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英國2015國防報告看世界局勢:布局2025三軍武力與文化巧實力,為提前的動盪作準備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甫公佈的SDSR 2015比起過去,更加強調聯合部隊司令部(Joint Forces Command)的三軍聯合作戰能力,另外也再度提及與盟邦之共同布署。
國防報告,是多數國家定期提出之國家最高防衛指針,英國的《國家安全策略暨戰略防衛與安全報告》(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and Strategic Defence and Security Review 2015,SDSR 2015),在國防領域上略等同我國的《四年期國防總檢討》,但其中包含的議題面向更為廣泛,足以被稱為一份全面性之國家安全報告。2015年國會選舉後由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於11月23日發表最新內容。
背景
2007年美國爆發由次級房貸所衍生的金融海嘯,並迅速影響全世界,這波衝擊對英國經濟傷害巨大,甚至在2009年出現經濟成長負5.9%之衰退。緊接金融海嘯後的歐債危機,仍然衝擊並非歐元會員國的英國,倫敦為此經濟復甦腳步疲軟。光是2010年,英國國防財政黑洞就高於年度國防預算總額。也因此,同年的SDSR呈現大幅度裁軍,但該年報告提出後招致國內外諸多重大批評。礙於篇幅本文不贅述細節。
好消息是,這兩年來倫敦似乎走出了經濟困境,相關數據表現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皆名列前茅,甚至排名第一。為此,2015年SDSR同時思考世界局勢的脈動,大致呈現穩定擴張之勢。政府宣示國防預算比例持續維持2%的北約標準,金額方面更逐年擴增,國防預算在北約僅次於美國;預計未來十年將投入1780億英鎊之裝備採購,三軍部隊規模也不再刪減。
軍隊規劃
甫公佈的SDSR 2015比起過去,更加強調聯合部隊司令部(Joint Forces Command)的三軍聯合作戰能力,另外也再度提及與盟邦之共同布署。為因應此目標,2025年英國預計編組一支高達五萬人之遠征軍,其中包含一艘伊利莎白女王級(Queen Elizabeth Class)航空母艦的海軍艦隊、一支由各式軍機組成的航空聯隊與一支陸軍師與特種部隊。
除此之外,SDSR 2015還勾勒出2025年的英國軍隊的樣貌,以下節錄其重點:
- 皇家海軍(Royal Navy)
- 新增兩艘最新型的伊莉莎白女王級航空母艦自2018年起服役,其中一艘將在平時扮演兩棲突擊(直升機航母)角色。
- 四艘建造中的油彈補給艦將在2016年起陸續服役,另外訂購三艘後勤支援艦。
- 26型巡防艦全球作戰艦(Global Combat Ship),其採購數量確認為八艘,均為反潛構型。
- 另外研發一款噸位較小之通用巡防艦,以補充23型巡防艦除役後的艦隊數量,並運用於國際出口市場。
- 2020年代皇家海軍將維持十九艘驅逐艦與巡防艦規模,2030年代增加之。
- 訂購兩艘近海巡邏艦,艦隊總數由四艘擴增至六艘。
- 皇家陸戰隊旅接受兩棲特種作戰訓練北極訓練。
- 皇家空軍(Royal Air Force)
- 延役Typhoon戰機壽命至少到2040年,並開發包含對地攻擊與電子掃描陣列(AESA)雷達等能力,拜延壽工程所賜,使得2025年RAF可新增兩支颱風戰機中隊。
- 確認F-35購買數量為一百三十八架,在2023年時服役二十四架供海軍航空兵(Fleet Air Arm)使用,此決定也讓英國擁有除美軍以外最大的F-35機隊。
- 訂購九架P-8海上巡邏機。
- 訂購至少二十架Protector無人攻擊機。
- 一改先前退役的想法,轉而延役十四架C-130J到2030年。
- 英國陸軍(British Army)
- 整併兩支機械化步兵旅和兩支新成立的攻擊旅(Strike Brigade),以成立一支因應高強度任務、隨時待命的陸軍師。
- 延役Challenger II主力戰車,升級Apache攻擊直升機。
- 幾支提供海外反恐與安全的步兵營,也可提供盟邦訓練、支援、顧問等等任務。
- 兩支包含現役與後備役的混合旅,作為戰場支援部隊。
- 核武威懾(Nuclear Deterrence)
英國目前唯一的核武威懾平台為四艘Vanguard級核子動力彈道飛彈潛艦,為了因應該級艦在2030年代開始除役,新艦研發計畫業已展開(暫時代號Successor)。目前確認下一代核子動力彈道飛彈潛艦仍會維持四艘的規模,以確保隨時有一艘正在全球海域戒備當中。
