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的電商集客秘訣再進化:數據愈大,愈要簡單,流量導流不精準才是大問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阿里巴巴的數據,與電商店鋪數據建立互補關係,前者提供整體市場樣貌,後者精準掌握個別商家潛在顧客輪廓,讓我們告別「猜」的不確定性,而名單精準收斂,更使投入的廣告成本大幅降低,投資報酬率自然攀升。
實際使用精準標籤(標籤智庫)以投放廣告的淘寶商家,平均ROI比對原本用經驗挑選的標籤成效提升三至五倍,這就是精準數據行銷的強大力量,用自己的數據,算自己的生意。
消費者動態標籤:顧客變我們就變
一共兩億人次的淘寶會員天天在變,只靠一兩個行銷人員,絕對趕不上市場變化的速度,因此我們創造了「活的」標籤,快速反應顧客需求。
什麼是活的標籤呢?
第一,所產出的種子名單,設定投放廣告期間,將不斷自動更新。昨天A會員還是潛在顧客,會收到吸引新客上門的廣告,今天他上門購物,消費者動態標籤就直接將他排除在「吸引新客」的廣告名單之外,並轉到「吸引二次購」的廣告名單內,這樣一來,不但廣告費用能免於浪費,會員收到的廣告也是相對有用的資訊。
第二,一旦A會員購買了B商家產品後,他的消費數據DNA也同步開始被自動分析,B商家的顧客輪廓將多一個樣本值。可以想見,當愈多人購買你的商品,你將愈來愈了解什麼樣的人容易成為你的顧客,而且這次是扎扎實實地用數據計算出來的活標籤,不只是經驗談。
最後,依據這些「活」的動態數據,就可以計算出7天後最有機會購買B商家產品的名單並投放廣告,為行銷人找到最可能花錢購買的顧客。

DNA演算法精準接觸高貢獻潛在顧客:動態「標籤智庫」以店鋪觀點出發,透過消費者DNA演算法,算出各店鋪的消費者圖像,並可依等比例放大範圍。比如現有5000名曾經購買某產品的種子顧客,以他們為基準演算出DNA標籤,根據DNA標籤放大倍率5倍,這2萬5000名就是極有可能購買該產品的潛在顧客。店鋪可依廣告投放預算決定倍數,但準確率與放大倍數成反比。
數據愈大,愈要簡單:上千標籤簡化成19個
阿里巴巴每天產生的龐大數據量,一方面是龐大的數據金庫,產出許多有價值的資料,但高達1000組的人群標籤,也同時讓行銷人看花了眼,與其花費大把時間一一選擇標籤,行銷結果還不一定準確,不如把時間還給策略思考和創意發想,所以數據愈大,行銷人更需要用統計和科技簡化決策流程。
多達1000個的人口特徵標籤,透過3個演算模型NES、LRFM (Length,顧客開始購買你家產品至今的時間長度。Recency,顧客最近一次來購物的時間。Frequency,顧客購物頻繁程度,Monetary,顧客平均購物金額)及顧客下一次交易時間(Next Purchasing Time, NPT)。
將上千個標籤改為簡單清楚的6組動態及19種標籤,6組動態包括「顧客動態」、「入店資歷」、「購物情境」、「購物頻率」、「購物金額」、「購物機率預測」。
運用這19個動態標籤,就能做到精準廣告投放應用,標籤名單每24小時自動學習優化,讓廣告投放自己找到最適合的人。這19個標籤並非是窮盡的概念,而是透過數據分析,讓高達千組的人口標籤簡化至19個,降維到行銷人可以有效處理的範疇,具體成效在於足以提升廣告精準度,商家還可以搭配原本的一般標籤做靈活變化。
行銷操作變得簡單上手,因為複雜的數據,已經透過背後統計,幫行銷人運算完畢。未來電商店鋪的無人化經營不再是理想,而是一定會發生的事。

找到顧客的19個動態標籤:改變以人口統計行銷(Profile Marketing)為分析的數百種標籤,聚焦在LRFM顧客區隔+NES顧客狀態+NPT下次購買時間等三大顧客分類法,共得出19個消費者動態標籤,精準掌握你的顧客。
書籍介紹
《大數據玩行銷:改變世界的18個大數據新思維,第1本把大數據變營業額的行銷聖經》,30雜誌
作者:陳傑豪,TonyMIGO 執行長,22歲開始美國創業的冒險,成功地創辦了3間公司,2010年回台灣投入CRM品牌MIGO的經營與轉型,2014年更帶領MIGO與阿里巴巴集團簽署台灣第一紙「大數據應用合作夥伴」合約。
6個Before&After思考、6個國際品牌案例、18個大數據行銷新觀點,一次看懂大數據怎麼用。

大數據玩行銷
責任編輯:鄒琪
核稿編輯:楊之瑜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