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Costco創造了價值,而極力壓低價格的Walmart在中國市場卻陷入了苦戰,這也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就是當一個企業的核心價值建立後,就可以吸引到認同此價值的同路人並願意消費。
頂新因為黑心油事件,掀起台灣的抵制風潮。並引起國人對食安的注意。
而這一個近年來最熱門的社會議題,因為上月底彰化地方法院對魏應充的無罪判決而引來輿論一致性的譴責。進而有網友覺得社會正義被徹底踐踏而發起自救活動,用激烈的手段報復頂新旗下的味全所生產的暢銷產品——林鳳營鮮乳。其方法就是利用好市多Costco的退貨規則,將全新未拆封的林鳳營鮮乳一掃而空,然後結帳完馬上戳洞,再拿到退貨櫃台全部退貨。
相關報導:
姑且不論是否贊成用這種方式報復頂新,這整件事最引人好奇的是——為何好市多願意接受這種明顯故意損害他人利益的會員惡意退貨?
關鍵在於好市多並非一般的傳統零售業者,以下對好市多退貨背後所代表的意義做深入分析:
論好市多跟WALMART差異
要分析好市多前,先介紹世界零售業的霸主——Walmart(沃爾瑪)跟好市多的差異。
很多人搞不清楚Walmart跟Costco差在哪邊,其實有在美國住過一陣子的人都知道 Walmart是不需要繳會費的(除了旗下的Sam’s Club外),而Costco每年要繳會員費。
Walmart裡面有許多員工走動,東西分類的也清楚,如果有任何問題可以迅速地詢問工作人員,他們會送給你一個Walmart式的微笑並且協助你,當然也有人很討厭這種微笑就是了。
而Costco裡面除了東西擺放位置不固定,裡面也比較難找到可以詢問的員工。至於在購物選擇上面Costco所提供的品項不及Walmart的五分之一甚至更少,而且一次還得購買很大的份量。
以上講完,聰明如你一定會思考,那這樣誰還想去Costco?應該早就被Walmart消滅了吧?
好戲在後頭,我會詳細解答。
很多國人很好奇,為何Walmart不來台灣開店?
如果我把Walmart在中國遇到的問題以及這家世界第一大的零售業營運模式講完,不知道各位還會不會希望他來開店?
身為業界龍頭,Walmart很早就把目光投向亞洲的新興市場——尤其是中國。然而近年來Walmart在中國的業績表現相當糟糕,論其原因可能是Walmart的商業模式在中國越來越不受消費者的青睞。

Photo Credit:Bull-Doser CC 0
何謂Walmart的商業模式呢?
一部有名的紀錄片《沃爾瑪:低價商品的高昂代價》揭露Walmart的商業模式——極力壓低價格、透過通路大量採購,以及只問價格不問製作過程的方式,包含供應廠商為了壓低成本而虐待童工、超時加班,或是跟合作已久的供應商無止盡的砍價。
在公司內部則壓低薪資、剝奪員工福利、禁止員工成立工會、同時將員工保健醫療成本轉嫁給政府、苛扣薪資與加班費。
有沒有很熟悉?Walmart根本就是Cost down的王者,不要以為西方人就不會玩這套,真的玩起來再乘以其巨大的規模,所壓榨出來的利潤絕對是相當可觀的。
但偏偏中國人越來越不吃這套,只要對中國市場稍有研究的人都知道,中國近年來成為世界上電子商務最發達的國家,全民網購、全民比價早已經是日常生活之一部,雖然中國人對外商的信任度很高,但是經過一連串的事件後,Walmart徹底破壞了這份信任。
為了深入中國市場,Walmart參與了當地潛規則的運作:例如重慶分店將普通豬肉冒充市價相差十倍的有機豬肉,後來被工商局查獲,而且還查獲了十幾次,以及販賣的五香驢肉被驗出有狐狸肉的成分。
再者,Walmart為了配合中國消費者喜歡購買活體的習慣,因此賣場內有許多活海鮮,甚至還看的到鱷魚肉,然而這些設備使得賣場濕氣很重、腥味飄散、地板經常不潔,被犧牲的是消費者逛賣場的體驗,因此Walmart這間價格割喉戰的王者 — 在中國消費者心中失去了美商的價值感。
而有網購經驗的中國人,非常擅長在網路上比價。中國供應商又玩兩面手法:賣給Walmart比較貴的價錢,而自己又在淘寶或天貓用更低廉的價錢出售同款產品。 自此Walmart在中國人心中,已經淪為只有價格而沒有價值的零售商了。
當價格優勢喪失後,自然不受消費者青睞。
Costco的商業模式
而談到目前尚未進軍中國的Costco則採取跟Walmart截然不同的營運模式。
除了前面提到每年固定收會費外,全世界的Costco擺設以及販賣的商品有高度的同質性,讓人有種身在美國的感覺。
而且全球的Costco除了自有品牌Kirkland是共有之外,不同國家的分店還會互通有無:例如韓國跟日本的Costco就跟西班牙的分部購買當地生產的高品質乳酪以及伊比利火腿。
至於商品品項只有同業的十分之一,關鍵在於品項的選擇。
除了自有品牌外,Costco會在當地開發優質的供應商,甚至有時用一種很獵奇的方式。
前國泰信託董事長蔡辰男家是個眾所皆知的有名美食家,他自己有一道秘製XO醬,僅跟三五好友聚會時分享。而Costco總經理張嗣漢有次到蔡家作客,一嘗之後驚為天人,極力說服蔡辰男在好市多上架販售,並在台灣當地找了符合好市多食品衛生標準的代工廠大量生產,因此有了現在知名的美食品牌——十味觀,並成為好市多的供應商。

Photo Credit:Coolcaesar CC BY 3.0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