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台灣比打台灣便宜:從紫光來襲看中國對台「經濟吸納統戰」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資對台投資,選在馬政府即將下台前湧入台灣,在大選前對台投資的消息不斷,這樣的時機選擇背後動機也值得國人注意。
文:張靜芸(新台灣國策智庫助理研究員)
中國紫光集團一日內連下兩城,豪擲688億台幣取得台灣矽品、南茂兩家封測大廠的股權,繼取得台灣第二大封測廠力成25%股權後,再度插旗台灣封測業,輿論一陣譁然。紫光入股台灣半導體產業,一口氣佔據17.4%的全球封測市佔率,不僅因具高度壟斷性引起爭議,更令人擔憂的是紫光集團本身屬性。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今年提出了《中國製造2025》擘畫未來十年中國從製造業大國邁向製造業強國的戰略計畫,更是中國第一次從國家戰略層面,描繪邁向製造強國的第一份十年行動綱領,其中半導體產業更是重中之重的關鍵項目。
由中國官方主導的戰略性主權基金-清華控股,在入主紫光集團取得51%的控股後,紫光集團遂成為半導體「國家隊」,成為中國戰略性收購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執行者,積極展現打造中國晶片產業鏈的野心。在中國產業戰略考量下,紫光併購案已非單純公司與公司間的競爭,更涉及台灣國家安全問題,面對中國勢在必得、來勢洶洶的大動作併購台灣封測大廠,台灣怎能不設防?
相較紫光集團對美國與南韓半導體大廠美光及SK海力士收購與入股計畫,均遭該國政府以國安因素與避免產業核心技術外流為由阻擋,反觀台灣政府的態度實在耐人尋味。首先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在北京的演講中建議,中國官方應該對台灣施壓開放產業,否則應禁止既有台灣品牌或台灣製造的晶片在中國銷售,並高調放話若法規鬆綁,有意投資甚至合併聯發科。
正當台灣各界憂慮中國挾帶大量資金衝台灣而來,紅色供應鏈將再度衝擊台灣產業之際,沒想到我們的經濟部長鄧振中接受英國《金融時報》訪問時表明:「台灣除了進一步開放別無他法」,更提及政府正考慮撤銷陸資投資台灣半導體設計產業的禁令,希望在任期結束前完成這項工作。
馬政府表明預設開放立場,後又祭出五大陽春配套措施,包含應提出產業合作策略並經專業審查通過、對投資企業不得具有控制能力、陸資投資人於專案審查時應承諾陸資股東不得擔任或指派其所投資事業經理人、擔任董事人數不得超過其他股東擔任的總人數、不得於股東大會前徵求委託書等。其中對於企業控制力的指標,將如何裁定,擁有25%的控股雖未過半,但對企業可以說不具控制能力嗎?
面對中國資金對台的強硬態度,配合鬆綁禁令,所端出的配套措施竟是如此的不嚴謹,形同虛設的法令,馬政府如何能善盡保護核心產業的職責並取信國人!
台灣半導體產業是國內少數的兆元產業,更是僅存的高毛利產業,台灣政府挹注了龐大的資源扶植培養,是台灣經濟奇蹟的核心與關鍵技術,中國與台灣關係極其敏感與特殊,引進中資將引發的效應非同小可。開放資金進駐,儘管有助於產業壯大,但需要擔心的是企業的核心技術是否會因此移出台灣轉移中國,台灣苦心經營的重要產業與經濟命脈恐受到中國箝制成為附庸,台灣供應鏈融入紅色體系,台灣產業的大片江山將直接被接收。
中資對台投資,選在馬政府即將下台前湧入台灣,在大選前對台投資的消息不斷,這樣的時機選擇背後動機也值得國人注意。中國長年對台採行「以商逼政、以經促統」的統戰策略,也一直將「經濟吸納統戰」作為對台工作的指導原則,常利用中國培植的經濟傀儡,收購台灣重要媒體或企業。
但近期在馬政府有意配合的情況下,中國一改過往檯面下私相授受的低調路徑,由暗轉明,不僅頻率劇增,規模也較以往來得大,顯然是理解到明年大選後可能的政黨輪替,以及在2月1日代表新民意的國會開始運作後變數大,於是搶在馬政府執政末期大舉登台。
中國資金在台灣的規模原本不大,尚不足以構成具影響力的「經濟槓桿」,但從近來種種跡象顯見,未來相較中國對可能上台的民進黨政府將採取強硬的威脅態度,可預見的是中國另一手,正透過「買台灣」的經濟吸納,企圖用利益改變台灣民意意向,蠶食削弱台灣經濟實力並獲取台灣經濟資源,靈巧的施展其慣用的「一手蘿蔔、一手棒子」的兩手策略。
台灣企業的價值在市場價格中遭受嚴重低估,中國趁勢挾持龐大國家資本與銀彈加速購併,在台攻城掠地戰無不克。馬政府刻意忽視危機之所在,復以高度迎合,正好落實中國買台灣比打台灣便宜的權謀說法,馬任期最後的數月,他的傾中列車與政策暴衝正在加速狂飆,面對這樣的現象,除嚴加把關朝野有責之外,國人更需嚴加監督,更重要的是產業與人民需有高度自覺,才能免除台灣科技產業被連根拔起,不可逆轉的浩劫。
【延伸閱讀】
・台灣到底在怕什麼?從產業角度看紫光入股矽品:不是二分法就能得到答案
・「勿葬送台灣競爭力!」逾246位產學人士連署 反對中資入股IC產業
・張忠謀:台灣沒有「不開放陸資」的理由
・紫光入主台廠…朱立倫反對,蔡英文:對台灣產業威脅非常大
