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朋友的公共圖書館半日遊:藏書偏重生活主題,是否代表對外籍人士的片面想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文:阿官
第一廣場小書攤成形後,偶爾有外籍朋友過來捧場,尤其是印尼朋友,但隨著書一本本被借出,我們也擔心如果沒有新進書源的話,難免會讓借閱者感到乏味,因此除了持續宣傳「帶書運動」,我們也開始思考:行動圖書館是否能與真正的公共圖書館合作呢?
隨著這一年在臺中接觸移民工議題,1095團隊其實也走訪了不少臺中的圖書館,例如在北屯的新移民多元圖書室中,就能看到許多新住民媽媽用很生動地肢體語言,透過朗讀故事、文化節慶體驗的方式,帶領孩子們認識東南亞母國文化,但對於另一群在的外籍朋友,「移工族群」,這些圖書資源卻不易使用。
以北屯新移民多元圖書室為例,申請借閱證需要「國民身分證」,如此一來無歸化國籍的朋友們便無法申請了,因此我們轉念,企圖將這些長期束之高閣的東南亞語圖書,用自己的借書證借出來,提供給在地的外籍朋友更多圖書選擇!
我們以台中市的「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作為示範點,當我們爬上五樓的外文專區,映入眼簾的是一整大排越南、印尼、泰國、緬甸、菲律賓、馬來西亞圖書,書冊數量約8千冊,面對這為數不小的數目,選書是一大考驗,畢竟初次選書的都是我們「形同文盲」的臺灣人。
但由於這些書只能在小書攤現場翻閱,因此我們首次的選書方向以輕薄短小、圖多字量少的漫畫、圖鑑、流行生活、短篇小說等為主,我們一邊開心地選書,也懷著困惑,擔心這些書種能否合外籍朋友口味呢?想親自帶他們來選書的想法便油然而生。

印尼大學生來第一廣場小書攤看起報紙來了
成立第一廣場小書攤的願望,就是希望友善的書不停流動,也希望能為外籍朋友提供臺中各式各樣生活資源的連結,而「圖書館」就是一項生活資源。當我向印尼朋友們Dodo等人提出「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半日遊」的提議時,他們都很感興趣,同時我們也能藉機一窺圖書館的外語服務。
12月的第一個周末,我首先帶領印尼朋友Dodo、Arief試水溫踏進國資圖的廣場,「臺灣閱讀節」活動正如火如荼地展開,許多親子家庭在舞台下參與閱讀活動,連續兩天的閱讀節,台上團體用講座、朗誦、歌詠、戲劇的方式推廣閱讀。
1095團隊的新住民朋友陳妍蓁也是講師之一,陳老師用生動活潑的肢體語言表演印尼民間故事「Timun Mas」,這是一個勇敢女孩抵抗綠色大巨人的故事,聽著聽著,我也彷如回到孩童時期,那個曾經用純真的心靈認識世界的女孩。
在臺灣閱讀節活動能聽到爪哇民間故事,我們都覺得非常有趣!書的力量很神奇,不管是民間故事、小說還是傳記,總能串起不同國家的人,共同討論與交流。

台灣閱讀節陳妍蓁老師在臺上載歌載舞
在館外遊蕩一陣子後,我們進館辦理借閱證,館員向我解說規則,然後我再一邊翻譯給朋友聽。原來在臺的外籍人士使用居留證即可辦理,而且還可以與悠遊卡結合,一卡兩用,挺方便的,最後館員開心地從口中蹦出:Jakarta(印尼首都雅加達)!
這次帶著外籍朋友來選書,其實我分外緊張,彷如國民外交般,倘若對方在這留下不好印象,難免自己會失望。Dodo和Arief翻著一些宗教性質的書、和一些幽默短篇小說,彼此小聲交談和微笑,就像一般人,想利用工作之餘,去嘗試公共的休閒資源。
這樣的資源對於許多臺灣人而言,已經過於方便與習慣,但對於外籍朋友而言,卻連資訊的管道都不易取得,因此我們便容易忽略他們也有使用這類資源的權益,然後片面地定義他們的行為。
最後我請Dodo為小書攤選出一些書,提供給第一廣場的移工朋友看。他一邊慎重地選了一些短篇文集、電影原著小說,一邊希望我們也來看看印尼怎麼透過電影處理多元文化議題,這次圖書館一遊實在有好多收穫!
我事後詢問他們喜歡這裡嗎?他們覺得這兒是個對外國人滿友善的地方,但書種偏重生活面,這樣的圖書採購方向,是不是也代表一種臺灣人對於外籍朋友的片面想像呢?
當我們要搭乘公車離開之時,我瞥見他在手機打下公車站牌名:National Library of Public Information。我希望這一趟圖書館之遊對雙方和緊張的圖書館館員都有留下深刻的體驗,這樣的體驗就是社會慢慢變友善的原動力。

DoDo推薦的暢銷小說,還有改編成電影呢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之瑜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