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獨立唱片行的消失與復活:何必哀傷美好時代的逝去,因為我們會再創新的時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熟客小謝逗趣挑釁地說:「小龍呀,音樂不夠猛啦!」立刻播一首如King Crimson般宏觀的前衛搖滾曲目-出自「愚人節」(Apryl Fool)的〈失落母地〉。柳田Hiro琴鍵魔音狂瀉,小坂忠實驗人聲錯置,徹底喧囂崩壞,當場嚇得他屁滾尿流直說:「幹!這個好,這個好!」

Photo Credit : 陳忠敏銘
如果除了月亮沒人可說
洗碗的少女
洗完七個盤子一數
盤子成了八個
那晚夜色已深
女孩於是安心奉獻所愛
小小的二手唱片行
有張放不出聲的唱片
擱在暗處
週遭便光亮起來
男孩心想決不割愛
一則月亮失竊記
我不辭辛勞,只願透過書寫、分享,讓更多朋友知道這些好所在,熱情的人得以聚集,進而流動,默默凝聚成一股力量,彼此相互支持。以下為〈無聲唱片〉全文,盡情享用。
週六下午,上完員工訓練課程,急忙跟父親借了摩托車,一口氣向中壢騎去。
從台北到三重,夏午遲未雷陣雨,七八點盡是悶熱潮溼,沈重空氣拖緩了我腳步。閃過一個念頭,想放棄,打電話說改下次坐火車再去,年紀大了,長途真是騎不動。
眼見龜山跨過,目的已不遠,等完紅綠燈朝山路駛,蜿蜒公路有涼風相伴,頓時清醒不少,就這麼省道桃園接中壢。灰塵漫佈,空氣污染,繞行鐵支路至中原大學宿舍後方,聞見小片綠色稻田,淡淡泥土香氣,是印象中以前常走的那條捷徑,挺得意,記性不錯。
終於,抵達中原夜市旁那間深夜的唱片行-Voice。
周遭變遷之飛快,學生套房出租巷弄間蔓延了一間又一間個性小舖,網拍日韓衣著店裡,許多少女正試穿。
原物料成本翻升,生意歹做,爆漿紅豆餅從五塊漲到十多塊,皇后先生飲茶排隊,中埔烤肉更換攤位,只顧尋覓車縫安插。
那棟牆面斑駁,爬滿藤蔓,遠望燈火明亮,一頭「平克佛洛伊德」的乳牛還牽在門口放風,我趕緊推開木門。
「忠敏哥!」還是熟悉的那句話,忠敏哥,久違了。
那天在網路上看見苦撐六年的Voice即將於明年結束營業,震驚卻理性地感傷,前陣子不久,地下社會不也如此?記得地社第一次宣布結束營業當晚,我趕了過去,待在鱔魚意麵攤旁,聞臭油煙味、喝超商買的啤酒杵在木門邊,跟一些場子常遇見、從來叫不出名字的朋友乾了幾杯,然後什麼事也沒能做。
正當大家穿著地社T恤去立法院抗議的時候,我坐在辦公室吹冷氣,滑鼠移到臉書上頭按讚分享個屁。幹,我只不過是有表演才去地社看的傢伙!
是怎麼樣自責的心情,油然而生。地社二次倒數,一場也沒打算去,Voice關閉將近,我也沒多去。畢竟,那些美好的時光,經歷便經歷,錯過便錯過,不得強求,我是抱持這麼樣的心境,把手推開木門說:「忠敏哥,我來了!」
準備了「伊吉•帕普與丑角」(Iggy Pop & the Stooges)的七吋單曲《找尋與摧毀》(Search and Destroy),希望藉此傳達支持反叛的力量。接下來習慣動作,門口角落蹲下去,前衛迷幻的唱片堆到腳邊,唱片櫃老早塞不下。佩服忠敏哥怎肯持續進貨,我敢說台灣實體店面已經找不到這樣的唱片行,鮮少資源情況下,幾乎能做到跟國外同步。
「唱片行呀,最怕就是沒新貨。」想起忠敏哥時常掛嘴邊的話,我總抱著一疊疊唱片,一片片請教。
忠敏哥的音樂脈絡根源於藍調,鍾情重迷幻搖滾,倒是我容忍度低,專注世界各地的酸民謠。有趣的是,通常他聽不慣的怪東西,很可能會是我的菜。這樣的互動,大概是唱片行絕對不容許在地球上消失的原因吧。
每一張唱片購買背後都應該有一段故事,買貴並不苦惱,反是缺錢時常忍痛割愛,卻不知該割捨誰。
