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看印度人對宗教的虔誠—擺脫了風箏線的羈絆,我們就能飛得更高?

看印度人對宗教的虔誠—擺脫了風箏線的羈絆,我們就能飛得更高?
Photo Credit: Subharnab Majumdar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沒有宗教信仰,但總是很敬佩印度人對宗教的虔誠,不論遠離印度多遠也好。

我沒有宗教信仰,但總是很敬佩印度人對宗教的虔誠,不論遠離印度多遠也好。剛過去的感恩節,我們到移民美國超過30年的印度教授叔叔家慶祝,叔叔早上總會於家中的小神壇進行敬拜儀式;正在美國著名大學念博士課程的印度朋友曾說:「我會去機場附近的印度教廟宇拜拜。」這兩位接受高等教育的印度人並不迷信,而是有一顆虔敬的心。

香港印度廟不遺餘力的印度信徒

居住了4萬多名印度裔的香港也有印度廟,曾前往位於跑馬地、鄰近養和醫院的印度廟,便遇上了一家讓我印象深刻的印度人。

下雨天,廟內的寧靜突然被一個身穿運動衣的年輕印度男子劃破,他向我們微笑打招呼,並用英文禮貌地問:「請問可以幫我們翻譯嗎?」

原來雨水剝蝕牆上透明塑膠盒的玻璃膠使其脫落,內裡神像失去透明盒子的保護,正任由雨水沖刷。印度男子找來附近五金店的香港大叔替他重新將保護罩固定牆上,可是由於言語不通,大家都有話說不清。

幫忙翻譯的我可以看出,年輕的印度男人和他的家人非常著緊那個不夠一尺高的印度神像,生怕印度神缺少塑膠盒的保護會受傷。

衣著端莊、較年長的印度男人像逗小孩歡笑的玩偶般,頻頻用誇張的表情和動作比手畫腳,示意香港大叔用熱力膠將保謢罩裝上。但香港大叔表示:「潮濕天氣使用熱力膠也沒有用,晴天我再來幫你們修理吧!」年輕的印度男人把自己的電話號碼給了香港大叔,希望香港大叔於晴天能夠立刻裝上保謢罩。

這個印度家庭只是來參拜的善信,並不是廟宇的管理人,但他們不但大雨滂沱中跑過數個街角,找來言語不通的香港維修師傅,為了成功修理保護罩,還承諾改天再來廟宇,並會支付維修費用,很明顯這家印度人雖然遠離他們的家鄉,但是他們並沒有與神隔絕。

Photo Credit: Tksteven CC BY 3.0

Photo Credit: Tksteven CC BY 3.0

排燈節的馬拉松式祈活動

今年印度排燈節是11月11日,10月底我和先生參加了美國大學印度學生會籌辦的排燈節慶祝活動。當天晚上9時正傳來陣陣宗教色彩濃厚的印度音樂,在場的學生、家長、教職員等紛紛走到活動場地正中位置的小圓桌,金色桌布上放了4尊銅製神像,每個神像的頸項都懸掛鮮花串,桌中央則有一座小小的方形神壇,配搭滿桌的玫瑰花瓣,神聖又浪漫。

幾位印度學生會幹事端起盛載玫瑰花瓣和蠟燭的盤子,跟著正在播放的宗教音樂唸唸有詞,又以打圈方式向神像拜拜,一眾年青幹事拜祭完畢,便將盤子傳給旁邊的參加者,馬拉松式一個接著一個求福,仿佛將宗教傳統傳承下去,可見不論是在美國出生成長的第二代印度移民,還是從印度來美國唸書的印度人,皆保有他們對傳統宗教儀式的恭敬態度。

image

Photo Credit: 作者提供

風箏線的意義

前幾天婆婆於WhatsApp群組分享了一則挺有意義的小故事,我嘗試意譯如下。

在一個晴天的假日,父親帶兒子到郊外放風箏,兒子年紀還小,還不能掌握放風箏的技巧,一直專心地觀察父親放風箏。突然兒子說:「爸爸,因為風箏線的牽繫,所以風箏不能飛得更高呢!」慈祥的爸爸聽到兒子的話,便折斷風箏線,果然風箏飛高了很多,可是高飛不久的風箏很快便跌下來了。

兒子看見風箏落在地上,很沮喪失望,爸爸便徐徐說:「親愛的兒子,當我們長大,有了一定成就,我們很容易覺得家庭、文化、宗教是我們邁向更成功的羈絆,就像那條長長的風箏線。我們希望獲得更大的自由,擺脫我們認為是牽累的風箏線,但是兒子請永遠記著,家庭、文化、宗教是我們的根本,可以撫慰我們的心靈,是我們成功的助力。」

(英文原文是“Home, Family, Culture”,但我認為改用「家庭、文化、宗教」更切合故事主旨,故中文翻譯與原文有一點出入。)

離開成長國度、寄居異國的我讀到這個小故事,不禁鼻酸起來,我想這個故事在某程度上解釋了異鄉遊子總會努力維繫與家人朋友的感情、總會希望吃到家鄉味、如果有宗教信仰總會盡量抽時間進行宗教活動的原因。

責任編輯:歐嘉俊
核稿編輯:周雪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