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用這些聲音記住2015:回顧15張年度必聽的華語專輯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15年發行的大片不多,但仍舊有讓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以下是我嚴選2015年必聽15張唱片,讓我們用這些聲音記得這一年。
文:大叔 DJ Ken Lin
2015年即將走入尾聲,今年你對哪張華語專輯印象最深刻呢?
線上串流的崛起與茁壯,讓實體唱片銷量持續低迷,對於唱片公司來說,不再執著於發行完整10首歌曲的「專輯」,逐漸轉向只有線上販賣的「數位單曲」商業模式。換句話說,未來絕對是數位主導整個市場,實體唱片銷量會更加萎縮。
大叔訪問了身邊的朋友們,大家對今年發行的作品印象不深,頂多說出一兩張。確實,2015年發行的大片不多,但仍舊有讓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以下是我嚴選2015年必聽15張唱片,讓我們用這些聲音記得這一年。(發行時間為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底的作品,排名不分先後)
合輯《女也》(herstory)
五月天的經典作品,交由多位女歌手重新詮釋,堪稱2015年最強企劃。
這樣「致敬」的概念專輯,在日本行之有年,宇多田光、Spitz、彩虹樂團……等大牌都曾推出,在台灣倒是頭一遭。以男性為視角的歌曲交由女性重新詮釋,迸出截然不同的火花,創意十足的企劃獲得歌迷與樂評的一致讚賞。
參與計劃的女歌手橫跨老、中、青:爵士味十足的〈我心中尚未崩壞的地方〉(黃韻玲)、〈我不願讓你一個人〉(家家);黑暗詭譎實驗編曲的〈盛夏光年〉(林憶蓮)、〈愛情萬歲〉(魏如萱);轉換口氣,用女性的溫柔包裝的〈突然好想你〉(徐佳瑩)、〈溫柔〉(梁靜茹);青春活潑的電子舞曲〈離開地球表面〉(S.H.E);展現獨特聲線的〈生命有一種絕對〉(曲婉婷)、〈你不是真正的快樂〉(鄧紫棋)、〈如煙〉(艾怡良)。
十首歌、十種截然不同面貌,徹底活出新生命,成為今年一大亮點,期待未來華語音樂有更多致敬專輯!
蘇打綠《冬 未了》
跨越6個年頭的「四季專輯」,終於來到壓軸的《冬 未了》。
這次主題為「交響樂」,比起前三張明顯困難許多,為了原音重現而特地飛往德國柏林錄製。在如此不景氣的時代,願意砸大錢追求高品質,更是彌足珍貴。
70人交響樂團呈現出的細膩度,加上青峰的歌詞寫作方向更顯得批判尖銳,把華語音樂拉到另一高度。流行音樂外,還特地保留了鍵盤手阿龔創作的協奏曲,以及藍光畫質的現場畫面,三位一體,整體概念完整而雋永。
收入多首流行古典終極融合之作:〈對殺人狂的指控〉裡古典文學與音樂的狂想;〈他舉起右手點名〉中歇斯底里地唱出社會輿論對於藝術表演者的扼殺。當然也少不了細膩卻又澎湃的情歌〈牆外的風景〉、〈下雨的夜晚〉。12首質量兼具的作品,撐起一張無與倫比的佳作。
阿密特《AMIT2》
對已經出道將近20的歌壇天后來說,拋下既有印象做一張嚇壞人的專輯,是多麼困難的決定,更何況她是張惠妹。
2009年─阿密特元年,也是革命的開端。醞釀了6年,經歷了兩張阿妹為名的專輯,《AMIT2》看見阿妹充滿搖滾力道的黑暗面。不管是音樂或影像,超強烈的意識佔據大家的目光,是一張充滿野心突破之作。
而專輯大量啟用新人參與詞曲製作,也使作品風格有別以往。〈怪胎秀〉寫出演藝圈裡的光怪陸離,超長的手風琴與搖滾吉他合奏,碰撞出全新感官;〈不睡〉首次與陳珊妮合作,用英式搖滾曲風,聽得見更多可能性;〈放了那個作品〉獨特敘事風格,論述藝術品與評論家的關係。〈亞買加的檳榔〉結合雷鬼、電子與搖滾,呈現出國際視野。
阿妹雖然以「妹式情歌」立足歌壇,卻不斷精進。善用天后地位,帶領歌迷認識更多元、更豐富的音樂世界,叫人佩服她的精神與冒險的勇氣。
HUSH《機會與命運》
脫離樂團,以個人名義推出的首張專輯「機會與命運」,可說是打破獨立與主流藩籬的大作。
有別於樂團時期的簡約編制,專輯中的12首歌交由知名音樂人陳建騏統籌,四位獨立音樂人編曲製作,彷彿為HUSH的創作披上華麗外衣,可電子、可搖滾、可都會、可輕盈,展現截然不同的風貌。
黃少雍編的,〈機會與命運〉以溫柔明亮的電子環境音為畫布,中段的蘇格蘭風琴聲出奇制勝、畫龍點睛。HUSH的歌聲在裡面顯得和緩有力量,給予在資本遊戲中逐夢的人更多鼓舞。
另一主打〈我想知道你的一切〉,簡單的字句中帶出最強烈直接的情感,編曲明顯刻畫出層次,少見的實驗工業風更顯突出。〈同一個答案〉表現對於同志婚姻合法化的立場,後半段的合唱橋段無比動人,充滿正能量。
HUSH在處理「寂寞」為題的情歌特別獨到,總有能觸動人心的詮釋,〈都會感〉、〈島嶼城市〉、〈白露〉都有亮眼表現。
陳珊妮《如同悲傷被下載兩次》
個人特色強烈的陳珊妮,推出以「書本」為題的專輯,首度將作詞大任交由他人。
專輯邀請各界翹楚,包括作家、編劇、藝術家、部落客、導演與歌手參與,大膽嘗試的成果讓人驚艷。除了開發寫詞新手外,更豐富了內容多元性,值得玩味。
〈如同悲傷被下載兩次〉是獻給書本以及網路世代的哀傷情歌,表達出世代變遷與時不我與的感慨,也是唯一的珊妮詞作。林宥嘉除了作曲也參與合唱,兩人聲線意外和諧優美,MV概念一鏡到底的翻書畫面,徹底展現詞意。
〈滿天紛飛的銀杏森林〉作家駱以軍創作出一個絕美的畫面,搭配如夢似幻的編曲,讓人神往;導演蔡明亮作詞的〈那天下午〉,搭配陳珊妮父母的小故事,簡單卻動人。
這張專輯像本書,有深度的內涵等你挖掘。它不流行,卻值得再三品味。
蔡健雅《失語者》
Tags: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城市,總是無怨無悔,接納來自四方的人,概括承受各種夢想。人與城,由無數自我構成;人與城,心跳同步,緊緊連動。」