這是一項二十年期之武器籌獲計畫,估計需要310億英鎊預算,可能會是英國國防史上最昂貴的單一項目投資。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巧實力的展現
上開軍事議題是每屆報告公開的重點,因為當中提到了許多具體安排。除此之外,SDSR 2015另以專章分析現時國際局勢,並提出因應規劃。在第五章「捍衛我方全球影響力」(Project Our Global Influence)中,則是綜合了硬實力與軟實力,一一探討英國和全世界各國的關係。
維持與盟邦的關係,乃是現代國家戰略一大顯學,這也是美英等國與中國差異最大所在。對倫敦而言,與北約(NATO)成員國之關係,在總論上被放在第一優先(報告第5.19章節),另外也將澳洲、紐西蘭與日本等三國置於同等重要性。而接續的5.20章節則是論及與大英國協(Commonwealth)之關係。
在討論個別區域的各論上,美國仍然是英國最強調的盟友,歐盟(主要重點國家為法國與德國)則置於第二。報告5.32節與5.33節指出英國應持續加強和美國的軍事協同能力,包含平時固定的想定推演與訓練,並且會在全球穩定議題上和美國繼續合作,合作範圍也將更加拓展。SDSR 2015針對俄羅斯的用詞就較為強硬,維持制裁強度,將是未來可預見的作為。
亞太區域上,報告率先提到日本,東京被稱為是倫敦在亞洲安全上最密切的夥伴,並支持日本在聯合國安理會擴編後成為常任理事國之一,與在聯合國維和行動上扮演更重要之角色。
5.74節提到中國,雖然文中表示要建立更深化的夥伴關係、在許多目前面臨的挑戰上更緊密合作,不過章節一開始仍不忘說明:我們不認為在所有議題上的立場會與中國政府完全一致(We do not expect to agree with the Chinese Government on everything),這樣的論調或許說明一切——在外交排場與經濟利益上可以互惠,但面對重大議題,雙方仍然有根本性之成見。
除了上述全球關係外,英國深厚的軟實力也不可忽視。報告中包含遍布全世界一百多國的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以及BBC等,都將是英國持續影響全世界的方法;而民主、法治、開放、責任政治、人權、言論自由、自由、平等、尊重所有權(Democracy, the rule of law, open, accountable governments and institutions, human rights, freedom of speech, property rights, equality of opportunity)等等普世價值,被認為是一個成功社會之基石,也是未來會持續推行努力的目標。
更加不確定的未來
Tags: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城市,總是無怨無悔,接納來自四方的人,概括承受各種夢想。人與城,由無數自我構成;人與城,心跳同步,緊緊連動。」
吳念真在展覽預告片中,以溫暖樸實的配音,邀請大眾走進齊柏林空間特展《覓城》(The City, The Flâneur ),透過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以「候鳥視角」飛越山巒,探索一座座城市的肌理,亦從嶄新的俯瞰視野,發現家鄉城鎮潛藏的心跳脈動。
城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形形色色的日常風貌。在本次齊柏林空間《覓城》特展中,觀者不僅能欣賞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的作品,更可看見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協同創作者,透過自身的觀察與詮釋,與齊導的攝影作品展開對話,並再次交織出不同風貌的故事。




在齊柏林空間展場中,閱讀齊導與協同創作者拍攝的一幀幀影像、深深刻下的一字一句,拼湊美麗島嶼的城市輪廓,一種美的感受在這個空間升起,讓觀者不禁感嘆與敬佩。當人們習於低頭、幾乎時時刻刻浸淫於數位虛擬世界,卻仍有一群人願意撐起一座齊柏林空間,以實體展覽的渲染力帶給觀者感動,背負重現齊導的攝影之夢、訴說山河海城市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等使命⋯⋯究竟是什麼帶給他們動力,讓這群人願意在淡水老街的古蹟洋房中亮起齊柏林空間的燈,持續為世人帶來感動的光火?
