新移民,也成為明年大選總統候選人的政策之一。蔡英文於12月初的「東南亞新女英雄誓師大會」上表示,未來若能順利執政,將用實際的政策讓新移民與台灣的社會融合,除了保障新移民得到更平等的社會福利待遇,也將放寬新移民的學歷認可,鼓勵新臺灣之子學習母親的語言。

而朱立倫則表示,有很多外籍勞工來自大陸與東南亞有很多新移民,但台灣沒認真把他們當家人來對待,這是未來要努力的目標。國民黨將組成新住民委員會,支持與照顧新移民與外籍移工的權益,完善語言與文化的傳承。

自主發起的民間力量:東南亞書店、One-Forty、和小五學生的努力

目前台灣約有80萬名東南亞移工與外配,然而你可曾想過,對於喜愛閱讀的新移民們,要如何獲得家鄉的讀物呢?

創辦了東南亞書店、長期關心新移民的前四方報總編輯張正,發起了「帶一本看不懂的書回台灣」,希望募集更多東南亞語言的書籍,讓離鄉背井的東南亞朋友們可以享受閱讀的樂趣,希望讓「臺灣每個想看書的人,都有書能讀」,表示只有要1%的人愛看書,就能滿足8千名移民移工閱讀的渴望,也傳達台灣人的善意。

但張正卻說自己不是在為東南亞移工、移民發聲:「根本上,我是為了臺灣。臺灣不應該自卑,更不應該自大。」臺灣外籍移工、移民被歧視現象依然普遍,但傷害移工、移民,同時也是傷害臺灣的價值。他傳神地形容:「你口袋有錢,你好想掏出一疊鈔票打人。壓抑這種『老大心態』,難道不是臺灣人該有的修養嗎?」

台灣還有有一群年輕人,組成了「One-Forty」團隊,設計一系列免費創業育成課,安排八個周日上基礎財務、營運、行銷、文化體驗等課程,協助移工降低創業失敗風險,回國後可以順利創業。發起人陳凱翔表示,東南亞移工占台灣1/40的人口,看似很小,卻支撐台灣社會很大的責任,希望透過「One-Forty」的課程訓練,讓台灣不再只是辛苦打工的血汗之島,而是成為這些東南亞移工實踐夢想的重要中繼站。

而在今年9月,一位五年級小學生因發現移工不熟悉台鐵站內的售票機,因此想在售票機上增加東南亞文字的操作步驟。最後協同燦爛時光的幫忙,在臉書粉絲頁上集眾合之力,完成越南語、印尼語、泰語和菲律賓語版的「售票機步驟」。

 其實他們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故事,這次換我們聽聽他們怎麼說?

*更多報導請見關鍵評論網東南亞粉絲專頁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