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小至郭襄、老至黃藥師,都對狂放不羈的楊過傾心不已?

為什麼小至郭襄、老至黃藥師,都對狂放不羈的楊過傾心不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難得的是,他讓楊過有著各種奇遇,從各方高人處學得許多蓋世神功,其鋒芒在年輕一輩中出類拔萃,卻又不讓他一夕之間成為頂尖高手。

今天說書人系列要來談談楊過跟他的玄鐵劍。

玄鐵劍是一把充滿魅力的兵器,這一點應該很多人同意。

金庸賦予玄鐵劍的「重劍無鋒,大巧不工。」這八個字,與楊過的故事放在一起看特別有意思。

論起金庸小說中的主角,楊過的人氣應該是數一數二高的。個性狂放不羈,卻又重情重義。

雖也迷惘不安,但大是大非處又往往看得比人清楚。或許正如黃蓉所見的,老至老東邪,小至小郭襄,都對楊過傾心不已。

許多人特別喜愛楊過還有一個原因。很多時候,我們總希望這些武功高強的主角,身上具有一些過人的特質。

當一個主角資質平庸,所有高強的武功都來自於特殊遭遇,對於觀眾來說,多少都會有些不滿足。

金庸在描寫楊過的成長過程時特別用心,對於一些心路歷程的轉變,都有清楚的交代。這些都讓我們能感受到楊過是個難以取代的角色,很多事情,應該都是「非楊過不可」。

在金庸的筆下,楊過是個自小就聰穎過人的角色。他的際遇雖奇,但各個境界上的突破,都能讓讀者確信楊過是靠自己的力量突破的。

就算有神鵰、蛇膽之助,但我們似乎更願意將注意力放在楊過的聰穎與頑強之上。

事實上,在眾多主角之中,楊過的武學之路,是金庸著墨極多的一個。

難得的是,他讓楊過有著各種奇遇,從各方高人處學得許多蓋世神功,其鋒芒在年輕一輩中出類拔萃,卻又不讓他一夕之間成為頂尖高手。

黃藥師看著少年楊過,曾感嘆自己三十歲之前在武學上並沒有這樣的造詣,這一點看似強調楊過的強,實際上卻讓楊過的成長更加真實、踏實。(想想乾坤大挪移初成,年紀輕輕就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張無忌,楊過的成長與我們似乎更為貼近)

關於楊過的練武過程,有兩段特別有意思。

其中一段是楊過困於各家武學,莫衷一是時。諸如古墓派玉女心經、全真武學、九陰真經、黃藥師的彈指神通及玉簫劍法、洪七公的打狗棒法、歐陽鋒的蛤蟆功及逆轉經脈等等。

這些武功都是一時之選,任一家學成都足以威震天下,割捨誰都捨不得,楊過正為此深感困擾。

後來,金庸神來一筆,讓故事中的大反派金輪法王提點楊過,使其經過苦苦思索,終於若有所悟,也為日後武學大成打下重要基礎。

第二段是楊過浪跡天涯時,在海濤之中練劍。起初擊刺浪濤呼呼有聲,而後漸漸趨於無聲,又慢慢變為有聲。如此有聲無聲,反覆七次,終於隨心所欲,要有聲就有聲,要無聲就無聲。

在武學上的成長,有如此細膩的心境描述的並不多見,金庸在楊過身上花了這麼多筆墨,這一點也著實耐人尋味。

回頭看看玄鐵劍。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這樣的概念,放在少年楊過帶點狡獪、帶點叛逆的個性上,無異是一個巨大的衝突。

在這之前,楊過父母雙亡,流落街頭,加上乃父楊康帶給他的原罪,幼時的種種不幸,江湖上的風波險惡等等,讓他學會種種機心巧詐,也懂得偽裝。

當極盡「機巧」之能事的楊過,遇上了「大巧不工」的玄鐵重劍,故事也將變得非常有趣。

這樣的衝突,似乎反映著楊過從跳脫到洗鍊的轉折過程。「大巧不工」的境界並非每個人都能立刻領悟,金庸要談的,似乎也不只是一種他想像出來的武學境界。

從極盡變化到大巧若拙,這中間的過程並不單純只是境界上的直線提升,還涉及整個價值體系的重新架構。

由巧到拙的過程,也並不只是一種姿態上的轉變。有意思的是,「巧」和「拙」在多數時候似乎距離很遠,有時卻又往往只有一線之隔。

將海濱練劍一段納進來談,又可以看到另一個層次的問題。

從無聲到有聲,再從有聲到無聲,當我們在兩個點之間擺盪,無法取捨時,似乎總會希望能折衷,或找到一個平衡點。

很多時候,一個境界上的突破,並不來自於對從前選擇的姿態全面的否定。

Photo Credit:wikipedia

Photo Credit:wikipedia

「巧」與「拙」,「有聲」與「無聲」,任何價值若化成一種固定標準,那可能性也就消失了,就不美了。

我們追求的,應是如楊過最後在海濱練成的,優游於無聲與有聲之間,隨心所欲的從容境界。隨著生命起伏,各種姿態應機而作,莊子所謂「材與不材之間」,正是這個意思。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原文在此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