我們都經歷過在台北火車站前大眾玫瑰光南街頭人潮擁擠間穿梭的時光,就為了比價358還是369,走到鐵腿,那種對音樂的渴求,無怨無悔付出心力的情感,現在人可能越來越難體會了。
我說嘴道:「我們應該是敗碟世代的最後一班人吧。」忠敏哥笑了,小酒館即使昏暗,瞧他是有些消瘦、有些蒼老。不經意從背包裡頭拿出相機由內朝外拍了一張不知何以對焦的照片,好像一種本能性的反射,是想捕捉什麼,其實什麼也留不住。
門外光線昏黃,微微透射,幾年前也曾經見過這麼一次景象。
有一回Voice週年慶生,我受邀分享東洋迷幻,當晚忠敏哥讓出吧台位置,給我作DJ,擔任放歌重任。就這麼隨意識流、張開身體知覺感受周遭哄鬧吵雜、菸草彌漫的奇妙氛圍,姿意地放送一張又一張唱片、把塑膠封套一面又一面撕開-發出滋滋聲響-只為播放裡頭的某一首歌。
當晚,熟客小謝逗趣挑釁地說:「小龍呀,音樂不夠猛啦!」立刻播一首如King Crimson般宏觀的前衛搖滾曲目──出自「愚人節」(Apryl Fool)【1】的〈失落母地〉。柳田Hiro【2】琴鍵魔音狂瀉,小坂忠【3】實驗人聲錯置,徹底喧囂崩壞,當場嚇得他屁滾尿流直說:「幹!這個好,這個好!」頓時嘴角上揚,有種得意。大概是這麼個角度抬起頭,望見窗內景致,與今日不二。欣慰,這才是樂迷間交流之箇中樂趣。從不吝惜向朋友介紹自己所愛,音樂從來只是因為分享而快樂。
談談最近的生活,談談未來的日子,彼此真誠分享,跟以前一樣。距離上次來已經半年,內心一直惦記這兒,人來人往,我們終究該獨自面對並處理失落的情緒。能夠相聚重逢之時,我用生命珍惜,捨棄告別之時,或許,我也不會回頭望了。
中壢,因為有Voice,不至成文化荒島。她曾經出版過刊物、唱片,舉辦過市集、展演。除了回憶,Voice表現出一種所謂「獨立」的精神,那樣的精神並不隨時間而消逝,只待我輩延續【4】,毋須感慨。
最新發展:
Tags: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城市,總是無怨無悔,接納來自四方的人,概括承受各種夢想。人與城,由無數自我構成;人與城,心跳同步,緊緊連動。」
吳念真在展覽預告片中,以溫暖樸實的配音,邀請大眾走進齊柏林空間特展《覓城》(The City, The Flâneur ),透過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以「候鳥視角」飛越山巒,探索一座座城市的肌理,亦從嶄新的俯瞰視野,發現家鄉城鎮潛藏的心跳脈動。
城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形形色色的日常風貌。在本次齊柏林空間《覓城》特展中,觀者不僅能欣賞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的作品,更可看見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協同創作者,透過自身的觀察與詮釋,與齊導的攝影作品展開對話,並再次交織出不同風貌的故事。




在齊柏林空間展場中,閱讀齊導與協同創作者拍攝的一幀幀影像、深深刻下的一字一句,拼湊美麗島嶼的城市輪廓,一種美的感受在這個空間升起,讓觀者不禁感嘆與敬佩。當人們習於低頭、幾乎時時刻刻浸淫於數位虛擬世界,卻仍有一群人願意撐起一座齊柏林空間,以實體展覽的渲染力帶給觀者感動,背負重現齊導的攝影之夢、訴說山河海城市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等使命⋯⋯究竟是什麼帶給他們動力,讓這群人願意在淡水老街的古蹟洋房中亮起齊柏林空間的燈,持續為世人帶來感動的光火?
