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昨天的高科技變今天的常識,學校教的足夠讓你勝任這些十年前還不存在的跨領域工作嗎?

昨天的高科技變今天的常識,學校教的足夠讓你勝任這些十年前還不存在的跨領域工作嗎?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現今世界變化快速,各種知識一再翻新(許多先進科技甚至變成常識),如果大家只依賴學校所學,肯定無法長時間在職場生存。

你知道近年很熱門的職位,像是資料科學家、故事管理師、解決方案架構師、社群經理等,十年前他們都還不存在嗎?而且,他們都有一種共同的特性,就是需要很強的跨界整合能力。

當世界越來越無界限,科技不斷顛覆各種商業模式時,創新很難只在某一個領域內發生,你在框框裡能想得到的創意,別人也都想得到,這時候,誰能夠跨領域去發掘與融合,進而創造新的事物,誰就能產生更卓越的價值。

前日勞動部來採訪我,諮詢如何協助年輕人在學校,以及在職場建立跨領域的學習能力。由於該專刊(《勞動力與創新》第五期)流通的範圍比較窄,我重新整理了一些要點,分享給關鍵評論網的網路讀者。

跨領域學習的心態與方法,確實應該從學生時代,就需努力培養,國內外許多知名的學府,都在建立有系統的跨領域教育模式(例如史丹福大學結合科技與人文學院的諸多課程設計)。而台灣的大學生,修雙學位的比例也是逐年增高。

參考:教育的目的,在於打造稱職的現代公民─史丹福「未來的領導人才」給台灣高等教育的啟發

首先,年輕的朋友必須建立高度的好奇心與求知慾,以開放且謙遜的態度去學習任何新的領域。特別是還不確定自己喜歡什麼的時候,應該盡量找機會去探索,去體驗(可透過課程、活動、實習、旅遊、交友等方式),擴大視野的同時,確認自己的天賦與熱情,然後儘快選定有興趣的領域(一個或多個),進行有系統的學習。

所謂有系統的學習,就是必須有可以檢驗的目標/成果,加上有規劃、有具體執行步驟的學習。這裡特別要強調「自我學習的能力」「終身學習的心態」。許多在填鴨式教育培養出來的人,碰到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就卡住,在學期間會K書,但出了校門就讀書,也懶得學習,是東方傳統教育的產物。

現今世界變化快速,各種知識一再翻新(許多先進科技甚至變成常識),如果大家只依賴學校所學,肯定無法長時間在職場生存。而目前正式與非正式的學習管道眾多(例如網路開放課程MOOC等),大家不應再有找不到學習資源的藉口,重點在於知不知道「如何學習」。

對於年輕學子或職場新手,當進行跨領域學習的時候,首先要檢視的是第一專長是否已經厚實。只有在第一專業的基本功練得純熟,作為基礎後,引入第二或第三領域的元素時,才會比較有可能產生好的跨界融合效果,否則常會如大海行船沒有定錨,失去明確的定位;或是東拼西湊,產出的物件經不起考驗。

一般在學校的跨領域學習,除了取得相關學位或認真上某些通識課程外,我認為課堂外的實習或活動也相當重要。不論課內課外,當進行跨領域的學習時,最重要的就是訓練自己「不受框架限制的獨立思考能力」。能跨更多領域,你的視野與思考的格局應該要更寬廣。

這裡稍微一提,有些人認為修習語言、溝通、或是簡報技巧是屬於跨領域學習,其實他們只是基本、共通的關鍵能力,不可算是第二專長。不過像設計或寫程式等能力,因為牽涉到系統化的美學、人文、或電腦技術的研讀,則可以是不錯的跨領域學習對象。前者特別適合理工科學生,後者則特別適合非理工科學生考慮。

如果你是打滾多年的職場老手,或是準備要創業的朋友,也可以檢視一下,是否自己具備足夠的跨界整合心態與能力。

若沒有建立持續獲取新知的習慣,或在一個工作崗位待太久,你可能會缺乏改變的動力,陷入舒適圈中。這時候,尋求高挑戰性、具有跨界調和需要的工作(或是職位),就是很好的學習機會。

舉例來說,創投界與管理顧問界的人士通常都擁有很強的跨界理解與融合能力。

我在麥肯錫當顧問的幾年間,有很多次的輔導專案,面對比較陌生的產業,需要我們快速地在幾週,甚至幾天內,了解該產業的脈絡、客戶面臨的根本問題(Root cause),並且迅速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除了顧問平時就須養成多方面涉獵的習慣外,我們會以系統化的問題解決模式(Problem Solving),從有效蒐集/研讀背景資訊、篩選重要議題、建立假設/觀點、以及反覆論證(包括分析證據,與業界專家訪談等)等步驟,獲得有關這個產業(以及專案)的關鍵知識。這樣的學習模式,對於想跨領域學習的朋友,可以參考看看。

天下雜誌「2015國際大師論壇」邀請商業管理大師莉塔麥奎斯(Rita McGrath來台,演講「跨界變局的致勝策略」。她所提倡的「瞬時競爭優勢(Transient Advantage)」及「競技場式策略思考(Arena-based Strategy)」就是基於對本身產業及周遭環境的動態了解,去打造具有快速變革能力的組織與經營模式。不具備這種能力的公司,未來都可能會被淘汰。

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喜愛引用畫家畢卡索的名言:「好的藝術家懂複製,偉大的藝術家則擅偷取。」他的兩個創新關鍵字是「借用」與「連結」。我們在評價賈伯斯的成就時,經常讚歎的是他的創新,革命性地改變了多個產業的風貌 (不只是科技業,還有音樂界、出版界、動畫界、零售業、電信業等),這真的是跨領域融合與進化的極致,也是我們最好的標桿。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之瑜