・中國紫光逼我開放晶片業、盼與聯發科合併 台半導體產業面臨嚴峻挑戰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之瑜
Tags:
無法可管、無人監督,加熱菸載具恐成為個資安全破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國外市面上的加熱菸載具,開始像其它3C科技產品一樣擁有專屬的APP,在安裝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你知道你的資料正在被收集嗎?如果你從沒想過,或許更需要立刻提高警覺。
「購物APP暗藏詐騙軟體」、「智慧型手機APP遊戲,搭配境外網站詐騙」,這樣的新聞標題,大家應該不陌生。其實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家用電器、3C裝置,都會要求使用者在手機或平板上安裝APP,讓使用體驗更為完整便利。但問題就在於,當我們在享受現代科技所帶來的種種好處,其實也同時在面對釣魚廣告、木馬程式等無孔不入的資安威脅。
目前國內還在健康風險評估審查的加熱菸載具,在國外也像其他許多現代化的科技產品一樣,幾乎都有專屬的APP甚至被包裝成為戒菸工具,在安裝之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如果你在使用加熱菸,未來或許更需要提高警覺你的資料是否正在被收集,這些資料被收集後又會如何被應用?尤其這些載具也有一部分是來自於中國製造。
不過針對中國製加熱菸進口問題,作為新興菸品主責機關的國健署回應,「依經濟部國貿署公告規定,加熱式菸草產品裝置屬大陸物品者,不准輸入。」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我國數位發展部提出的16項需要資安檢驗的IoT項目中,並未包括新興菸品載具。這樣的缺漏令人不禁擔心,我們的資訊安全和隱私保護,是否正面臨著意想不到的風險?
從呼吸中洩露的秘密
衛福部提出的新興菸品健康風險評估辦法申請項目中,並未包含資安相關文件的要求,這可能暴露出個人敏感資料的潛在風險,再加上個人健康行為與呼吸資料保護不足的情況,在在都是開放加熱菸品所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特別是涉及個人健康行為和呼吸資料的外洩問題,除導致個人隱私受到侵犯,也可能被濫用於廣告騷擾,或甚至是健康保險詐騙等不法活動。因此,如何保護這些敏感資料,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今年 7 月家庭醫學會年會舉辦的「新興菸品減害與戒菸爭議」論壇中,已有專家提出警告,表示已有許多媒體及文獻披露加熱菸隱含的資安問題。該專家相當憂心地表示,當前各大品牌的加熱菸的載具幾乎都有數據連網功能。菸商能透過載具對吸菸行為進行大數據的搜集與分析,「甚至使用者每一口吸菸的深淺都有可能被記錄」。

為了改善這一缺漏,希望國健署也可以積極作為,加強對新興菸品的資安監管,建立完善的資安審查項目,確保所有與個人健康行為相關的數據,得到適當的保護。
在數位時代中,個人資訊就像是我們的分身,政府以及跨部會主管機關應該從相關的法規、監管措施等層面,努力保護民眾的資訊安全。從而更進一步地加強、鼓勵各種針對資訊安全保障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以應對不斷增加的網路威脅和數位安全挑戰,減少個資外洩的情形,杜絕詐騙行為對民眾以及我們的國際形象,所造成的各種損失。
當你一天的行程,都透過APP傳給某個陌生人
過去常常在資安方面引發眾多爭議的,例如掃地機器人,有搜集全屋地圖、作息時間等資訊的疑慮;智慧型手機,有可能在未經用戶允許的情況下,自動將個人的敏感資訊,傳送到第三方伺服器上。這些被揭露報導出來的新聞事件,引起了民眾對於個人隱私受到侵犯的擔憂,更突顯了資訊安全議題的重要性。
因此,當加熱菸載具以及應用程式,有可能收集到使用者的個人偏好、吸菸習慣、地理位置等敏感資訊,甚至可能涉及醫療數據。如果讓這些數據落入有心者之手,就有可能會被用於定向廣告、個資身份盜竊或其他不法用途,造成個人人身安全、聲譽和財務損失。
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陳雅萍秘書長指出,近年來,因為個資外洩而遭受財物損失,前往消基會諮詢的民眾數量,有日益增多的趨勢。可以想見數位化時代,在網路、APP中填寫個資,已是一般大眾的日常,這樣的趨勢也讓個人資料保護面臨更嚴峻的考驗。陳秘書長進一步提醒,大家在生活中遇到需要填寫個人資料的時候,要保持警覺心,「如果你所填寫的資料,超出網站或APP所需要知道的資訊範圍,最好就不要繼續填寫。比方一個導航APP,它會需要知道你的所在位置,但它不需要知道你的婚姻狀況。」
*本篇文章由記者「莊丹琪」撰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