「當人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透過空間策展,將意念傳達給觀者
「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
故事始於 2017 年,一場空難讓齊柏林導演離開了我們。當時齊導的親朋好友決定舉辦攝影特展,讓感念齊導的民眾能前往追思,短短三週便累積了將近十萬人參觀。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萬冠麗回憶道,在齊柏林追思特展上,許多來觀展的民眾都會在影像作品前駐足許久,「觀眾看著齊柏林作品的眼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人們在齊柏林的每一幅作品中看見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台灣,以及尋找自己的家。」
萬冠麗接著說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開端。「許多觀眾以為齊柏林就是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事實上齊柏林在空中拍攝25年,他是一個堅定且堅持的空拍攝影師,累積了大量尚未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以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深深覺得應該要讓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齊柏林鮮為人知的那面——他的努力、他的熱情、他對工作的執著。」
齊柏林「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遺志,以及25年對空拍堅持不輟的熱情,促成後人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更感動了8,052位共建人慷慨支持,遂有了齊柏林空間作為基金會夥伴的基地。自2018年成立開始,基金會便持續整理齊柏林遺留的數十萬張空拍影像紀錄、進行數位典藏的任務;此外,也有系統地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體展覽,讓齊柏林的影像能量得以更深刻的傳達給世人。
「候鳥的人返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選址淡水
許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齊柏林空間選擇落腳淡水?萬冠麗表示,當時為尋找一處空間足夠、方便抵達、可承租的地點,一路找到了位於淡水老街的現址。巧合的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透露,淡水一帶的古色古香,正是齊柏林最喜歡的地方風光。
「齊柏林曾經和我說過,當他從海平面要飛回台北,映入眼簾的就是淡水小鎮。淡水,就是齊柏林每次返航進入台北市的轉折點。」
「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齊柏林要帶我們來的地方。」歐晉德曾如此對萬冠麗說。
齊柏林空間最終於淡水老街落地,行人散步至此,首先可見一道白色的「燈・山」牆。遠觀可見仿若雪山的層巒疊嶂,近看則可發現牆上鑄刻著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的8,052名贊助者姓名。這道共建牆的一磚一瓦,象徵民眾齊心守護環境的力量,亦是齊柏林空間要訴說的目標。
在齊柏林空間裡,還有一群深受齊導感動、願意付出行動的人,那就是展館服務志工。對他們而言,齊柏林空間是傳播環境教育意義的場域,也是讓志工能身體力行、貢獻影響力的所在。
例如導覽志工周明德、陳錦雪分享,儘管淡水對於台北市地區民眾或其他縣市遊客來說地處偏遠,但人們因為感念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又或是喜愛齊導的空拍作品,總是不辭辛勞,願意舟車勞頓來到淡水,在齊柏林空間慢慢地走、靜靜地看、細細地體會。而實體展場的魔幻能量,在細膩的攝影作品包圍、志工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下,於焉展開,觀者唯有親身走入才能明白。


「我們班叫做齊柏林」——讓環境教育的種子飛入心中吧
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四檔展覽,分別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策展脈絡依循齊柏林生前提過的「山-海-河-城市-人」的方向,將齊柏林留給世人的大量空拍影像,於不同主題的策展計畫中正式公開,讓民眾從多種視角再次看見美麗台灣。
為了好好運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齊柏林空間的每次策展,可不只是將影像陳列,事前必須有數位典藏的龐大工程支持,接著挑選作品,讓每一幀影像都能更有系統性、有故事性地被看見,向觀者傳達隱藏的意念。用心的策展民眾有目共睹,其中,2021年度特展《映河》更獲得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除了獲得獎項青睞,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永續精神,也吸引企業共同倡議。2020年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以公益零錢捐的方式,啟動「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計畫,預計五年內邀請一萬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讓環境教育往下扎根。
在眾多走進齊柏林空間的學校團體中,特別讓萬冠麗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新竹市的竹光國中。由於竹光國中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取一個名字,因此有某一班級的學生便決定取名為「齊柏林班」。那天,「齊柏林班」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導師對於學生們的專注不禁感到驚喜——
「外頭熙熙攘攘的淡水老街這麼的吸引人,我以為孩子們會坐不住。但是我看到他們專注於欣賞作品、享受影像美景的神情,以及不捨環境被破壞的感嘆⋯⋯那種質樸而真實的反應,令我驚訝而感動,也更加覺得環境教育是不能等的。我很慶幸自己帶他們進入齊柏林空間,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讓空間去感動你」——從看見到行動,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儘管齊柏林空間啟用不到一年,就遇上了2020年疫情大爆發,但疫情不只帶來危機,也帶來改變的可能性。萬冠麗分享,當時有YouTuber做了一集淡水旅遊節目,將齊柏林空間列入約會行程,沒想到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參觀,讓原先多以青壯年齡層民眾為主的齊柏林空間,擁有更多年輕族群的投入。而這也讓萬冠麗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數位傳播與實體空間的合作效應。只不過,數位傳播的力量雖然不容小覷,但實體展覽空間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走一趟展覽空間,是會對你有所影響的。實體展場的溫度、影像策展的震撼,它會影響你的視覺,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會放在心裡面,才能真的開始感同身受去做一件事情。」
萬冠麗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體驗,才能創造數位載體所沒有的感動,進而促成實踐的可能。「所以,其實齊柏林空間成立的最大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來這裡,能夠看見、認識、瞭解,最後才能夠有所行動。」

25年的空拍生涯,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了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及1,000小時影片等大量影像素材。而看見·齊柏林基金一方面進行工程浩大的「數位典藏」,一方面經營齊柏林空間做實體展覽、環境教育,為的就是延續齊導遺志,讓影像持續發揮力量,貫徹「永續、札根、傳承、志業」的使命。
萬冠麗形容,數位典藏就像是「下水道工程」,是人們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而齊柏林空間的存在,就是讓數位典藏的影像得以「被看見」,讓整理後的作品匯聚成河,讓感動流進人們心中,進而啟發人們為環境努力。
行過山、踏過海、飄過河,接著我們走進城市,走進《覓城》展覽中,跟隨齊柏林導演如候鳥一般的眼光,在原先所習慣的一切之上翱翔,發掘過去不曾見過的城市樣貌。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