吳念真在展覽預告片中,以溫暖樸實的配音,邀請大眾走進齊柏林空間特展《覓城》(The City, The Flâneur ),透過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以「候鳥視角」飛越山巒,探索一座座城市的肌理,亦從嶄新的俯瞰視野,發現家鄉城鎮潛藏的心跳脈動。
城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形形色色的日常風貌。在本次齊柏林空間《覓城》特展中,觀者不僅能欣賞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的作品,更可看見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協同創作者,透過自身的觀察與詮釋,與齊導的攝影作品展開對話,並再次交織出不同風貌的故事。




在齊柏林空間展場中,閱讀齊導與協同創作者拍攝的一幀幀影像、深深刻下的一字一句,拼湊美麗島嶼的城市輪廓,一種美的感受在這個空間升起,讓觀者不禁感嘆與敬佩。當人們習於低頭、幾乎時時刻刻浸淫於數位虛擬世界,卻仍有一群人願意撐起一座齊柏林空間,以實體展覽的渲染力帶給觀者感動,背負重現齊導的攝影之夢、訴說山河海城市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等使命⋯⋯究竟是什麼帶給他們動力,讓這群人願意在淡水老街的古蹟洋房中亮起齊柏林空間的燈,持續為世人帶來感動的光火?
「當人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透過空間策展,將意念傳達給觀者
「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
故事始於 2017 年,一場空難讓齊柏林導演離開了我們。當時齊導的親朋好友決定舉辦攝影特展,讓感念齊導的民眾能前往追思,短短三週便累積了將近十萬人參觀。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萬冠麗回憶道,在齊柏林追思特展上,許多來觀展的民眾都會在影像作品前駐足許久,「觀眾看著齊柏林作品的眼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人們在齊柏林的每一幅作品中看見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台灣,以及尋找自己的家。」
萬冠麗接著說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開端。「許多觀眾以為齊柏林就是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事實上齊柏林在空中拍攝25年,他是一個堅定且堅持的空拍攝影師,累積了大量尚未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以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深深覺得應該要讓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齊柏林鮮為人知的那面——他的努力、他的熱情、他對工作的執著。」
齊柏林「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遺志,以及25年對空拍堅持不輟的熱情,促成後人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更感動了8,052位共建人慷慨支持,遂有了齊柏林空間作為基金會夥伴的基地。自2018年成立開始,基金會便持續整理齊柏林遺留的數十萬張空拍影像紀錄、進行數位典藏的任務;此外,也有系統地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體展覽,讓齊柏林的影像能量得以更深刻的傳達給世人。
「候鳥的人返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選址淡水
許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齊柏林空間選擇落腳淡水?萬冠麗表示,當時為尋找一處空間足夠、方便抵達、可承租的地點,一路找到了位於淡水老街的現址。巧合的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透露,淡水一帶的古色古香,正是齊柏林最喜歡的地方風光。
「齊柏林曾經和我說過,當他從海平面要飛回台北,映入眼簾的就是淡水小鎮。淡水,就是齊柏林每次返航進入台北市的轉折點。」
「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齊柏林要帶我們來的地方。」歐晉德曾如此對萬冠麗說。
齊柏林空間最終於淡水老街落地,行人散步至此,首先可見一道白色的「燈・山」牆。遠觀可見仿若雪山的層巒疊嶂,近看則可發現牆上鑄刻著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的8,052名贊助者姓名。這道共建牆的一磚一瓦,象徵民眾齊心守護環境的力量,亦是齊柏林空間要訴說的目標。
在齊柏林空間裡,還有一群深受齊導感動、願意付出行動的人,那就是展館服務志工。對他們而言,齊柏林空間是傳播環境教育意義的場域,也是讓志工能身體力行、貢獻影響力的所在。