「當人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透過空間策展,將意念傳達給觀者
「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
故事始於 2017 年,一場空難讓齊柏林導演離開了我們。當時齊導的親朋好友決定舉辦攝影特展,讓感念齊導的民眾能前往追思,短短三週便累積了將近十萬人參觀。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萬冠麗回憶道,在齊柏林追思特展上,許多來觀展的民眾都會在影像作品前駐足許久,「觀眾看著齊柏林作品的眼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人們在齊柏林的每一幅作品中看見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台灣,以及尋找自己的家。」
萬冠麗接著說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開端。「許多觀眾以為齊柏林就是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事實上齊柏林在空中拍攝25年,他是一個堅定且堅持的空拍攝影師,累積了大量尚未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以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深深覺得應該要讓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齊柏林鮮為人知的那面——他的努力、他的熱情、他對工作的執著。」
齊柏林「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遺志,以及25年對空拍堅持不輟的熱情,促成後人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更感動了8,052位共建人慷慨支持,遂有了齊柏林空間作為基金會夥伴的基地。自2018年成立開始,基金會便持續整理齊柏林遺留的數十萬張空拍影像紀錄、進行數位典藏的任務;此外,也有系統地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體展覽,讓齊柏林的影像能量得以更深刻的傳達給世人。
「候鳥的人返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選址淡水
許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齊柏林空間選擇落腳淡水?萬冠麗表示,當時為尋找一處空間足夠、方便抵達、可承租的地點,一路找到了位於淡水老街的現址。巧合的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透露,淡水一帶的古色古香,正是齊柏林最喜歡的地方風光。
「齊柏林曾經和我說過,當他從海平面要飛回台北,映入眼簾的就是淡水小鎮。淡水,就是齊柏林每次返航進入台北市的轉折點。」
「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齊柏林要帶我們來的地方。」歐晉德曾如此對萬冠麗說。
齊柏林空間最終於淡水老街落地,行人散步至此,首先可見一道白色的「燈・山」牆。遠觀可見仿若雪山的層巒疊嶂,近看則可發現牆上鑄刻著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的8,052名贊助者姓名。這道共建牆的一磚一瓦,象徵民眾齊心守護環境的力量,亦是齊柏林空間要訴說的目標。
在齊柏林空間裡,還有一群深受齊導感動、願意付出行動的人,那就是展館服務志工。對他們而言,齊柏林空間是傳播環境教育意義的場域,也是讓志工能身體力行、貢獻影響力的所在。
例如導覽志工周明德、陳錦雪分享,儘管淡水對於台北市地區民眾或其他縣市遊客來說地處偏遠,但人們因為感念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又或是喜愛齊導的空拍作品,總是不辭辛勞,願意舟車勞頓來到淡水,在齊柏林空間慢慢地走、靜靜地看、細細地體會。而實體展場的魔幻能量,在細膩的攝影作品包圍、志工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下,於焉展開,觀者唯有親身走入才能明白。


「我們班叫做齊柏林」——讓環境教育的種子飛入心中吧
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四檔展覽,分別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策展脈絡依循齊柏林生前提過的「山-海-河-城市-人」的方向,將齊柏林留給世人的大量空拍影像,於不同主題的策展計畫中正式公開,讓民眾從多種視角再次看見美麗台灣。
為了好好運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齊柏林空間的每次策展,可不只是將影像陳列,事前必須有數位典藏的龐大工程支持,接著挑選作品,讓每一幀影像都能更有系統性、有故事性地被看見,向觀者傳達隱藏的意念。用心的策展民眾有目共睹,其中,2021年度特展《映河》更獲得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除了獲得獎項青睞,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永續精神,也吸引企業共同倡議。2020年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以公益零錢捐的方式,啟動「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計畫,預計五年內邀請一萬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讓環境教育往下扎根。
在眾多走進齊柏林空間的學校團體中,特別讓萬冠麗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新竹市的竹光國中。由於竹光國中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取一個名字,因此有某一班級的學生便決定取名為「齊柏林班」。那天,「齊柏林班」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導師對於學生們的專注不禁感到驚喜——
「外頭熙熙攘攘的淡水老街這麼的吸引人,我以為孩子們會坐不住。但是我看到他們專注於欣賞作品、享受影像美景的神情,以及不捨環境被破壞的感嘆⋯⋯那種質樸而真實的反應,令我驚訝而感動,也更加覺得環境教育是不能等的。我很慶幸自己帶他們進入齊柏林空間,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讓空間去感動你」——從看見到行動,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儘管齊柏林空間啟用不到一年,就遇上了2020年疫情大爆發,但疫情不只帶來危機,也帶來改變的可能性。萬冠麗分享,當時有YouTuber做了一集淡水旅遊節目,將齊柏林空間列入約會行程,沒想到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參觀,讓原先多以青壯年齡層民眾為主的齊柏林空間,擁有更多年輕族群的投入。而這也讓萬冠麗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數位傳播與實體空間的合作效應。只不過,數位傳播的力量雖然不容小覷,但實體展覽空間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走一趟展覽空間,是會對你有所影響的。實體展場的溫度、影像策展的震撼,它會影響你的視覺,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會放在心裡面,才能真的開始感同身受去做一件事情。」
萬冠麗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體驗,才能創造數位載體所沒有的感動,進而促成實踐的可能。「所以,其實齊柏林空間成立的最大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來這裡,能夠看見、認識、瞭解,最後才能夠有所行動。」

25年的空拍生涯,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了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及1,000小時影片等大量影像素材。而看見·齊柏林基金一方面進行工程浩大的「數位典藏」,一方面經營齊柏林空間做實體展覽、環境教育,為的就是延續齊導遺志,讓影像持續發揮力量,貫徹「永續、札根、傳承、志業」的使命。
萬冠麗形容,數位典藏就像是「下水道工程」,是人們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而齊柏林空間的存在,就是讓數位典藏的影像得以「被看見」,讓整理後的作品匯聚成河,讓感動流進人們心中,進而啟發人們為環境努力。
行過山、踏過海、飄過河,接著我們走進城市,走進《覓城》展覽中,跟隨齊柏林導演如候鳥一般的眼光,在原先所習慣的一切之上翱翔,發掘過去不曾見過的城市樣貌。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