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設計者是澳洲人? 新證據顯示這可能是場精心設計的騙局

比特幣設計者是澳洲人? 新證據顯示這可能是場精心設計的騙局
Photo Credit: Lucas Jackson / REUTER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上星期有報導指比特幣的設計者中本哲史,其真正身份乃來自澳洲的韋特。報導刊出後,其他媒體的跟進調查,發現一些證據可能是偽造,令事件更加可疑。

上星期有報導傳出指比特幣設計者中本哲史(又譯作中本聰),真身是44歲的澳洲人韋特(Craig Steven Wright)。報導傳出後幾小時,韋特位於悉尼的居所遭澳洲警方搜查,當地警方表示行動乃協助澳洲稅務局調查,跟報導無關。韋特本人則未見蹤影。

比特幣設計者中本哲史身份被揭?報導刊出後即遭搜屋

最先報導指韋特是中本哲史的媒體《Wired》《Gizmodo》,起初接到一些據稱來自韋特私人電郵的文件,於是展開調查。隨着兩篇報導刊出,各個媒體繼續追查下去,發現一些乍看起來頗有說服力的證據,也有可能是偽冒的。這些後續出現的分析和證據,顯示目前仍未能為確定韋特是否中本哲史。

超級電腦及博士學位來源成疑

正如《Wired》原本的報導中指出,其舊博客上提及比特幣的文章可能經過修改,在2013年後才加進去。如果韋特乃刻意造假,以誤導別人他就是中本哲史的話,這場騙局至少策劃了20個月,才讓記者找到這條線索。

根據報導,韋特名下公司擁有2部位列全球500大的超級電腦——分別稱為C01NSukuriputo Okane——在TOP500上顯示其製造商為SGI公司。在關於韋特的報導刊出後,該公司的營運總監Cassio Conceicao表示「Cloudcroft從來不是SGI的客戶,而Cloudcroft的行政總裁也跟該公司無任何關係」。

在韋特的LinkedIn頁面上,顯示他是悉尼查爾斯史都華大學的電腦科學博士。然而經《福布斯》查詢後,該大學表示未曾向韋特頒授博士學位,但他在該校獲得3個碩士學位。雖然以上兩點暫時未有削弱指韋特是中本哲史的證據,但令事件增添更多疑團。

時光倒流的密匙?

更有力的證據包括一份外洩文件,內容是一份未完成的合約,關於成立涉及超過100萬比特幣的信託基金。文件中列出4條PGP加密公匙,《Gizmodo》的記者搜尋後發現,4條密匙之中1條屬於韋特、1條屬於克萊曼,餘下2條屬於中本哲史。而《Wired》亦在韋特的舊博客文章中找到一條加密公匙,跟電郵地址satoshin@vistomail.com有關。

然而,科技媒體《Motherboard》仔細檢查後發現,在這3條號稱屬於中本哲史的密匙當中,只有1條乃公認屬於中本哲史的。為方便起見,這條於2008年10月製作的密匙在下文將稱為「原匙」。

另外2條密匙有兩個可疑之處,首先,它們都使用RSA-3072——一種加密技術——製作,而原匙則使用較舊的DSA-1024製作。在2008年時,DSA-1024乃免費密匙製作軟件GnuPG的預設選項,RSA-3072在當時是個較罕見的選擇(但是目前GnuPG的預設選項)。

其次,原匙列出選用的Hash算法是「2,8,3」(這跟加密算法有關,但技術細節在此並不重要),而《Wired》及《Gizmodo》發現的密匙均選用「8,2,9,10,11」,然而這個選項要到2009年7月在加進GnuPG的程式碼中,並在同年9月才正式發放。

此外,《Gizmodo》的記者示範了如何把密匙偽裝成在2008年製作,以及連結到中本哲史的電郵地址。而比特幣的一名核心開發人員Greg Maxwell也表示,根據他的記錄這條密匙不在密匙伺服器上,並指出「雖然這未能證明密匙製作日期是偽冒的,但基本上沒有證據證明它不是,而且有證據顯示它是」。

換言之,這兩條密匙似乎是使用2008年10月時(原匙製作的時間)較罕見甚至不存在的技術製作,因此有可能是偽冒屬於中本哲史的密匙。

騙局一場?暫難下定論

雖然早前看起來頗有力的證據,已顯得不那麼可信,但按目前狀況,假如這是一場騙局的話,同樣耐人尋味。《Gizmodo》及《Wired》均曾經聯絡韋特以至他的同事、妻子以至前妻,不單韋特沒有否認,其他受訪者甚至提供一些側面證據指向此事。

如果「洩密者」就是韋特本人,即是說他策劃了一場騙局去冒認中本哲史,甚至使身邊一些人相信他是中本哲史,以及極有耐性地等待超過一年,只為了等記者去調查、發掘這些「證據」。那麼其動機也是難以理解的,畢竟他跟澳洲稅務局似乎有點過不去。

無論如何,此事暫時仍難下定論,有待事態進一步發展,才能夠了解來龍去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