例如導覽志工周明德、陳錦雪分享,儘管淡水對於台北市地區民眾或其他縣市遊客來說地處偏遠,但人們因為感念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又或是喜愛齊導的空拍作品,總是不辭辛勞,願意舟車勞頓來到淡水,在齊柏林空間慢慢地走、靜靜地看、細細地體會。而實體展場的魔幻能量,在細膩的攝影作品包圍、志工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下,於焉展開,觀者唯有親身走入才能明白。


「我們班叫做齊柏林」——讓環境教育的種子飛入心中吧
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四檔展覽,分別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策展脈絡依循齊柏林生前提過的「山-海-河-城市-人」的方向,將齊柏林留給世人的大量空拍影像,於不同主題的策展計畫中正式公開,讓民眾從多種視角再次看見美麗台灣。
為了好好運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齊柏林空間的每次策展,可不只是將影像陳列,事前必須有數位典藏的龐大工程支持,接著挑選作品,讓每一幀影像都能更有系統性、有故事性地被看見,向觀者傳達隱藏的意念。用心的策展民眾有目共睹,其中,2021年度特展《映河》更獲得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除了獲得獎項青睞,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永續精神,也吸引企業共同倡議。2020年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以公益零錢捐的方式,啟動「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計畫,預計五年內邀請一萬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讓環境教育往下扎根。
在眾多走進齊柏林空間的學校團體中,特別讓萬冠麗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新竹市的竹光國中。由於竹光國中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取一個名字,因此有某一班級的學生便決定取名為「齊柏林班」。那天,「齊柏林班」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導師對於學生們的專注不禁感到驚喜——
「外頭熙熙攘攘的淡水老街這麼的吸引人,我以為孩子們會坐不住。但是我看到他們專注於欣賞作品、享受影像美景的神情,以及不捨環境被破壞的感嘆⋯⋯那種質樸而真實的反應,令我驚訝而感動,也更加覺得環境教育是不能等的。我很慶幸自己帶他們進入齊柏林空間,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讓空間去感動你」——從看見到行動,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儘管齊柏林空間啟用不到一年,就遇上了2020年疫情大爆發,但疫情不只帶來危機,也帶來改變的可能性。萬冠麗分享,當時有YouTuber做了一集淡水旅遊節目,將齊柏林空間列入約會行程,沒想到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參觀,讓原先多以青壯年齡層民眾為主的齊柏林空間,擁有更多年輕族群的投入。而這也讓萬冠麗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數位傳播與實體空間的合作效應。只不過,數位傳播的力量雖然不容小覷,但實體展覽空間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走一趟展覽空間,是會對你有所影響的。實體展場的溫度、影像策展的震撼,它會影響你的視覺,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會放在心裡面,才能真的開始感同身受去做一件事情。」
萬冠麗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體驗,才能創造數位載體所沒有的感動,進而促成實踐的可能。「所以,其實齊柏林空間成立的最大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來這裡,能夠看見、認識、瞭解,最後才能夠有所行動。」

25年的空拍生涯,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了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及1,000小時影片等大量影像素材。而看見·齊柏林基金一方面進行工程浩大的「數位典藏」,一方面經營齊柏林空間做實體展覽、環境教育,為的就是延續齊導遺志,讓影像持續發揮力量,貫徹「永續、札根、傳承、志業」的使命。
萬冠麗形容,數位典藏就像是「下水道工程」,是人們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而齊柏林空間的存在,就是讓數位典藏的影像得以「被看見」,讓整理後的作品匯聚成河,讓感動流進人們心中,進而啟發人們為環境努力。
行過山、踏過海、飄過河,接著我們走進城市,走進《覓城》展覽中,跟隨齊柏林導演如候鳥一般的眼光,在原先所習慣的一切之上翱翔,發掘過去不曾見過的城市樣貌。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